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到股票的价值,这其实只是理论上的概念,在实际中经常上蹿下跳引得无数股民脸上的表情像走马灯一般变化的,都是股票的价格。那么又是什么影响着股票的价格呢? 有一个讽刺经济学家的笑话说,如果你能教会一只鹦鹉说“供给”与“需求”,那么你就把它培养成了经济学家,由此可见供需决定价格的理论在经济学中的重大意义。股票也是一种商品,它的价格也是由供需来决定的。如果卖股票的人多(其实准确点说,应该是卖的股票的数量多,因为人多未必股数大),那么相当于股票的供给加大,股价会下跌;而如果买股票的人多,则相当于股票的需求增加,股价会上涨。但这相当于没说,因为这又会引入另外一个问题:什么影响着股票的供给和需求? 这个问题既复杂又简单。 说这个问题复杂,因为我可以列出一大堆因素,它们都可以影响到股价: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银行利率、资金充裕程度、经济周期、大众心理、小道消息……国外有好事者甚至把股价的波动跟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作过专门研究,然后根据太阳黑子的变化来预测股市。想象一下有人拿着天文望远镜对着太阳晃了几下,然后压低声音,很神秘地告诉你:“太阳黑子今天非常活跃,股市近期将要大涨,赶紧去买股票吧!”——你是不是想抢过天文望远镜来砸他的头? 正因为影响股价的因素非常多,所以股市似乎跟天气一样,存在着蝴蝶效应。这个定律说的是,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一下翅膀,会造成一个月后在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我们来看一个据说是真实的案例:英国有一家银行是上市公司,它的总行装修得气派奢华,在大厦边有一圈像屋檐的设计,上面是各种各样那种在国外常见的扭胳膊拧腿的雕塑,这本来也是件正常不过的事,但这个大厦的设计师可能做梦也想不到,这会在后来惹出大祸。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于是许多人到这家银行的屋檐下避雨,人越聚越多,远远望去像一条排队的长龙。这时不知道哪个路人突然发挥了可怕的想象力,认为这些避雨的人是在集体取钱,说得专业一点就是“挤兑”,这可是银行最大的噩梦。这个谣言一下子传开来,人们都以为这家银行出了问题,它的股价应声下落,而股价的下跌更让人们相信了传言,在这家银行有存款的纷纷去取钱,形成了真正的挤兑……有谁会想到一场大雨会冲垮一家银行的股价? 因为股价变化如此的扑朔迷离,有的经济学家就干脆说股价纯粹就是一个心理预期因素的反映,你认为它值多少钱,它就可以值多少钱——是不是很像我们“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这其中最有名的是“博傻理论”,就是说我花很高的价钱买了一只股票,你认为我傻?不要紧,我相信有人比我更傻,他会花更高的价从我手里买走,我还是有钱赚——一个类似击鼓传花的游戏。这个理论在短期内是成立的。最近的例子就是2007年那波让很多人兴奋得快要抽搐的牛市了,当“中石油”(601857)超越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第一大公司、“工商银行”(601398)超过花旗银行成为世界市值最高的银行、“万科”(000002)变成全球第一大市值地产公司的时候,你真的会相信我们的这些公司值这个“世界第一”的价格吗?除非你真的是“很傻很天真”,不然不会相信这样的神话。但是,这不妨碍我们继续推高股价,因为我们在潜意识里总相信,这不是最高点,还会有人来接盘,于是股指继续高攀,直到6 124点的天位。 如果股价真的是由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决定的,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观测大众的心理就可以在股市中稳操胜券?理论上是这样的,但在实践中没有比预测大众心理更难的事了。牛顿够牛了吧?结果还是在股市中亏得灰头土脸,最后只能酸溜溜地自嘲:“我可以计算到天体的运动,却不能计算到大众的疯狂。”为什么牛顿有这么高智商又有这么吉利名字的人都不能预测到股价呢?你可能会想到前面那家倒霉银行的例子,但那只是极端案例,是小概率事件,大众心理难以预测的根本原因在于你预测的对象是会学习、变化的,所以没有规律可循。 牛顿研究的物理世界与股市不一样,在他研究的那个世界里,科学定律可以被重复验证。比如由于存在地心引力,苹果会从树上垂直落到地上,不管试验多少个苹果,都会得到相同的结果。所以知道这条定律之后,我们路过苹果树下就要小心,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像牛顿那样幸运,被苹果砸中了还能发现科学定律而没有得脑震荡。不可想象这样的情况——我们看见地上有一个苹果,正在不以为然的时候,它突然跳起来砸在我们的脸上,然后顽皮地哈哈大笑说:“小样,你以为我就不会跳起来吗?”——因为苹果是没有学习能力的,它不可能根据我们的位置来变换它运行的轨道。而股市不一样,股市的参与者跟我们一样,都是具有学习能力的人,他们就像那只会跳起来的苹果,根据历史经验、对手的行动等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动策略。这个在经济学上叫做“博弈论”(game theory),既然本书的目的不是打算教你混个经济学学位,就不详细讲这个理论了。你只需要认识到,参与股市的人都与你一样智商正常(我通常是假设他们的智商比我还高),你所能依据公开信息作出的判断其他人一样可以做到。我们可以把这条定律叫做“博弈定律”。这里我再一次请你拿起笔做个记号——放心,做完这个记号你就可以把你的笔扔掉了,我不会第三次提出这个要求。“价值定律”与“博弈定律”是本书理论的两条最基本的定律,绝大部分结论都是由这两条定律演化而来的。 根据“博弈定律”,因为人具有学习与应变能力,所以股市中会存在一种“规律自动失效”的现象。简单地说,人们如果发现了一条股市涨跌的规律,那么这条规律被发现以后就会自动失效。2007年曾经有人对大盘的几次单日大跌作了一个分析,发现几次大跌时间间隔都是26天,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大盘跟女性一样具有较为规律的生理周期,并预测出大盘的下一次大跌是2007年6月11日。结果如何呢?那天大盘显然得了生理周期紊乱的“妇科疾病”,上涨了2.11%。很清楚,如果大家都预期6月11日会跌,那么人人都会在这个日期之前出逃,规律便自动失效。显然,股市是最不能容忍教条主义的地方,《孙子兵法》中说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倒是对股市的一个好总结,所以反复亏损的老股民会调侃地说“傻瓜次次不同”,意即每次上的当都不一样。 所以总结起来说,如果有利好,那么市场上所有的人都会调整对股票的估值,价格会直接到达充分考虑了利好因素的水平,如果有利空则恰好相反。在到达了这个充分考虑了利好或利空因素的水平之后,便是无数大众的心理博弈,而这是无法预测的。要明白这种预测的不可能性,你只需要想象一下这个事实:实际上,市场上的每一笔交易都是在两个意见相反的人之间达成的,买家认为股价要涨,否则他不会买;而卖家却认为股价要跌,否则他也不会卖①。——你能说得清楚股价到底是会涨还是会跌? 这种股价在短期内不可预测的现象,在经济学上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随机漫步”(random walk)。如果你还是不相信,认为这只是理论上的空谈,那么我再给你举几个真实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我自己的实验。在我进入证券行业之初,我花了一个月时间进行了一项实验:每天开盘前看完三大证券报,并根据掌握的所有信息对今天的大盘做一个涨跌预测。一个月的实验下来,正确率大约是55%,错误率为45%。我盯着这两个数看了好久,突然想到,这个结果其实跟抛硬币没有两样啊!如果正确率与错误率有极大的悬殊那该多好——哪怕是错误率特别高也好,比如错误率是90%,我反向操作也能赚大钱。——什么世道,想犯错误都这么困难! 第二个例子是国内的统计研究。你或许会说上述实验只能说明我的水平不高,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国内“高手”的情况。中国证券网曾对三大证券报自2000年9月7日—11月14日所发表的各种形式的股评和荐股文章进行统计,并按荐股在有效期内的涨跌幅度评分,按统计者的话说,“得出的结果令人惊讶”(其实我一点都不惊讶)。按所列入的股评家人数计,304人中152人得的是负分,正好占50%;304人总共得了60.32分(每人满分为100分),平均得0.198分,接近0分。按所荐股票的数量计,在43个交易日中总共推荐股票4 937只(次),平均每只(次)得分0.012 2分,几乎全军覆没。 第三个例子是华尔街的实验。你可能还会说国内黑嘴是被庄家收买,股评的失败是因为他们的动机不良,并不意味着股价在技术上不可预测,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国外的例子。美国几个经济学家在一间屋子里挂满了纸条,每张纸条上写着股票代码,然后找了一只猩猩(理论上它的智商应该比我们都低),让猩猩去扯纸条,它扯下来哪张纸条,经济学家就买入纸条上写的股票。隔了一段时间之后,把猩猩所选的投资组合的业绩与市场上基金经理的业绩相比较,惊讶地发现它的成绩居然在整个基金业中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这意味着美国基金经理的选股水平跟这个长毛光腚、憨态可掬的大猴子差不多!——天知道猩猩的选股标准是什么,也许它只是看哪个代码更像香蕉。如果说随机选股与经过刻意研究选股的结果差不多,那么就只能说,股价是随机变动的,所以刻意选股不能胜出。 最后一个例子是一个“股神”的事迹。伊莱恩·葛莎莉是美国一家证券公司的副总裁,1987年10月12日,她预测说“股市崩溃就在眼前”。两天之后,她更把胸脯拍得“砰砰”响,信誓旦旦地告诉美国一家著名的日报,道·琼斯指数很快就会下挫500点以上。一个礼拜后,著名的“黑色星期一”降临了。刹那间,她变成了媒体的宠儿。而几年之内,她就把她的名声转化成了一笔财富。她是怎么做的呢?按自己的预测来炒股吗?当然不是。实际上,资金如潮水般涌入她创办的基金,不到一年就达到了7亿美元,只收1%的管理费,她一年就入账700万美元。此外,她还开始发表投资业务通讯,而订阅者很快就增加到了10万人。权威的预测形象让伊莱思·葛莎莉发了大财——但她的追随者们却没有这么幸运。据统计,她在1987—1996年间做了14次预测,只有5次正确,正确率为36%,连我都还比她多出几个百分点。由于她在股灾之后仍然看空,结果错过了此后的大幅反弹。直到1994年,她的基金持有者们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吞,不声不响地投票决定终止该基金的运营。 说了这么多,运用到实际上来,“随机漫步”对我们有两点指导意义: 第一是不要去迷信“权威人士”的预测。以后谁再告诉你这只股票短线将要涨或是将要跌,你不要真的以为自己像武侠小说中掉到悬崖下的正直青年捡到了武林秘籍。我看到电视上的股评节目,很惊讶许多股民会问所谓的专业人士:“我买了?菖?菖?菖,后期该怎么操作?”还有些公司开发出什么炒股软件,打开电脑就能清楚看到所谓的“买点”与“卖点”,仿佛炒股是全天下最容易的事。让我不解的是,据说卖这些软件的人还赚了大钱——当然,利润的来源不是炒股而是软件的销售收入。你如果实在不相信“随机漫步”的理论,那么应该相信自己的常识:一个最简单的逻辑是,如果那个人真有预测股价的本事,他早就在福布斯财富排行榜上了,用得着这么辛苦穿西装打领带对镜头做表情来听你提问、两眼发黑地对着电脑屏幕编程? 第二是不要进行短线操作。很多散户热衷于频繁买进卖出,个别“高手”还喜欢做所谓的T+1(买卖两笔操作相隔一天)、T+0(买卖两笔操作发生在同一天),一万元的资金量一年可以做出几十万的交易量。他们对证券市场的贡献确实很大,给政府交了不少印花税、给证券公司奉献了很多手续费,没有他们,难以想象中国证券市场可以养活那么多闲杂人员(当然也包括我在内)。根据我的观察,这种操作的结果一般是牛市赚小钱、熊市亏大钱。当你在不断短线进出的同时,你很快就会发现,市场上似乎有一双眼睛一直在暗暗窥视你的操作并总是跟你对着干:股票在你手里捏了几天就是不动,等你一卖出去马上就会涨;看着一只股票连涨了几天似乎会有大行情,结果你一按捺不住冲了进去立刻就开始跌。至于T+0、T+1的操作,顾名思义,那只会把资产规模从牛仔裤缩水到T字裤。 不过,股价短期无法预测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庄家(或者内幕信息知情者),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股价,从而他是可以预测的,这在“庄家”等章节会专门再讲。但是这个例外对我们来说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有庄家的股票散户只会死得比“随机漫步”还要惨。当然,如果庄家是你大舅子,那又另当别论。 股价无法预测似乎让人悲观:这是不是意味着研究股票没有任何意义?不要绝望,股价在短期内无法预测,但对于长期而言还是有可能的。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股价在长期内终会向价值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