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疯子”李书福造汽车的资本_汽车“疯子”李书福造汽车的资本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企业史 > 汽车“疯子”李书福 > 造汽车的资本

汽车“疯子”李书福——造汽车的资本

李书福的汽车前史,到这里可以真正告一段落了。这个后来在汽车业里创出了奇迹的台州老板经过了十五年的磨炼,现在已经成了一个有钱人。不过他好像一点也没有退出舞台的意思,如果说汽车业像一个被聚光灯笼罩的舞台的话,到1996年李书福在摩托车上与嘉陵公司合资建立自己的摩托车品牌“嘉吉”时,就像一个买到了门票可以进入剧院的观众。谁都以为这个观众本来是想去看戏的,没有人会想到他进入剧院以后居然径直向台上走去,要唱上一出。最重要的是,李书福是在戏演到半途时进入的,在剧院里大家都在看戏的时候,他趁黑就上了台,所以当然他更多受到的是嘲笑和倒彩。可是这个家伙居然就这么不断地唱个没完没了,所以买了票进场的观众反过来产生了好奇心,想看看他将怎样被哄下台来。而当他拿出几手绝活的时候,人们才发现,台上有他也许会更精彩。 这个在中国汽车舞台上的新演员是如何表演的,我们很快将细细研究。而在这里,我们要看的是,除了天生执拗的性格让他做出直接冲上台的举动之外,经过这十五年,李书福已经积累了哪几手绝活,使他最终获得了在汽车这个难度不小的舞台上表演的机会。 无疑,十五年的创业使李书福成了一个有钱人,但这些钱显然不足以使他买到所有造汽车所需的要素。2005年政府为汽车业设立的投资门槛为20亿,而李书福在进入汽车业的1997年财富累积大约在1亿左右,到2005年,李书福的个人财富才刚过19.2亿。而他要做汽车这样一个举动,哪怕是在国外,也无法得到银行的支持,所以他的钱也就够买汽车业的一张门票。 但有一点是李书福十五年的经历中最重要的,那就是他知道自己只能做实业。这是他在海南的经历,用损失数千万元的财产换来的。海南那一场房地产风潮,除了产生了一大批房产巨头之外,还为中国意外地收获了一个坚定的实业家。 另外,所有从无到有的实业经历使李书福有了很强的学习能力和自信。他造冰箱可以畅销,造建材可以畅销,造摩托也可以畅销,这样的行业经历自然会使他想到汽车业里去试试。为什么不呢?中华牌汽车他已经拆开看过了,“没什么特别难的嘛”。对于可以从无到有做出那么多东西来的李书福,汽车也应该不是一个禁区,只是速度比摩托车快一点嘛。 当然,他还有一个由“吉利老人”组成的团队。在最早做汽车的时候,李书福查了吉利摩托车的员工名单,发现有三个人有过汽车业的从业经验,于是如获至宝地把他们带到了新建的汽车厂。而在吉利汽车的生产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大批在李书福从事汽车业之前就进入吉利集团的人。这些人构成了吉利最早,也是最稳固的团队。在这样一个团队的基础上去与汽车业内的专家们整合,李书福和吉利显得游刃有余。 李书福的爱才之心和他在企业界的声望从一个例子中就可以看出来。2004年,温州市副市长吴敏一因未选上市长而下海,同时向这位在浙江政界素有实干之名的青年才俊伸出橄榄枝的企业有好几家,李书福的吉利也是其中的一个,而吴敏一选择的第一家企业就是李书福的吉利。吴敏一到企业以后,李书福对他高度信任,授权他负责公司在北京的所有业务,而吴敏一也是欣然应允,打起背包就去了北京。 2004年春节刚过,吴敏一便带了一个旅行包、一名助手北上了,当时吉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难以想象,股权分散、管理分散、资金和财务分散,一些项目又遇到了严重的障碍。因为在北京,李书福的投资涉及学校、地产、金融、旅游等各个领域。吴敏一接受任务,组建了一个大的投资公司,并用股权优化的方法来调整、整合原来各自分散的各个产业板块。 吴敏一没有辜负李书福的期望,短短几个月内,便成立了投资管理公司,组建起精明强干的团队,建立起财务、工程、决策等一系列内部管理体系,并用股权调整的方式,把各个子公司变成一个控股公司下的各个板块。使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关系从“充分授权、完全不管”转为“充分授权、严格监督”。吴敏一这样评价他的老板:“我的经商可以说是从他这里真正开始的,我帮助他圆了整合多元化的梦想,也从他这里得到了提升……” 但是在2004年11月初,吴敏一的好友温州商人蒋贤云一再劝说吴敏一去东北秋林集团出任总裁,帮助秋林渡过难关。吴敏一感觉东北的局势更需要他出手,于是专程从北京赶往台州向李书福提交辞呈,而李书福曾不下5次地挽留吴敏一,最后李书福依依不舍地说:“吴总,你假如真的要走,就算停薪留职吧,你随时都可以回来。” 也许只有李书福这个年纪的人才能想起在他的私营企业里用“停薪留职”这样的概念来挽留吴敏一。现在,连政府机关都早就取消了这种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词汇。不要认为李书福是因为吴敏一的前副市长身份而挽留他,温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早就出现了小政府大市场的格局。李书福显然是在挽留一个敢于扔掉乌纱帽来真心做企业的人才。 当然,除了钱,李书福做汽车更重要的一点是他在冰箱配件、装潢材料和摩托车三个行业中的企业都做得相当不错。这一点对他做汽车同样重要,这相当于是一个资金的后备库,除了源源不断地产生利润之外,在企业遇到危机的时候,还可以提供一些紧急的支援。 纵使如此,对于李书福来说,造汽车此时无疑是天方夜谭。1996年开始的李氏造车之路,起步处于这样一个状态:缺乏资金,没有人才,技术上是门外汉。李书福有的,只是一个冲动和为数不多的钱,他将怎样开始这一段旅程?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汽车“疯子”李书福》其他试读目录

• 不被承认的“野照相”生涯
• 大时代下的小创业者
• 冰箱配件传奇
• 被迫中断的冰箱路
• 照亮造车之路的流星
• 抓住利润,为造车做准备
• 摩托车之旅
• 典型的中国民营企业家
• 兄弟之间
• 造汽车的资本 [当前]
• 中国第一辆汽车
• 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汽车生产
• 转折点:上海大众的诞生
• 合资后的异化
• “市场换技术”
• 李书福的“炮仗”
• “疯子”的眼泪
• 李书福的对手
• 另外两个狂人
• “中国最便宜的轿车”
• 李国顺案带出的资金秘密
• 豪情的入市空间
• 以价格战入市
• 征战宁波
• “征战”全中国
• 价格战烽烟再起
• 疯狂者和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