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清是哪一天,我第一次从香港坐船踏上蛇口的土地。我当时还不到40 岁,一心 只想着干点事情……"多年以后,"马太"这样回忆1997 年第一次从香港到蛇口的情景。 在讲述蛇口的故事时,就让我们先从一位被称为"马太"的香港女人讲起吧。 一直到现在,说起"马太",在蛇口仍几乎无人不晓,除了袁庚,"马太"绝对是蛇口第一阵列的名人。因为她是第一位到蛇口投资的香港商人,也是一位首始至终跟随袁庚在蛇口打天下获得巨大成功的港商。 "马太"名叫陈惠娟,潮汕人,之前一直在香港做生意,但做的都是与内地有关的生意,不过做得都不是太大,仅仅勉强维持而已。商人的特点是信息灵通,由于是做内地生意,她更是格外注意打探内地在香港公司的消息。1978 年10 月的一天,"马太"听招商局的人说,北京派来了一位常务副董事长,主持工作,很有来头,名字叫袁庚。11 月1 日,招商局在香港富丽华酒店为袁庚举行盛大招待会。 马太再一打听,袁庚在香港早已大名鼎鼎,他原在东江纵队做情报工作,早年就活动在广东和香港,在香港有不少老部下,大家都说这是一个特别能打仗,又有谋略的人。对袁庚任职招商局,香港各界反应热烈,充满期待。 招待会这一天,"马太"精心装扮一番出现在了招待会现场。招待会盛况空前,来了很多政商人士。袁庚在会上宣布:"香港招商局正拟大力拓展业务,除继续经营已有的船舶代理、远洋货运和本地仓库码头业务以外,将直接经营船舶买卖以及大力开展同交通部运输有关的各项工业、商业和服务业。这些业务主要为中国服务,也乐意为国外服务。" 在这次招待会上,马太接近袁庚,并有重量级人士引见。她表达了与招商局合作的意愿,并留下电话,希望能进一步详谈。 果然,几天后,袁庚就接见了这位算得上老乡的"马太"。拐过年来,招商局发展部的人就找到"马太",说招商局将在深圳南山半岛的蛇口建设一个工业区,请她从香港采购建设人员所需的生活用品,列出的用品清单上有粮食、食品、棉被、蚊帐、铁架床、办公桌、炊具等等。 人马未动,粮草先行。"马太"采购完这些生活用品,运到码头上,装上招商局的小货船送到了蛇口。 这就是"马太"第一次登上蛇口海滩时的情况。 历史无法回避大人物。那位"拉""马太"到蛇口投资的袁庚是何许人也? 袁庚是深圳人,并且与招商局有缘。深圳和招商局成就了他后半生的辉煌人生。1917 年4 月23 日,袁庚生于宝安县大鹏镇水背村据大鹏镇的老人介绍,袁庚本姓欧阳,后来参加中共抗日武装东江纵队后,为不连累家人,才改随母姓。 1930 年,袁庚小学毕业。13 岁的他只身远走广州,寄住在一位亲戚家中,在一所补习学校复习功课准备参加中学考试。1931 年,袁庚以广州市会考第8 名的优异成绩,被广雅中学录取。 1939 年3 月,袁庚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东江纵队训练队教官、护航大队副大队长等职。 1944 年,27 岁的袁庚出任东江纵队联络处长,负责与美军进行情报合作。 1945 年秋,袁庚以上校军衔应邀赴香港,与后来成为英国海军元帅的夏悫少将进行谈判。1949 年10 月,袁庚作为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炮兵团长,率部南下,解放了珠江口岛屿。 1950 年年初,袁庚随中国军事顾问团奔赴越南,成为胡志明的情报、炮兵顾问。 1955 年4 月,已于两年前就任中国驻印尼雅加达总领事馆领事的袁庚,在万隆会议期间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前后,参与执行了保卫周恩来安全的重要任务。 1963 年4 月,袁庚在杨尚昆、廖承志等人的领导下,参与破获国民党特务暗杀刘少奇的"湘江案"。 1968 年4 月,经康生批准,袁庚被捕入狱,后经周恩来等人过问,才于1973 年9 月获释。 1974 年年底,在廖承志等人的关怀下,袁庚就任交通部外事局副局长,在叶飞麾下参与了众多海事谈判工作。 在共产党内,袁庚的职务不高,但争议颇大。 杨成武上将说,20 世纪的许多好事、许多坏事,都让袁庚碰上了。交通部原部长曾生说,袁庚在抗日战争时期任东纵联络处长,解放战争中任过两广纵队作战科长、炮兵团长,是一位经过考验,有胆识、有能力的干部。 国民党少将余兆麒(后任香港联合银行董事长)1945 年在夏悫少将司令部中与袁庚有过接触,当年对袁庚的印象是"盛气凌人,不知天高地厚"。 "文革"中,康生批示:"此人问题极为严重,应立即逮捕,与曾生一案共同审讯。" 一个人的才华往往是在不经意间显露出来的。出狱后的袁庚已年近花甲,但他敢言的个性没有改。有一次,他随叶飞到丹麦访问,叶飞对丹麦著名的造船企业B&W; 公司的管理方式与经济效益非常感兴趣。回国后的一次会议上,叶飞便提出将上海造船厂交给丹麦人管理。众目睽睽之下,袁庚发表反对意见:"上海造船厂现有的1.2 万人怎么办?能上船台的仅有五千多人。" 会后,有人笑对袁庚说,你胆子可真不小,敢顶叶司令--就任交通部长之前,叶飞是福州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孰料,此后叶飞愈加赏识袁庚。1978 年6 月,叶飞向袁庚交代了一项任务:到香港调查招商局的情况。袁庚对香港是熟悉的。他是深圳人,当年东江纵队的活动范围就包括香港。"文革"中,袁庚入狱,罪名就是与曾生合卖香港,获金若干云云。 到了香港,招商局的现状令人痛心。1950 年起义时,招商局有13 条船,包玉刚才有两条船,28 年过去了,包玉刚已成了赫赫有名的世界船王,多达2 000 万吨的船队雄踞东方,傲睨四海。而招商局…… 袁庚引用一句古诗形容当时的心情: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调查工作完成后,袁庚执笔起草了一份文件,经交通部党组讨论后于10 月9日上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 3 天后,1978 年10 月12 日,中央几位主要领导人圈阅了交通部的《请示》。不无巧合的是,125 年前的1872 年12 月23 日,李鸿章向清廷呈奏《试办招商轮船折》,同治皇帝也是在3 天后恩准的。对此,有人开玩笑说:假设当年同治皇帝的太监把李鸿章的奏章打入冷宫,后来国务院的秘书也把交通部的报告塞进抽屉了事,那么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袁庚 听了这个玩笑后,顺口说出"效率就是生命"。这句口号后来与"时间就是金钱"合在一起被树在了蛇口。 袁庚起草的这份《请示》,摒弃了"一无外债,二无内债"的传统观念,突破了"不用西方世界资金"的思想禁区,郑重提出"多方吸引港澳与海外游资"等大胆设想。"面向海外"、"冲破束缚"、"来料加工"、"跨国经营"、"适应国际市场特点"、"走出门去做买卖"等提法,在当时都是陌生的,既令人耳目一新,又令人触目惊心。 袁庚的请示之所以批示得如此之快,是因为它迎合了当时中央的思路。1978 年年初,谷牧副总理带队的新中国第一个赴西欧经济考察团对欧洲做了一个月的考察,国务院正在研究发展对外经济合作的问题。 这样,袁庚就当上了招商局第29 代掌门人。 到了香港,袁庚感觉无法大展手脚。当时香港繁华地带的地价仅次于日本东京银座,一平方英尺1.5 万元港币,郊区工业用地每平方英尺的地价也在500 元港币以上。 袁庚迅速把目光看向隔水相望的宝安县。为什么不能利用宝安县的土地呢?袁庚到广州去见东江纵队的战友刘田夫。时任广东省革委会副主任的刘田夫对袁庚的想法坚决支持。袁庚马上驱车赶到自己的家乡大鹏,但这里道路不平,水源匮乏,电力有限,发展工业限制很多。最终,袁庚选中了南山半岛的最南端蛇口。11 月下旬,叶飞访欧回来,袁庚请他在香港逗留3 天,向他汇报了创办蛇口工业区的设想。 1979 年1 月6 日,广东省革委会和交通部联名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我驻香港招商局在广东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 二十多天以后,袁庚接到通知,立刻飞赴北京,向李先念和谷牧当面汇报。1979 年1 月31 日,袁庚和交通部副部长彭德清进了中南海李先念的办公室。这次会见,确定了蛇口工业区的命运,也为袁庚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袁庚说:我们准备先行一步,请中央在蛇口划出一块土地,创办招商局工业区。 李先念说:给你一块也可以,就给你这个半岛吧! 袁庚简直不敢相信映入自己眼睛的图像:李先念手中的红铅笔,在宝安县地图上整个南头半岛一带,轻轻地划了一个圆弧。一向反应敏捷的袁庚,竟没有随口接住李先念划出的这片土地。 事后,袁庚承认,那一刹那,他的确有过一阵强烈的思想冲突。 一、划出一块地盘,搞"面向海外"的工业区,是中国史无前例的一场试验,一旦出现闪失,势必对随之而来的改革开放形势造成不利影响。 1979 年7 月2 日,深圳炸山填海,打通蛇口五、六湾间通道,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声"开山炮"。(招商局档案馆提供) 二、开发蛇口工业区,国家不给投资,资金全靠自筹,找米下锅,何其难矣,而地方越大,困难越多。 三、高雄、巴丹、裕廊等较为成功的工业区,面积均不过有限的几平方公里而已,这些地方的基础条件,又都比蛇口优越许多。 后来,蛇口工业区实际确定的范围为蛇口镇冰厂以西至五湾,约占荒田1 000 亩;同意将赤湾片区划给招商局做旅游区,面积另算。 10 年后的1989 年3 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青年学者丁宁宁,在成都举办的一次经济研讨会上批评说,袁庚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就是李先念给他整个南头半岛,他不要,所以造成现在的被动。所谓被动,是指后来与深圳的土地之争--此乃后话。 1979 年7 月2 日,蛇口工业区炸山填海,打通五湾、六湾之间的通道。蛇口工业区的这一声炮响,也具有历史意义,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 "马太"陈惠娟隐隐察觉到了历史的决策过程,感觉到了蛇口开发的机会,因此多年后她说:"当年我之所以来蛇口,其实和早年许多来蛇口的人一样,是跟着袁庚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