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疯子”李书福大时代下的小创业者_汽车“疯子”李书福大时代下的小创业者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企业史 > 汽车“疯子”李书福 > 大时代下的小创业者

汽车“疯子”李书福——大时代下的小创业者

正如我们所知,李书福是一个赢了还要赢的人。有几千元钱在手里以后,他既没有想过收手不干,也不想维持现状,现在,他想的是和国营照相馆平起平坐,自己来开一个照相馆。 1982年的中国还没有“资本”的概念,大量与李书福同时下海的创业者们都是从自己的原始积累中拿出资金创建自己的事业的。可是相对于李书福要开一个照相馆的冲动来说,几千块钱还是少了些。因为摄影技术和观念的限制,当时要开一个照相馆,冲印、反光等一系列设备是必需的,渴望拥有一个照相馆的李书福为此到过上海一个叫“冠龙”的摄影器材商店。但显然,他的钱还不足以买到足够开一个照相馆的所有设备。这一趟去上海,实际上他只买了一些灯泡回来。 不服输的李书福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开照相馆的愿望。“那个反光罩我不买,因为它太贵了,我记得那时候一千多块钱一个。我去我们那个地方找了个敲铁皮的,让他给我敲那个东西,很便宜的,两块钱就敲出来了。这个东西很简单嘛,再装个灯,用管子装起来不就是灯光了吗?照相机,我们以前的照相机是我自己生产的,我去买一个镜头,然后买个皮老虎,后面买一个装胶片的东西,齿轮自己做。很简单的,几百块钱做一个照相机。”他这样描述他的照相馆,并且认为他照相的效果还不错,“质量没什么不一样,我认为是一样的。你说它的根本原理我没有破坏掉,只不过这个照相机比较难看一点而已,对不对?然后用一个布把它罩起来嘛,用一个黑布把它罩起来其实也看不出那里面是什么东西,但是照出来东西是不错的。” 后来,就是从这个照相馆里,李书福找到了他真正的第一桶金。照相虽然赚钱,但离成就后来李书福做冰箱的资金还差很多。在他的照相馆里,李书福发现了一个说起来极其简单的赚钱方式,因为此时他已经不再像“野照相”时代那样需要骑着个自行车到处去招揽生意了。平心静气之下,他很快发现,冲印照片的显影液里有银的成分,可以通过加氯化钠的方式提炼出来,而且纯度相当高。 这才是李书福的第一桶金。而其中的原理,简单得让人吃惊。任何一个高中生都知道,氯化钠其实就是食盐的化学名称,而用氯化钠可以把银离子以氯化银的形态分离出来的方程式,在任何一本高中化学课本里都可以找到。再细找一下,从氯化银里提炼金属状态的银的方法也不是很难。在1983年的台州,这些简单的方法被一个名叫李书福的年轻人找到并成了他创业的起点。由于这个办法比照相赚钱更快,而且自己的这项技术独一无二,李书福打算干脆关了照相馆,专门做这个买卖。为这个项目,李书福投资了不少钱,虽然这些钱大部分来自生意不错的照相馆,但李书福还是义无反顾地把照相馆关了。一天下午,李书福去当铺把相机也当了。那相机九成新,老板出50元。他真想给那老板一耳光,但一咬牙,还是接过了那50元纸币。 如果说这就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案例,多少有点让人感到夸张。可同样是盐的故事,在另一个浙江民营企业家身上也发生过。就在稍晚一些的浙江萧山,传化集团的创始人徐传化在做他的液体皂生意。他请过一个专业技术人员,后者经常在液体皂加工的最后一道程序时让徐家父子走开,单独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一包白色粉末倒入未凝结的液体皂中,完成徐家父子在几口大缸里的液体皂生产过程。在那个人赚了徐家几年的技术服务费后,徐传化最后用了2 000块钱买到了那种白色粉末的成分—盐。这个2 000块钱买勺盐的故事到现在还在传化集团里流传,这个家族企业一直把这件事情当做传化集团的发展要科技先行的催化剂挂在嘴上。 仅仅是发现从显影液里能提炼银,不足以使李书福完成他的资本积累,重要的是李书福很快把炼银这个新业务扩大到全台州的范围内。大大小小的照相馆他都跑过了,后来有人回忆说“李书福把全台州的显影液都收购走了”,其目的就是为了炼银。不仅如此,在找到了从显影液里炼银的销路以后,台州和温州的废旧电器也进入了他的视野。“我们那个地方有卖旧的设备电器什么的,他们只知道做生意,拿来卖掉就算了,其实那里面有一些好东西呢,他们不知道怎么去发挥,怎么去利用。我有一点点小聪明,比方说,电器里面有黄金有白银,这些东西他们不知道怎么去拿,怎么去把它们弄出来。有些是电镀镀上去的,有些是镶嵌在各个地方的,我把它们弄出来,再卖掉电机,黄金白银也可以卖钱。”他说。 这是一个迟来的坦白。到现在,李书福才可以不加隐瞒地说清楚自己在当时是怎样获得第一桶金的。放在今天,李书福的生意可以说是废物利用,是很早就开始的环保产业,因为旧的家用电器已经成为全球的一大公害,对这些废物的拆解和利用已经成为中国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产业。但是读者必须知道,由于解放初期上海的一些投机分子在黄金白银市场里兴风作浪,政府为稳定市场,曾下令禁止民间对黄金白银的交易。这一禁就禁了半个世纪,一直到1999年11月25日,白银市场才重新开放,而黄金市场的开放则更晚些。因此李书福的生意其实一直游走在政策的边缘,虽然民间一直有地下的黄金白银交易,但都是冒着风险做的,政府随时有可能对交易者进行打击。 但从这种交易里,我们可以看到李书福的商业嗅觉。20世纪80年代,家用电器进入百姓家庭也刚刚不久,旧的家用电器出现得更少。能想到用旧家用电器来回收金银,这无疑得益于他在照相馆里的那一段经历和他对市场的敏感。 不过,这无疑是一种机会钱,关键在于有没有人意识到这里有获得暴利的机会。“当然后来人家也懂了,我一弄人家也学了,学就学吧,我就不搞了。以前我胆量也比较小,觉得这交易黄金白银也是犯法的,我不太懂嘛,就让人家去搞。”李书福这样说。 现在,我们要来看看李书福所生长的台州了。从商业角度来看,浙江的南部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一块民间特区。因为没有国家投资的工业,同时这个地区一直是人多地少,“七山二水一分田”是这个地区地理上的根本特点。这种环境迫使大量农民必须离土经商,就算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大量温州、台州、义乌、东阳的农民就已经半农半商了,在农余时间以“鸡毛换糖”、“投机倒把”的形式偷偷地从事着地下的商业活动。在李书福创业之前,另外两位温州著名的企业家南存辉和胡成中已经在他们的家乡柳市,看到了大量前店后厂的低压电器加工作坊。而在台州,20世纪80年代初已经号称有“十万豆腐军”。新华社高级记者陈大斌估计,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至少有几十万台州人在外从事着经商活动。在《推动力》一书中,陈大斌精确地描述过台州的情况: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30年间,国家、地方在台州的建设投资只有5亿元,稍有点规模的工业只有台州发电厂一处,其他还有几家作坊式的小厂,集体的乡镇企业还没来得及起步。生产总值只有10.13亿元,农业产值占近60%。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温台地区的商业和企业活动,在形态上也一直保持着领先性。这种领先性同时意味着他们一直游走在政策边缘,即所谓的灰色地带。在禁止投机倒把的年代,温台地区出现过大量的市场;没有许可,这里就出现了大量生产低压电器等与国企竞争的企业;而由于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这里的金融也格外发达,一直到现在,地下金融的主要形式—抬会还在活动,而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个案,这里还存在两家民营性质的银行。 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李书福们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不过,就算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李书福的经历也算是特殊的。我们已经看到,从1982年到1984年,他从一个骑自行车的“野照相”迅速成长为已经掘到第一桶金的有钱人,虽然在台州对他第一桶金的数额传言不一,有人说是数万元,有人则认为有更多,而李书福对此不发一言的态度—当然,这也是大多数企业家对他们第一桶金的态度,使我们无法考证传言的正确与否。不过从之后他进入电冰箱行业的动作来看,这个出身于乡间的创业者确实已经赚到了他的第一桶金。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创业者,李书福身上有着深刻的历史烙印:白手起家,下海的初始目的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初期有过与当时不合理的政策周旋和冲撞的经历。而李书福和一批早期创业的老资格企业家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则多半是因为他们为人善良而知止、有不断做大的冲动又保持着相对的冷静。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活化石。 而从这段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的是,李书福是一个台州人,他早期的商业活动几乎与台州商业活动同步。但是他性格中的执著和说干就干的行事态度,在初期的商业活动中已经有所表现。两年之内,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就通过自己的努力打下了一个基本的生存空间,这在生意人高度集中的台州也是不多见的。那么当时间已经到了1984年这个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创业高潮期的年头上,已经在这个大时代里展现他的商业才能的李书福,在这一年里又将上演什么节目呢?这个大时代里的年轻创业者,这一年会做些什么?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汽车“疯子”李书福》其他试读目录

• 不被承认的“野照相”生涯
• 大时代下的小创业者 [当前]
• 冰箱配件传奇
• 被迫中断的冰箱路
• 照亮造车之路的流星
• 抓住利润,为造车做准备
• 摩托车之旅
• 典型的中国民营企业家
• 兄弟之间
• 造汽车的资本
• 中国第一辆汽车
• 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汽车生产
• 转折点:上海大众的诞生
• 合资后的异化
• “市场换技术”
• 李书福的“炮仗”
• “疯子”的眼泪
• 李书福的对手
• 另外两个狂人
• “中国最便宜的轿车”
• 李国顺案带出的资金秘密
• 豪情的入市空间
• 以价格战入市
• 征战宁波
• “征战”全中国
• 价格战烽烟再起
• 疯狂者和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