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搞的,我这当市长的中秋节吃饺子连醋都买不到?"市长梁湘向分管供销、 商业的副市长周溪舞半开玩笑的这句话,生动地道出了当时深圳的困难。 实际上,吃不上醋不是大事,吃不到粮才是大事。 1982 年7 月19 日,全国公布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有9.5 亿人申报,深圳有34 万多人登记。" 何止34 万?周溪舞这样计算:在深圳市区,即原宝安县政府所在地深圳镇这个地方,只有三四万人口。建市初期,常住人口(户籍)由于受到控制,所以增长不快。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增加非常快,在深圳市暂住人口其实并不暂住,一住就是一二十年;流动人口并不流动,往往是一家人都流到了深圳。这里面有大量的建筑工人、打工者、求职者,还有跟随这些人来的家属。当然,也有一部分是来去匆匆的游客。在1981 年、1982 年的时候,大约有五六十万人在深圳市生活,而且每日每时都在增长。 到饭店吃饭必须交粮票,没有粮票,有钱饭店也会把你赶出来。现在的年轻人不理解这是怎么回事,但特区刚开办时,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事。刚来到深圳的人大多并没有把户口迁过来,粮票、肉票的发放在内地。第一个月是随身带过来的,第二个月是家里寄过来的,第三个月就不及时了。有不少人是从内地偷偷跑出来的,单位就找到粮局,说不要给他粮票、肉票了。没有粮票、肉票,就买不到粮和肉,就无法生火做饭,到饭店也吃不到饭,在深圳就无法生存,好多人就这样被逼回了内地。 那时候,饭店也是凭粮票到粮局去买粮的,火车站泮溪酒家的老板就找到市里,说可不可以买点议价粮,没有票,也可以吃饭,价格贵点就行了。市里说,可以试一试,一碗米饭,有粮票5 分钱,没有粮票5 毛钱,结果还是有不少人去吃饭。 价格能不能接受是一个问题,更大的问题是没有粮食。五六十万人口的城市,国家调拨的粮食指标只有几万人的。深圳就到湖南、江西等省去求援。他们说,粮食是有,但国家统购统销,管得严格,运不过来。深圳就说,价格可以高一点,但质量一定要好。有人就试着到农村高价收粮,运到深圳赚了钱,不少人就悄悄做起来。 即使是这样,有一次深圳存粮也只有两天的量,大雨把路冲坏了,运粮车赶不过来。这可把领导急坏了。当时有一船粮食正从泰国运来,市领导要求该船每行10 公里,就向市里报一次位置,最后一刻,粮船到达蛇口,市领导悬着的心才放下来。议价粮价格虽然高,但质量好,拿着粮票购粮的人就少起来,有的人就通知外地家里不要再寄粮票了,粮票逐步退出了市场。 肉票是通过价格并轨取消的。到外地采购粮食的同时,深圳也派人到内地采购生猪,弥补市场的不足。开始采取凭票和议价两种价格,议价肉价格要贵两倍,但是凭肉票买肉要排队,有肉票的人没有时间排队,有人就收购肉票,凭肉票买了肉再到市场上议价销售,套取政府补贴。促使政府采取了价格并轨的措施,降低议价肉价格,提高凭票肉的价格,统一为一个价格,这样肉票也就逐渐没用了。 因此,20 世纪80 年代初,深圳就取消了粮票和肉票。而1992 年,全国才正式发文取消粮票和肉票。 有一次,副市长周溪舞到北京开会,报到时,管报到的人看他是深圳来的,就说:"你们深圳取消粮票了,不收你的粮票。"周溪舞十分得意。因为过去到北京开会,经常会有人提出一些令人不愉快的问题,比如"你们深圳的干部是不是都发财了?深圳是不是有很多人搞投机倒把?深圳是不是赚的都是内地的钱"等等。只有这一次,北京人是用羡慕的眼光主动向深圳人提出不收粮票的。 人不但要吃粮吃肉,还要吃菜,解决了吃菜问题,让深圳在全国率先放开物价。 市委副秘书长、财贸办主任李定管的就是日常这些棘手的事。他后来讲述深圳这段物价改革的过程时说:"那时候,物价全国统一,违反者就是扰乱社会主义经济秩序。是小平同志的特事特办的政策给我们壮的胆。" 1981 年,深圳在和平岭搞了一条商业街,搞商品展销。当时是11 月份,但级级通知电风扇价格上涨15% 。有香港人过来看到后悄悄说:"神经病。"有人告诉了李定,他反觉得香港人说得有道理,商品应该随行就市,不能统-价格。李定就要求在这条街上搞浮动价,结果,把香港、东莞、惠州的人都吸引来了。做生意的人说,价格降了,但销量大了,钱还是赚了。 第二年到了收购外贸荔枝的时候,李定又动起了价格的主意,因为已经几年收不到荔枝。外贸公司规定收购价每斤8 分钱,果农自己到小市场卖是3 毛多,卖到香港是1 元港币,任你围追堵截加教育,果农就是不卖给你。荔枝是出口换外汇的重要商品,收购荔枝是国家计划。李定就以质论价,随行就市到南山收荔枝,不但深圳的果农来卖,周边地区的果农都把荔枝挑来了。结果省里坐不住了,先是打电话,后是发新闻批评,然后是发文制止,接连下了五道禁令,严厉批评。"不过没有给什么处分,因为我们有道令牌:'特事特办'"。 吃菜的事,也是由李定管的。 国家定价一斤青菜5 分钱。深圳的农民种了菜,也到香港卖高价,不愿在当地卖。深圳就向汕头求援,调来5 000 菜农,结果两个月后,人全跑光了。菜农说,种菜不如捞虾,捞虾不如拉沙。又到广州调来5 000 菜农,还是没留住人。 李定提出菜农种菜亏本,肯定不干。市里就实行财政补贴,但补了不长时间,市里就挺不住了。李定就提出是否调高一下菜价,那可是大事,上面开始不答应,后来实在没有办法,领导就让试一下。一斤青菜先涨到4 毛多钱,已经翻了几番,各方面的意见太大,但不几天就涨到1 块多钱。那些日子,早晨6 点多钟,李定就骑自行车到市场上看菜多不多,看菜价有多高,菜价涨得他头皮发麻,市民的埋怨之声不绝于耳。 市里再也扛不住了,就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这个问题,涨价措施可能会被取消。 但就是在开会的时候,传来了消息,市场上的菜价下降了,降到了8 毛多。大家有些惊喜,又有点搞不懂,那就再等等看吧。原因很简单:由于深圳的菜价放开了,广州、东莞、惠州的莱都运来了,菜多了,价格自然就降了。 1982 年下半年,东门老街的南塘菜市场,就是四乡菜农来深圳卖菜的地方。这里的菜新鲜,花色品种多,就是价钱较高,生意很兴隆。 1982 年到1983 年,深圳基本放开物价,闯过了价格改革这一关。 1988 年5 月19 日,邓小平在接见朝鲜军事代表团时谈到价格改革的意义。他说:"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中国不是有一个'过五关斩六将'的关公的故事吗?我们可能比关公还要过更多的'关',斩更多的'将'。过一关很不容易,要担很大风险。""但是物价改革非搞不行,要迎着风险,迎着困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