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 年9 月18 日,笔架山密林中的一家药厂建成投产,赵新先给中药自动化生产线上流出来的散发着淡淡香气的褐色颗粒状的晶体起了一个"三九"的名字。赵新先和"999"从此名扬天下。 笔架山上这座新建成的药厂叫南方药厂,是同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和总后兴办的。负责人就是以后赫赫有名的赵新先。 赵新先,1964 年沈阳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南方医院药局。这个东北小伙子最初的工作是扛蒸馏水,然后从组长、室长、科长,再升迁到药局主任,成为第一军医大学最年轻的中层干部。赵新先在第一军医大学是个名人。当时,第一军医大学有"四大秀才"和"四大胆",赵新先是"四大胆"之首。20 世纪70 年代末,赵新先在药局推行承包责任制,当年上缴利润5 万元。到1982 年,不仅上缴利润近百万元,而且靠自我积累资金盖起了2 000 平方米的药局大楼,药局的奖金,也列全院之冠。 当时,医院曾经深入粤北山区为群众送医送药,下乡服务。有一次,赵新先听乡亲讲,他们胃痛时,就到山上采草药熬汤喝,喝了就不痛了。药学系毕业的赵新先非常感兴趣,立即让老乡带路到山上采摘名叫"三桠苦"和"九里香"的这两种草药。找到这两种草药后,赵新先带回不少。南方医院消化科教授周殿元、张万岱和赵新先组成科研小组,开发出了一种胃药,就是后来的"三九胃泰"。这种胃药在医院试用,效果不错。 第一军医大学拥有一大批极富才华的科研人员,出了极具价值的科研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多年来在重复着科研--鉴定--表彰奖励--锁进实验室寂静的库房,这样一条畸形的道路。 那段日子,南方医院对面的山上冒出了一片建筑,那是一个取名"白云山"的药厂,渐成气候,年产值很快过亿,成为国内最大的中药厂。 身为药局主任,广州的一些药厂把赵新先当做专家,聘到厂里做技术指导,但是白云山却不买账,赵新先几次上门商谈业务,遭到拒绝。站在药局的楼上,注视着对面药厂的厂房,赵新先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为什么我们不自己办一个药厂呢? 赵新先去找院长赵云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赵云宏也认为想法不错。接着,机会来了。总后南方医疗中心开始提出运作,药厂设想也被提出列入方案。办药厂要有产品,"三九胃泰"就被赵云宏看做最有前途的产品。赵云宏认为,赵新先就是一个敢闯的人。他不拘泥于条条框框,敢于向传统挑战,并总能找到开拓前进道路的办法,有勇也有谋。因此,赵云宏决定让赵新先担任药厂的筹建负责人。 1984 年12 月28 日,徐向前元帅正在广州视察疗养,能"忽悠"的赵新先就拉上赵云宏,去找徐向前汇报了办药厂的设想和计划,并说动徐向前为药厂题名。赵云宏和赵新先将这个药厂临时取名"南方药厂",这4 个字由徐向前题写。 1985 年8 月7 日,赵新先带队来到深圳笔架山,当时有6 位干部,8 个工人。在以后的记述中,也有说随赵新先到笔架山第一批创业的有4 个骨干人员。这4 个骨干,都是大学本科毕业,包括左敏、曾晓春、张庆新,稍后李红兵也列入其中。 左敏和曾晓春是1982 年从华西医科大学毕业后分到南方医院药局的。张庆新是通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南方医院仪器科的。1985 年11 月,李红兵来到笔架山,他是1984 年从第二军医大学药学系毕业的,毕业后分配到北京301 医院工作。和李红兵几乎同时来到笔架山的还有后来担任三九大酒店总经理的李春和担任湖州药厂厂长的许仲田。两人都是刚刚毕业于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的大学生,也是军人。这一次上笔架山的还有赵新先的爱人"王大夫"。 当时的笔架山是一片荒山野岭,满山的树木,齐腰深的茅草,唯一的建筑物是 武警部队废弃的一间驯养警犬的铁皮棚。当晚,赵新先和几个年轻人就睡在这个名副其实的狗棚里。没有食堂,暂且到武警支队的简陋饭厅寄餐。伙食标准,每人每天只有一元多。没有床铺,暂时搭块木板,或者席地而卧,每人平均"住宿面积"只有1.3 平方米。电灯一时没能用上,用原始的油灯或蜡烛照明。没有自来水,只有自己打井挑水吃。 赵新先每天一大早起床,察看施工现场,安排日常工作。收工后,再到工地各处检查一遍,才回工棚。晚上,钻进潮湿的被窝,他又打起手电筒,记录当天的施工进度,筹划第二天的工作。连续两个多月,他每天带着大家挖山坡,填沟坎,打地基,跑材料,进设备,真正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眼睛一睁,干到熄灯,熄灯以后,还得办公。不久,赵新先的体重一下子掉了七八斤。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深圳改革开放初期这句响亮的口号,曾引发了当年一场波及全国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运动。笔架山上的赵新先也有自己的口号:"没有高速度就没有生存的权利。"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军队打仗时的拼命精神。20 天打出一口日抽量1 200 吨水的机井;7 天安装了别人要用一个半月才能装上去的粉碎机;3 个月铲平山坡上的15 万土方,建成两个车间。 笔架山抢占"摩天岭"的速度之战,最典型的是3 个月建成中国第一条中药自动化生产线。建什么样的药厂?怎么建?是赵新先考虑的头等问题。那时候,仅广东省的制药厂就有两百多家,深圳地区也有四十多家。这些药厂有国家办的,也有省市办的,还有中外合资办的。强手如林,竞争激烈。面对这种形势,是墨守成规,照搬别人的经验,建一个传统式的小药厂?还是改革图强,另闯新路,在市场竞争中创建具有发展前途的现代化药厂?两种方案,两种前途。 赵新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建设现代化的药厂,最大难题是经费不足。根据原定计划,500 万元的建厂费中只有50 万元是设备购置费,满打满算只能建一条传统模式的生产线。赵新先从有关杂志上找到一份关于日本设计和制造中药自动化生产线的资料,读后很受启发。他根据这份资料,参考国内一些制药机械的先进经验,同时结合南方药厂的特殊情况,自己构思了一套中药自动化生产线,取名为"NF -A 型"生产线。根据这个方案,他和武汉制药机械厂、武汉仪表成套设备厂一起研究,打破常规,克服困难,设计出我国第一条中药全自动生产线。 经过三个多月的设计、修改、组装和试验,"NF -A 型"中药自动生产线安装、试产成功了。它突破传统模式,把中药生产的提取、浓缩、干燥三道工序、三个车间,合为一道工序,一个车间,从投料到出产,全部流程实现了自动化、管道化、密闭化。每天生产的药品,可供20 万人一日两次的用药量,而全车间只需要九名工人,每班只有三人。生产的各种药品全部符合国家药典规定的质量标准。 1987 年,全军医药专家鉴定后,一致认为"NF-A 型"中药自动化生产线设计合理,工艺先进,国内首创。这条生产线的录像,曾被国家医药管理局送到联合国举办的植物药开发研讨会上播放,获得外国专家的一致好评。 "NF -A 型"生产线成了南方药厂抢时间争效益的秘密武器。南方制药厂在1987 年正式投产的当年,就创下了"四个一":一年的时间,靠一个拳头产品( 三九胃泰),创下1 100 万元的总产值,人均创产值11 万元。此后,南方药厂又投资三百多万元,对"NF -A 型"生产线进行了改造,形成了"NF -B 型"生产线。B 型线比A 型线设计更加合理,性能更加先进,实现了闭路电视监控,全电脑自动操作,生产能力提高三倍。 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第一代开拓者,赵新先在利用科技手段提速度、抢时间,提升竞争力的时候,也赋予了产品市场和品牌的元素。 南方药厂筹建时,在产品方面面临三个选择:第一个选择,生产抗菌素;第二个选择,生产维生素C;第三个选择,生产赵新先参与研究的三九胃泰、壮骨关节丸、正天丸三个成果。选择的天平自然倾斜到胃药市场。胃药市场容量大、潜力大,慢性胃炎是中国人最常见的慢性病。1973 年以来,以赵新先等为首的研制组,着手研究的这种能根治慢性胃炎的中成药,疗效显著,富有竞争力。并且这种胃药的原料取自粤北山区,原料丰富,价格低廉。1986 年9 月,这种药品拿到了生产文号。 由于这种胃药的主要原料是取自粤北山区的"三桠苦"和"九里香"两种中草药。在彻夜研究产品开发和讨论问题时,不停地抽烟驱赶疲劳的赵新先,联想到"三五"香烟的名字,就把这种胃药取名为"三九"。最初的制剂被命名为"三九冲服剂"。"三九胃泰"是纯中药复方制剂。 一个中国驰名商标"999",就这样在烟雾缭绕中诞生了。 当然,"三九"还是中国文化象征意义最大的数字。"三"是基数,"九"是无限。赵新先追求快速扩张,事业做大的思想已经隐含在"三九"的名字之中。 赵新先对数字的追求已经刻意到极致。比如,三九医药上市时,股票代码选为"000999",上市时间特意要求必须在1999 年完成,9 月份不能实现,当然就遗憾地不能选择在9 月9 日这一天,但11 月上市,还是在11 月9 日上市发行。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则选在2000 年3 月9 日9 时,上市开盘大钟敲了9 下。 三九许多人的电话、手机,尾号是"3999 "或"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