1997年5月14日泰国银行几乎刚实施资本管制,马来西亚就感受到了泰国危机的余震。林吉特和马来西亚股票市场大幅下跌。5月林吉特对美元的交易比价在2.5左右。 到1998年1月最糟的时候,这一比价下降到了4.72,也即下跌了47%。从1998年7月到9月股市谷底,马来西亚股市下挫了75%。 1997年7月2日当泰国银行允许泰铢自由浮动时,林吉特已经陷入了极大的危机中。马来西亚的中央银行马来西亚国家银行(Bank Negara Malaysia)起初还想通过干预外汇市场奋力一搏。到7月14日国家银行就放弃了挽救林吉特的努力。 马来西亚危机与泰国、印度尼西亚甚至更早时期的墨西哥危机有一个重大的不同。与那些国家不一样,马来西亚的林吉特基本上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度。因此,林吉特并不会像泰铢、卢比和墨西哥比索一样遭受利差交易的打击。 马来西亚的汇率制度是肮脏浮动(Dirty float)的汇率制。肮脏浮动这一术语是用来与完全不受管制的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浮动汇率制相区别。当然,并没有完全的浮动汇率制,因为每个中央银行都会时不时地对货币市场进行干预。使得马来西亚与众不同的主要是其中央银行打击外汇市场的强度,或者更准确地说,打击外汇交易商的强度。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马来西亚国家银行试图使林吉特贬值。它担心大量流入马来西亚的资本会使林吉特有升值的压力,从而损害该国的出口业。通过无数次干预,国家银行对林吉特的投机行为发动了猛烈攻势。1994年它还进行了对外汇市场进行资本控制的早期试验。对此,无论是国家银行还是整个外汇市场都不会忘记。 从某个角度来说,那正是林吉特在1997年夏天崩溃的原因。因为,林吉特实行自由浮动,却具备了固定汇率制的所有特征。所有暴露于林吉特风险中的人,无论是到马来西亚的投资者还是拥有林吉特贷款的债权人,在7月都只有一个念头--马来西亚脾气暴躁的总理马哈蒂尔·穆罕默德什么时候会对资本流动实施资本管制或者其他形式的限制?这种预期(后来被证实了)使得人们疯狂抛售林吉特。德国人有一个词形容这种情况,Torschlusspanik,其字面意思是"害怕门突然砰地关上而进不去"。 不过,林吉特的下跌根本上还是与马来西亚当时正陷入一片混乱的宏观经济条件有关。马来西亚货币的贬值与其说是经济衰退的一个原因,倒不如说是经济不景气的结果。 泰国危机引发了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东南亚四小虎国家投资者的反思。无论是国民还是外国投资者很快都对马来西亚失去了信心。尽管马来西亚也有很多有利的因素(如高国民储蓄率),但由于经济和政治体制根深蒂固的一些问题,这个国家还是没能逃过一劫。 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马来西亚实行政府管制的中央计划经济。经济决策都是由总理马哈蒂尔(1981年掌权)领导的政府高层做出的。马哈蒂尔和他的附庸部长们以及他的亲信们从上到下管理着这个国家。在早期,他们就曾决定将大量的国家资源投资到低成本的制造业工厂,生产电脑和电子零件。这一决策取得了成功,但副作用是这一成功刺激马哈蒂尔开始梦想更大的辉煌。 第二大问题可能精神病学家比经济学家更能解释清楚。马哈蒂尔想要证明马来西亚在其所触及的所有领域都是世界上最棒的。在他狂妄、专制的统治下,国土总面积仅127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800万的小小马来西亚,建起了世界最高的建筑群(双子星塔)、世界上最长的建筑(线型城)、拥有全世界最高控制塔的机场以及一个拥有全世界最高旗杆的酒店。马来西亚经济学家周墨大胆地总结道:"马哈蒂尔是法老附体。而这些就是现代金字塔。" 马哈蒂尔的小圈子推动建立了一个国家汽车公司。他们宣扬普腾(Proton)取得了巨大的全国性的成功,而其生产的轿车也被吹嘘为"马来西亚的骄傲"。公司看起来是在盈利,但事实上,公司的高销量更多得益于政府给国外生产的轿车施加的巨额进口税,而非马来西亚产的汽车引擎。在发展经济学研究中,这种伎俩被称为"幼稚产业"理论。这些产业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对国内消费者的地区垄断权,而如果他们失去保护,很可能就会出现财务困难。在有关新公司盈亏的言论中,还有一个被忽视的因素就是消费者遭受的福利损失--他们无法自由地购买外国商品。 1995年,马哈蒂尔向国人许诺在可预见的未来将实现经济年均增长率达7%的目标。他宏伟的幻想在"远景2020"--这个马来西亚接下来的25年的全面蓝图中得到了清楚地阐述。这一计划旨在将马来西亚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变成一个全面工业化和高端技术化的文明社会。出处同上。 两年后,马来西亚人意识到(虽然不敢公开说):远景2020纯属空谈。 作为计划中的一部分,马哈蒂尔梦想投资200亿美元建一个"多媒体超级走廊"(Multimedia Super Corridor)以挑战加利福尼亚的硅谷。他的新经济需要一个新首都(这或许是他最终的纪念),因此他计划投资80亿美元建设一个能容纳25万人口的新城市布城(Putrajaya)。所有这些都需要新能源,因此他又计划再投资55亿美元在婆罗洲的中心地带建立一个水力电气发电厂,并通过一条400英里长的水下电缆将之与马来西亚相连。当环境学家抗议说这个计划会毁坏几千英亩的原始森林时,马哈蒂尔生气地谴责他们是"国家的敌人"。 总之,马来西亚的经常账户长期存在巨额赤字。受马来西亚经济情况与20世纪90年代初比索危机前的墨西哥的比较结果刺激,辩解说资本流入对于支撑一国的快速增长非常必要。他坚持认为,涌入马来西亚的资本都流向了有价值的投资项目而不是消费部门。国家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如此描述了马哈蒂尔领导的政党的路线: 我们的经常账户赤字并不是由于可能不好的短期资本流入造成的,而是长期资本流入……资本和中间产品的输入会激发生产和出口的潜能。 马哈蒂尔和他的经济学家们没有提到的是,这些假定有价值的活动、外国投资的接受者实际上是经济上的失败者。 在本章前面部分,我们探讨了1997年泰国的问题如何部分起源于其对短期融资的依赖。马来西亚陷入的误区是,他们认为只要融资不是短期的,那么巨额的经常账户赤字就不会构成问题。这当然导致了另一个危险的想法。长期贷款人可能不能在危机中要求借款人立即还款,但他们也不会袖手旁观。首先,他们会立即通过对冲消除承担的本币风险。无论他们借助什么手段--不管是利用远期合同还是其他衍生工具,抛售本币都会发生。他们甚至可能通过卖空股票市场这种原始但有效的对冲来抵消他们缺乏流动性的长期投资。 几乎没有经济学家注意到这个事实,即马来西亚可能某天无法维持对外账户的平衡。没有人质疑所有的外国投资都去哪了。马哈蒂尔也的确装腔作势地采取了一些旨在减少经常账户赤字的举措,绝大部分是在1996年之后,据估计当时的赤字占GDP的比重已经高达8%。马哈蒂尔真正的目的在于重整经济,这样就能进口更多的原材料,用于普腾轿车的生产并建造更多顶尖的房地产项目。如果在实现这些目标的同时又能挤走外国商品那就最好不过了。 马来西亚政府的严重干预在经济生活的任何领域都能感受到。看看下面出自马来西亚国家银行1996年年报的话: 尽管前景可观,但也没有什么可值得自满的……因此,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确保将投资导入那些既能增加生产能力、促进高附加值生产的战略部门,但同时也要确保这些活动不会恶化贸易收支平衡表的状况。在这方面,应优先考虑那些具有最高经济回报率的项目,尤其是那些具有低进口含量和高出口潜力的项目。 这样一份声明只可能来自一个中央计划经济下的政府部门。在马来西亚,政府计划的影响范围超出了亚洲任何一个非共产主义国家。 最终,当1997年危机到来时一切都化为乌有。20世纪90年代的马来西亚就是将资本流入和真实经济增长混为一谈的典型例子。 当1997年夏天危机爆发后,马哈蒂尔开始寻找替罪羊。首先他个人猛烈攻击货币交易商和乔治·索罗斯。9月20日马哈蒂尔教唆一个代表团到正在香港召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会议上宣称,货币交易是不道德的,应该被叫停。他开始宣称,西方国家"发明"货币交易以使像马来西亚一样的新兴市场国家永远处于不发达状态。 马哈蒂尔的谴责掩盖了他厚颜无耻的伪善。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马哈蒂尔自己的中央银行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就像对冲基金一样在运作。就像马来西亚总是以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东西著称,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可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货币投机分子。尽管国家银行将这些行为称为"积极的储备管理",它还是公开参与了巨额的投机性头寸的交易,这些交易货币是基于其对未来汇率变动的指导性观点上。这些活动直到累积的损失达到国家银行无法承受时才停止。国家银行随后灰溜溜地逃离了市场。 随着形势开始恶化,马哈蒂尔开始诬陷他钦定的接班人安瓦尔·易卜拉欣(Anwar Ibrahim),荒谬地指责他有道德问题。安瓦尔被迫辞去了副总理和财政部长的职位,此后在性犯罪的名义下被逮捕并被判处长期监禁徒刑。通过摧毁安瓦尔,马哈蒂尔不仅铲除了一个政治对手,而且平息了人们对他经济政策的指责。 接下来,马哈蒂尔开始攻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拒绝接受人们的呼吁,即像菲律宾、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一样要求紧急援助。 马哈蒂尔最大胆的举措就是在1998年9月1日宣布全面停止外汇交易。他将急剧贬值的林吉特对美元的汇率固定在3.8,并阻止所有的外国投资资本撤离马来西亚。这些极端措施引起了全世界投资界的极大愤怒,其成功或失败我们将在第八章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