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 年,有一个不太年轻的人必须提及。当大家都涌向深圳创业的时候,他却东渡日 本留学,学习让人不着边际的证券知识。 这个人叫禹国刚,原籍陕西安康,1964 年考入西安外国语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至国营三三七厂工作。陕西位于中国西部,与沿海边境地区的深圳相隔数千里。1982 年,禹国刚的一位亲戚从陕西跑来深圳,没多久,他就去信动员禹国刚举家南下,信中说:"深圳目前的条件不是很好,但我敢说这就是美国当年的旧金山!" 禹国刚欣然接受,当即卖了很让邻居羡慕的14 英寸黑白电视机及一部三洋收录机,拿了600 多元钱上了南下的火车,想先到深圳"看看"。不久,他当上了深圳爱华电子厂党委秘书。 当年来深圳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来干事的,另一种是来淘金的。禹国刚说,虽然工资待遇对他决心南下有较大促进,但主要还是因为深圳很有吸引力,他想干事。 1983 年,应中日青年研修协会会长冈崎嘉平太的多次力邀,我国终于决定选派两名青年到日本学习证券知识。据说,选人到日本学证券这件事,是日本友人冈崎嘉平太老先生向廖承志副委员长提出的。他1979 年开始提,连提了3 年。廖承志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会用股票这些资本主义工具,这事以后再说吧。到1982 年的时候,老先生还是矢志不改,又一次向廖承志提出此事。他说你这个人真是,我说过我出钱,你选人,至于学了以后用与不用,大权在你手里,你干吗每次都婉言谢绝?这个话说得很软,实际上表达的意思是很中肯的,就是希望一定派人。廖副委员长心想也是,用不用以后再说,派两个人学了总不会有什么不好,单从学日语这个角度,能提高日语水平也不错,你平时哪有这个机会? 团中央派人在京、津、沪跑了一圈,都没找到合适的人选。廖承志副委员长知情后说:你们到广东找一找吧,那是藏龙卧虎之地。这样,团中央的一纸招考通知便发向了广东各大单位。时任爱华电子厂党委秘书的禹国刚很幸运地看到了通知。深圳毗邻香港,各种信息资讯交流的渠道比较顺畅。在做秘书之余,不爱交际的禹国刚阅读了大量金融类书籍,还托人从香港带来了许多内地根本看不到的证券类书籍。禹国刚对这次考试跃跃欲试,但听说报名的人不少,又非常犹豫。在深圳市团委领导鼓励下,禹国刚在一个星期六下班没跟领导汇报就往广州赶考,参加了星期天设在广州迎宾馆的考试。一看卷子,全部是日文,问的是什么叫市盈率,什么是股票等。禹国刚的日语派上了用场,很快就将题目答完,又举手问老师能不能多要一张空白卷,说是再抄一遍整齐好看些。老师大为惊奇:许多考生正因答不出题目苦苦思考,此人竟已全部答完,还有时间再抄一遍!交了考卷后,几个领导当场拍板:去日本学习的人就是他了!禹国刚事后才知道,此次考试从题目到答案,都是在日本设计拟就后拿过来的。 然而禹国刚却不知怎么向单位领导汇报这事。万一领导对他未经批准擅自赶考一事加以追究如何是好?他硬着头皮找到当时的党委书记许昌同志。想不到这位来自东北的书记十分豁达,他说:你是我们深圳市第一个公派留学的干部,这样的好事我怎么不成全你?禹国刚大喜过望。书记的开明,不但使禹成为深圳市第一位公派留学干部,还使他成为新中国最早学习证券专业的外派干部之一。禹国刚去日本除了学习理论,还在丸庄证券公司一个部一个部地实习观摩。而在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大的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实习,令他对证券市场有了更深的感受。 几年后,禹国刚成了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