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书福开始将他的汽车梦付诸行动的时候,他的对手也在行动着。 现在追溯起来,1996年是汽车业创业的好年景。1994年国家公布产业政策和目录,当然不是进入汽车业的时候,熟悉中国国情的人都知道,那是一个“撞枪口”的时间点。 但是进入90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上升的时期。我们跳过围绕经济的增长带来的争论,客观上,这种增长为中国的汽车消费带来了巨大的空间。从2000年前后全球汽车业巨头纷纷争先恐后地进入中国市场的表现看,相对于政府部门对中国本土汽车业的控制,这些巨头们反而更了解中国汽车消费的潜力。路风教授在他的《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的政策选择》一书中,这样描述入世前后的中国汽车市场: 中国汽车工业的产量于1992年突破100万辆,2000年突破200万辆,花了8年时间使产量翻了一番。此后,中国汽车产量的增长加速:2001年234万辆,比上年增长13.22%。2003年国产汽车销售324万辆,比上年增长38.95%;销售收入1 515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实现利润431亿元,增长60.94%,行业平均利润28.45%。2003年,中国汽车工业再创新高,生产和销售汽车444.37万辆和439.08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5.20%和34.21%,产量净增119.25万辆。中国汽车产量仅仅花了三年时间就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更值得注意的是,主要的增长来源是轿车:2003年轿车产量达到206.89万辆(销售204万辆),比2002年的109.28万辆(销售112.64万辆)增长84.7%! 受国家产业扶持的三大合资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很长一段时间内采取了加快引进的策略。这种引进到后来甚至到了可笑的程度。海关人员发现以汽车散件进口名义进口的汽车在开箱检查后却是只差轮胎没安的整个车体。所谓的合资国产,就是在整车上安个轮胎而已。 对这些国有大型汽车公司的老总来说,李书福的炮仗还远没到惊醒他们的时候。他们够忙乎的,1997年,他们紧盯着的是老外手里的图纸。一款新车的诱惑远比对一个乡下人李书福的打量要来得有趣,员工都等着发奖金呢。中国国内的市场越来越大,谁先拿到新车,谁就能拿到市场。至于李书福,等他长大点儿再说吧。或者有人还会问,李书福是谁啊?他明天还会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