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在一片荒地里埋下一块奠基石,在一张白纸上画下一幅行军图,在一杯牛奶前许下一个百年愿,蒙牛起航了……背着弯弯的牛角,我们闯进深圳,问鼎北京,启动上海,挥师港澳……(摘自治国起草的蒙牛答谢卡《成长了,真诚地道声谢谢》) 在中国企业界,“蒙牛速度”是这几年最吸引眼球的经济名词之一。 1999年刚创立时,蒙牛一文不名,名列中国乳业的第1116位——说白了,就是“尾巴尖上最后一根毛”。何以数年之后,就跻身中国乳业两强,成为“脑袋顶上最尖一只角”?仔细算起来,在最初三年的1000余天里,蒙牛“平均一天超越一个同类企业”! 1999年,实现销售收入037亿元,同业排名第119位; 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247亿元,同业排名第11位; 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724亿元,同业排名第5位; 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1668亿元,同业排名第4位; 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4071亿元,同业排名第3位; 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7214亿元,同业排名第2位; 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0825亿元,获得液态奶、冰淇淋两项全国冠军。 6年增长292倍!投资收益率大于5000%! 难怪,蒙牛成为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 据2006年3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全国市场销量领先品牌信息发布会”讯息:2003-2005年,“蒙牛液态奶已经连续三年蝉联全国销量冠军”;2005年,“蒙牛冰淇淋首度占据了全国销量第一的位置”。 2005年,蒙牛还取得了另一项成果:液态奶销量居全球第一。 许多人在问:蒙牛为什么发展这么快? 如果说这是中国乳业方兴未艾的缘故,也对,但这肯定不是全部理由,否则,为什么7年来销售收入年均增长三位数(递增率达158%)的独独只有“蒙牛”,而不是“京牛”、“沪牛”或“粤牛”? 如果说这是依托内蒙古大草原的缘故,也不充分,同处内蒙古的伊利,在7年时间内,与蒙牛的销售收入比例就由1999年的“伊利∶蒙牛>30∶1”缩小为2005年的“伊利∶蒙牛≈11∶1”。况且,如上所述,蒙牛液态奶的市场占有率早在2003年就超过伊利,跃居全国第一位;蒙牛冰淇淋的市场占有率也于2005年超过伊利,跃居全国第一位。 如果说这是蒙牛管理团队从事乳业年限较长的缘故,也不能令人满意,牛根生也曾说“一个人一生只做一件事,肯定比三年做东、五年做西的人更容易成功”,虽然牛根生从事乳业28年,父子两代人合起来从事乳业的时间长达66年,但时间只是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不会也不可能成为充分条件。 正因为这些“如果”都不成立,所以,作为蒙牛成长的见证者,作者觉得有责任对蒙牛的成败得失作一次彻底的总结梳理,使之由模糊变清晰,由混沌变“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