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基业长青的中国企业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造就了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作为改革开放的成果之一,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管理比较完善、不断拼搏进取的企业,有了一支有社会责任感、懂市场、能创新、把全部身心都交给企业的企业家队伍。我把这些企业的品牌和这支企业家队伍看做中国经济的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在中国平安创办20周年之际,中信出版社准备出版一本关于平安发展历程的著作,希望我写点感想。坦率地说,我对平安并不十分熟悉,接触也不多。联想诞生于中关村,主要是科技型企业,以制造为主,它所探索的是在中国市场上如何把科技转化成生产力,如何建立自己的队伍、战略和品牌,最终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并努力成为领先者。而平安诞生在蛇口,是金融服务领域的服务型企业,它所探索的是如何在中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下,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以往相对垄断的市场格局,全面提升自己的实力,进而向着国际性的综合金融控股集团方向迈进。 虽然隔行如隔山,术业有专攻,但是,作为同样诞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新兴企业,同样是在市场竞争中打拼出来的企业,联想和平安的发展还是有不少相通之处。平安是20年前在蛇口的一家小小办公室里开业的,当时社会上对于“保险”还没有什么认识,包括马明哲在内只有13个员工,每天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推销。读到这里,我就不禁想到,1984年11月,已经40岁的我在中科院计算所那间20平方米的传达室里,和10名科研人员创立公司的情景。 读完此书,结合联想的实践,我最深的感受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让一个新生的企业健康发展,持续发展,基业长青,必须把企业家个人的创新才能与良好的公司体制、机制和管理文化结合起来,同时与政策、社会等外部环境之间保持良性的互动。 在平安筹办、创办和发展的过程中,马明哲先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显示出了企业家的精神和才能。据说“企业家”这个词最早出现在 16世纪,是在法语里,指“指挥军事远征的人”。后来,有人把企业家定义为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冒险者;也有人把企业家看做“创新的灵魂”,认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还有人指出,企业家是专为稀缺资源的协调做出判断的人。无论是哪种理论,或是中外企业发展的实践,都说明,企业家的投入、敢负责、创新和管理能力等,是推动企业前进的重要力量。这一点,我想没有谁会否认。 但是,单靠一个人的力量能不能实现企业的长治久安呢?我认为不能。因为一个人的精力、知识总是有限的,而市场则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创业型的企业家不能自觉地在企业里建立一个好的体制、机制、团队、管理制度和文化,不能持续地凝聚和调动大家的力量,群策群力,万众一心,那么企业发展将会缺乏可持续的驱动力。 我感到,没有什么特殊背景的平安之所以能够走过20年的历程,成为一家优秀的金融服务企业,除了改革开放的天时地利,最要紧的是它比较早就开始解决体制、机制、管理文化的问题。平安从1994年就引进高盛、摩根士丹利作为股东,后来又引进汇丰,加上员工持股,公开上市,建立起了被投资者接受的公司治理结构;在这样的治理结构下,公司制定了长、中、短的目标和计划,并且建立起以市场业绩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机制,计划环环相扣,目标层层分解,奖罚都有依据。此外,公司管理团队的国际化,对企业文化的培育,以及强大的服务后台的建设,还有,十分注意和政府相关部门不断沟通,以获得探索和尝试的“试验权”,这都是平安成功的原因。 2004年,联想创办20周年的时候,中信出版社出版了《联想风云》一书。那个时候,联想刚刚并购了IBM公司的PC业务,看好者不少,看淡者也很多,“风云”二字很传神地表现出那时联想面临的环境。但是,依靠长期形成的管理基础,依靠以杨元庆为首的全体员工坚韧不拔的努力,现在已经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并购。我觉得,与其说这是联想的成功,倒不如说是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的成功。 现在,平安也在尝试国际化,尝试综合金融之路,而只要是创新和尝试,总是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挑战和困难,甚至是阻力。不过,我相信,有中国坚定不移发展市场经济、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大环境,有逐步焕发出来的内需市场的活力,有20年的经验积累和扎实的管理基础,平安的前途是光明的。我还是相信那句老话,“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倒,靠自己永远不倒”。我也期待着在未来,无论联想,还是平安,都能一次次迎来自己新的10年、20年,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作出新的贡献。 柳传志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