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的百度世界从硅谷到中关村_李彦宏的百度世界从硅谷到中关村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企业史 > 李彦宏的百度世界 > 从硅谷到中关村

李彦宏的百度世界——从硅谷到中关村

    “全球搜索引擎技术领域排前三位的人都是谁?”     发问的人是诚实合伙投资公司(Integrity Partners)的投资人斯科特?沃尔切克(Scott Walchek),被问的是一个中国小伙子。诚实合伙投资公司的投资人盯着眼前的这个小伙子,希望从他身上发现点什么。     “在我看来,全球搜索引擎技术领域排前三位的分别是,X先生、Y先生,以及Infoseek公司的CTO威廉?张,他们可谓当之无愧。”小伙子说。他并没有把自己列入其中。     “好的。”斯科特?沃尔切克听完,借故离开了房间。斯科特?沃尔切克与威廉?张熟识,但对这个小伙子不太了解,只是听说,这个小伙子在搜索引擎技术领域也非常了不起。他到外面打电话问威廉?张,“这个Robin Li真的很厉害吗?”威廉?张回答:“在搜索引擎技术方面,Robin Li在全世界可以排前三名。”     斯科特?沃尔切克明白了,原来Robin Li是以东方人固有的谦逊,没有把自己的真实价值告诉他。     “Robin Li,我们对你的构想非常满意,我们决定给你的投资金额将由100万美元追加到120万美元,我们两个投资人各占50%。”回到签约现场,斯科特?沃尔切克与另一个投资商对这个小伙子说。     Robin Li的中文名字叫李彦宏。此前,他留学美国,并在华尔街和硅谷成长为世界顶尖的搜索引擎技术工程师,从这个时候起,他走上了一条回国创业的曲折道路。     手拿与投资人签署的投资协议,李彦宏的思绪回到了故乡。     那个自由的男孩     偏居中国华北西部的山西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在封建社会,传统的观念是重儒轻商,四民之中以士为优等,商为末等。但是到了明清时期,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念在山西受到了强烈冲击,山西人摒弃旧俗,褒商扬贾,以经商为荣,把优秀子弟送入商海。山西大商人席铭曾说:“丈夫苟不能立功名于世,仰岂为汗粒之偶,不能树基业于家哉!”显然,山西商人理直气壮地把入仕立功名与经商相提并论。     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建生由此认为,山西商人已经不再仅仅把经商作为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而是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来追求,作为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必经之途来对待。正是这种价值观,使人们在克服难以预料的困难、开辟广阔市场时得到了精神支柱。他认为,晋商在“重商立业”的创业精神引导下,在“义”和“利”的关系问题上,有其独特的理解和行为规范,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明清时期,山西与浙江、广东同为富庶之省,从山西人中走出了国内最大的商帮,后人尊称为“晋商”。“晋商”中曾有个着名番号叫“魁盛号”,出自阳泉。阳泉位于山西省东部,处于太原、石家庄两个省会城市的中间位置。     1968年,一个小男孩在山西阳泉出生了,父母给这个孩子取名李彦宏,“彦”即“有智慧”之义。李彦宏是听着那些“晋商”的传奇故事长大的,但他所在的家庭却与商人没有关系。     李彦宏的父母都是当地的工人,这是一个非常普通但却朝气蓬勃的家庭,因为这个家庭连续出了几个北京大学的学生,这无论是在当地,还是在整个山西,都是比较少见的。李彦宏兄妹五人,他是老四,上面有三个姐姐,下面是一个妹妹。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丁,在“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下,他可谓是集全家人的宠爱于一身。李彦宏的三姐考上北京大学后,又到美国留学、工作。三姐给李彦宏树立了一个榜样,但同时也给幼小的他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从小被这么多人宠爱,他应该要比姐姐或妹妹更出色、更优秀。     但是,年幼的李彦宏还是改不了贪玩的毛病,所以,有时候母亲就对他说:“你有你姐姐那样勤奋就不错了。”     小时候,李彦宏爱好广泛,喜欢看古籍书、听戏剧,他一度着迷戏曲、收集邮票,并没有刻意追求成绩多么优秀。     初中三年级的时候,李彦宏想到阳泉一中上学。这是一所在整个山西省都赫赫有名的重点高中,当时的高考升学率达80%,考上重点院校的学生比比皆是。能考上这所高中,上重点大学就有希望了。     然而,几乎没有人认为他可以考上阳泉一中。但李彦宏是一个认定了就拼命,不管别人是否看好都要做好的人。距离中考只有两个月了,李彦宏像换了个人似的,学习异常刻苦。最终,李彦宏以高分考上了阳泉一中。     其实,李彦宏的父母平时对孩子们管得并不太严,主要靠孩子们自己努力。李彦宏从考大学到报考专业,没有受到过多干涉,但父母时常教育他,只要认准就得坚持。     李彦宏就是在这样宽松、自由的环境里成长着。     虽然没有人过多地督促,但自从进了阳泉一中后,李彦宏真的长大了。此时,他的目标非常明确——一定要像姐姐那样考上名牌大学,最好是北京大学,将来可以找份收入高又体面的工作。     命运很垂青这个顽皮的孩子。3年后,李彦宏以阳泉市高考第一名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北京大学,进了图书情报专业(即如今的信息管理专业)。那年,他才19岁。     与孩童时代爱好广泛一样,大学里的李彦宏依旧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心,他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包括学习舞蹈、参加大学生辩论赛等。     不过,迈进中国最高学府的兴奋,渐渐被图书情报学的枯燥、乏味所取代。“北大自由的学术氛围,为我形成独立思考能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李彦宏后来回忆说。那时候,大学毕业进入机关单位是非常好的选择,但李彦宏却对这样的道路不感兴趣。     此时,李彦宏的三姐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到美国攻读博士。留学、到美国去,是当时众多北大学子的梦想。     李彦宏也决定走姐姐的路。     从大三开始,李彦宏心无旁骛,买来考托福、GRE的书狂读,过着“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目标是留学美国。     由于觉得专业枯燥,李彦宏逐步把重心放到了计算机专业上。此时,在国内,计算机还只是少数实验室拥有的高档设备,好奇心非常强的李彦宏一下子喜欢上了计算机。他将出国留学的目标锁定在计算机专业,因为他是一个“一旦认定方向就不会改变,直到把它做好”的人。     1991年,23岁的李彦宏再一次成功了,收到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系的录取通知书。这次在海外学习和生活的经历,成为李彦宏日后创业的一个关键注脚。     梦源硅谷     1997年,是属于互联网的年代,以新型科技公司股票为主的美国纳斯达克股市一路高歌猛进,市场的繁荣也让人们对这个行业充满憧憬。在硅谷,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公司成立。互联网的龙卷风也席卷了大洋彼岸的中国,从1995年起,李彦宏每年都要回国进行考察。     从1991年到1999年,李彦宏在海外的8年时间里,中国互联网行业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浪、搜狐、中国人、网易、雅虎中国等网站在这股强劲的风暴下知名度逐渐提升,国内互联网行业呈几何级数膨胀,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正当早先回国的张朝阳、王志东、邵亦波等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大展宏图的时候,李彦宏还在Infoseek担任首席架构师。     1997年夏天,李彦宏离开华尔街,前往硅谷着名的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公司。     李彦宏进入Infoseek的时候,这个公司的股票是5美元,到1998年底,它的股票涨到了100多美元。李彦宏手里有一笔不小的Infoseek股票期权,此时获得了不菲的账面回报。在Infoseek任职也是一份相当体面的工作,但李彦宏不想继续这种生活了。     在美国,李彦宏亲身经历了IT业,尤其是搜索引擎技术改变美国社会的过程。他一直就有一个梦想——有一天要用自己开发的技术改变亿万人的生活,甚至改变世界。     刚到硅谷的时候,他还是怀着单纯的学好技术、报效祖国的思想,但是他很快就发现,要想真正影响足够多的人、影响世界,单靠纯技术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要想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创业是最好的办法。而且来到硅谷后,李彦宏看到像他那样有远大梦想的人很多,其中有不少人最后怀着这样的梦想创业,这给了李彦宏很大的激励。“中国一定也会经历IT技术改变社会的过程”,于是他决定把自己掌握的搜索引擎技术带回中国,促进和实现中国社会的改变。同时,这也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李彦宏是这么觉得的。     自主创业的愿望就这样在李彦宏的内心膨胀着。然而,他并没有盲目作出决定,而是在等待时机。     199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庆典,李彦宏作为专家被邀请回国观礼。这次回国,目光敏锐的李彦宏看到了属于他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国人把上网当做一种习惯,交换名片的时侯会附上E-mail,互联网和人们的生活逐渐变得紧密起来。     1999年底,Infoseek被迪士尼收购,再次调整战略。再也按捺不住的创业冲动,使李彦宏放弃了Infoseek的股票期权,决定回国创业。     李彦宏立即着手创业的准备工作。创业需要伙伴,需要团队。此时,李彦宏的太太马东敏向他推荐了一名自己在美国的同学徐勇。后来成为百度创始人之一的徐勇,是李彦宏在北大的校友,生物学博士后。徐勇当时正在拍摄一部名为《走进硅谷》的纪录片,认识很多风险投资商,得知李彦宏创业的想法后,他十分感兴趣。     一个周末,徐勇应邀来到李彦宏的家里共商大计。一见面,李彦宏先拿出一份保密协议,徐勇虽然愣了一下,但并没有感到意外。两人在美国闯荡多年,早已习惯美国人的商业作风。签完保密协议,李彦宏对徐勇说:“我们回国做搜索引擎吧。”     早就看好搜索引擎的徐勇听了一拍即合,对前景的向往和硅谷人特有的冒险特质,让两人的创业激情如同火山爆发般强烈。     徐勇商业意识敏锐,为人热情外向,说话富有感染力,内心有一种不安分的因子,渴望做不同寻常的事业。显然,徐勇的这些品质与李彦宏类似。李彦宏也渴望做一些能够真正影响社会、影响普通人生活的事情,但不同的是李彦宏内敛、沉稳,善于思考。两人的性格刚好互补,这也是日后两人在创业过程中高度默契的基础之一。     今天,对于搜索引擎,普通网民都已经能够熟练应用,但在当时,这还是个新鲜事物。1994年底到1995年初,世界上才出现第一家搜索引擎公司。     搜索引擎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程序搜集互联网上的信息,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的系统。互联网发展早期,以雅虎为代表的网站分类目录查询非常流行。网站分类目录由人工整理维护,精选互联网上的优秀网站,并简要描述,分类放置到不同目录下。用户查询时,通过一层层的点击来查寻自己想找的网站。也有人把这种基于目录的检索服务网站称为搜索引擎,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它并不是搜索引擎。     互联网上的信息浩瀚万千,而且毫无秩序,所有的信息就像汪洋中的一个个小岛,网页链接是这些小岛之间纵横交错的桥梁。而搜索引擎,则绘制出一幅令人一目了然的信息地图,可供随时查阅。     当时,国内各种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李彦宏与徐勇商量的公司赢利模式是:做出最好的搜索引擎卖给门户网站。     接下来就是找钱。徐勇介绍了很多投资商,本不爱开车的李彦宏只好整天开着车在旧金山的风险投资商中游说。     在硅谷这个创业气氛特别浓厚的地方,从来就不缺少风险投资商,只要你有好的项目。百度的中国概念、搜索技术优势以及团队组合还是比较引人注意的,其中有三家风险投资机构表达了明确的投资意向,最终李彦宏和徐勇选择了诚实合伙投资公司和半岛基金两家。其实,并非没有风险投资商想单独投资,但李彦宏坚持两家一起投资。这种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创始人对公司的管控,这也是李彦宏在硅谷学到的经验。但是,要想让这些经验丰富的投资商最终拿出真金白银,还是不那么容易。     尽管在搜索引擎领域已经有了很大成就,但不喜张扬的李彦宏从没有向两家投资公司强调过自己的技术优势。因此,尽管李彦宏的沉稳、冷静给两家投资公司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但他们还是有点不放心。     于是,就出现了本章开头的一幕。     拿到风险投资的李彦宏此时可谓双喜临门——他的太太怀孕了。     “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好像没有很不顺利的时候,只是面临着一些选择。”李彦宏说。从北大到布法罗,从华尔街到硅谷,当机遇来临时,李彦宏不失时机地把握住了,多年的积累为他创业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1999年12月24日,圣诞节前一天,李彦宏坐上了回国的班机。远方的祖国,是否真的如他所看到的那样充满机会?     创业“七剑客”     位于中关村的北大资源宾馆闹中取静,四周高校林立,人才储备丰富,对于百度这种技术创业型公司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再者,作为从北大走出去的人,李彦宏多少还是有点北大情结的,这里距离北大最近,或许他此时就考虑到了日后要吸纳一批北大的实习生。     筹建公司没有花费太多时间。与风险投资商接触的同时,李彦宏就开始为公司搭建技术研发团队。     第一个目标是刘建国。     刘建国曾主持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国家计划委员会资助的多个研究项目,在国内IT业也算是小有名气的人物。他最为成功且为人所知的是,组织开发了第一个中文搜索引擎——天网。在加入百度之前,刘建国是纯粹的学院派。1988年,刘建国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同年进入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91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7~1998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做了两年的访问学者。     李彦宏与刘建国结缘是在1998年夏天。当时,李彦宏打算在清华大学搞一个有关搜索引擎的讲座,从技术上来说,天网是当时国内搜索做得最好的,作为天网的主要开发者的刘建国自然成为李彦宏邀请的对象。不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刘建国没能参加那次讲座。虽然没有机会见面,但是李彦宏心里已经记下了这个人。     1999年底,在回国创业前夕,李彦宏想起了刘建国这个名字。于是,他按照当时天网上留的Email地址给刘建国发了封邮件,介绍了自己的计划和对中文搜索引擎的一些看法,并邀请刘建国与他一起来做这个项目。很快,刘建国便发来了回复。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李彦宏和刘建国探讨了许多搜索方面的话题,在对技术的见解、对整个互联网行业的看法,以及对未来搜索引擎的重要性等方面,两人可谓志同道合。     两个素未谋面的搜索引擎技术专家,尽管在技术探讨中英雄所见略同,但刘建国还是迟疑不定。此时,刘建国被提拔为副教授才几个月。当时,北大对教授、副教授进行分级,教授分为一二三级,副教授是四五六级,刘建国当时是第四级,是此时北大级别最高的副教授,过几年肯定就是教授了。位子、房子都有了,社会地位也挺高,生活相当舒服,要放弃已到手的这些荣誉和地位,刘建国自然要好好考虑一下。而当时北大对刘建国也很器重,包括系党委书记在内的北大老同事都不愿意让他走。     刘建国在犹豫不决的时候,通过美国友人调查了李彦宏的背景,调查结果显示:李彦宏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在全球搜索引擎技术专家中排名很靠前,人品也很好。所谓识英雄重英雄,刘建国对李彦宏十分欣赏,觉得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真正想做一番事业、有长远眼光的人。找合作伙伴首先要找对人,此时,刘建国认可了李彦宏这个人,于是暗地里下了辞职的决心。     而事实上,更吸引刘建国的是,从1995年开始从事搜索引擎技术的相关研究以来,随着互联网商业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刘建国也看到了搜索引擎技术的巨大潜力以及自己所在单位的局限性。在北大,虽然也领导一个开发团队,然而刘建国很清楚,只有投身实业才能真正实现技术的价值。     经过慎重考虑,刘建国找到系主任提交了辞职报告。他的很多同事都异常震惊,刘建国的父母也非常不理解——北大可不是谁想去就能去的地方,别人一个劲儿地都往里挤,儿子却往外跑,放着好端端的金饭碗不要,35岁却辞去公职,到一个前途未卜、刚刚创建的小公司冒风险。     在不顾种种压力的背景下,刘建国终于加盟百度,成为百度在国内招聘的第一位员工。后来,刘建国把天网的周利民也介绍到了百度,负责架构设计。     将军、军师都有了,下一步是招兵买马。李彦宏和刘建国都是做技术出身,心思比较简单,因此希望招一些纯粹的技术人才来做搜索引擎。他们把目光放到了附近的高校。     当时互联网行业炙手可热,没费什么劲便找了一群学生过来面试,没几天,整个公司团队就组建起来了。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崔珊珊、北京交通大学的郭眈等在校学生是百度招聘的第一批实习生。     当时,百度刚刚在北大资源宾馆租了1414和1417两间套房作为办公室。办公室直到过年后才装修好,味道特别大。1417是李彦宏和徐勇的办公室,里面还隔了一个小会议室。1414则是工程师们工作的地方,有10个座位,都是两个人一组的卡座,位置比较宽敞。墙边还放了一个小休息桌,桌上堆满了食物,这或许就是百度免费早餐的起源。此外,办公室里面还有一块小白板,发布一些重要信息。正是这两间房子,见证了百度未来两年内的许多重要历史时刻。     2000年1月3日,在北大资源宾馆1414和1417房间,百度历史上的第一次全体员工会议召开了。此时的百度,一共有李彦宏、徐勇、刘建国、郭眈、雷鸣、王啸、崔珊珊7个人。与会的这7人,后来被称为百度“七剑客”。由于房子太小,大家只能盘着腿坐在床上开会。会上没有高谈阔论,这帮做学问、搞技术的人也不来这一套,简单介绍完组员及分工之后,话题便转到关于搜索引擎的研发上。在会议结束的时侯,大家对未来的工作已经有了大致的认识。     这天,天阴阴的,有点冷。当大家从北大资源宾馆那个小房间里走出来的时候,或许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不经意地走上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征程。接下来的9年时间里,他们经历了诸多艰难、压力和风险,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成功、愉悦和激动。今天,百度员工已超过7 000人,平均年龄28岁。“百度”这个名字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的象征。可能连当初的创业者都不会想到,短短9年时间,百度就缔造了一个神话。     小试牛刀     2000年创业初期,百度的公司结构十分简单,只设了一个研发部,由刘建国领导,李彦宏和徐勇更多是负责管理运营及销售事务。这种单一的公司结构对当时百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它使百度可以集中力量进行搜索引擎的研发,短时间内把产品成功推向市场,给投资者树立了良好的信心。     但老实说,进入搜索引擎领域,百度晚了一步。     2000年,国内比较知名的搜索引擎已有不少,比如天网、悠游、OpenFind等,它们都是基于机器人搜索的搜索引擎。在互联网发展早期,信息量较少,这类搜索引擎还是比较实用的;但是随着互联网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它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速度慢,数据量少,返回无用信息太多,用户需要花费精力重新筛选。这些在追求技术完美的李彦宏看来都不是最好的,这正是李彦宏创建百度的前提。     百度成立后,首先要推出自己的产品——搜索引擎软件。当时,百度除了技术人员与技术理念,其他什么都没有,所有程序都要一行行写出来。     百度从那时开始就有非常好的工作氛围,除了李彦宏和徐勇,其他人包括刘建国都刚从学校出来,彼此关系很单纯,没有职场中那种拉帮结派、钩心斗角的作风,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很专注地去做搜索引擎。     此时,几个以实习生的身份来到百度的员工,还没有完全脱离学校,白天在实验室上课,晚上才能过来,过来后就开始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从2月到初春的几个月,所有人都非常投入地工作,编写代码、测试程序、修改错误……北大资源宾馆1414房间的灯光经常彻夜亮着,大家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是很平常的事,百度像加足汽油的马达,轰隆隆不间断地运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5月,百度开发出了自己的第一个中文搜索引擎,当时可以搜索500万个网页。那时,中国大概有900多万个互联网用户。     这个搜索引擎的实际开发周期只有4个月,距离风险投资商所要求的半年时间还有两个月。     产品出来了,就要找市场。     按照最初的设想,百度要成为门户网站的搜索引擎技术提供商,也就是将自己开发出来的搜索引擎嵌入到门户网站,然后向对方收取一定的技术服务费。当时,国内主要门户网站大都使用的是来自台湾的中文搜索引擎技术。     此时,百度还只是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门户网站凭什么相信百度的中文搜索引擎比那些来自台湾的更好用呢?     于是,开发有一定影响力的样板客户就成了李彦宏等人此时最主要的任务。经过多方努力,5月底,百度终于有了第一家客户——硅谷动力。之所以选择硅谷动力,李彦宏是有自己的考虑的。首先,硅谷动力本身也是做技术的,有很好的技术基础;其次,百度的风险投资商与硅谷动力也有一些联系,沟通起来比较容易。     将技术开放给硅谷动力的第一天,百度的技术团队全都守在服务器前,当第一个用户出现的时侯,整个办公室一阵欢呼雀跃。虽然当时百度的索引能力只有500万个网页,但意义却十分重大。     从此,百度开始进入中文搜索技术服务领域。     拿下硅谷动力后,李彦宏又去找Chinaren这是一个很好的社区网站,后来被搜狐收购。。不久,百度就和Chinaren联手推出了中国第一个提问式搜索引擎——“孙悟空搜索引擎”。     2000年6月,刚刚成立半年的百度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为了这场发布会,百度事先准备了一些普通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让到场的媒体记者亲自上网搜索,体验百度搜索的神奇效果。可惜百密一疏,发布会开场前一分钟,网络突然中断了,百度的网页调不出来,什么也演示不了。当时公司的几个创始人心急火燎,李彦宏在台上的声音也一下子变调了。随后的记者提问时间,主持人一再提示,却没有一个记者举手发问——此时,国内众多媒体记者对搜索引擎技术还没有明确的认识,甚至很多记者还不知道百度和李彦宏究竟是做什么的。这就是百度当时所处的真实环境。就这样,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在尴尬的气氛中结束,这对初生的百度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不过,百度很快就调整了过来,新闻发布会的失败对百度来说只是一个插曲。随后,百度集中力量对产品和客户进行拓展。     8月,中国三大门户网站之一的搜狐成了百度的客户。有了搜狐这块金字招牌,百度的用户拓展异常顺利,接连拿下了新浪、网易、263、Tomcom等当时国内的大中型门户网站和其他一些网站。     客户的认可使公司上下对百度的前景都充满了信心,但是随之而来的互联网寒冬的蔓延,却差点让百度夭折。     迷茫中的探索     2001年前后,网络泡沫破灭的阵痛还在中国延续。许多曾经风光无限的互联网公司经营惨淡,撑不住的宣告破产,底子厚点的则勒紧裤带,希望可以熬过寒冬。相比之下,此时的百度却生机勃勃。这除了得益于李彦宏等百度领导层良好的商业掌控能力外,此前产品的成功也让员工对公司未来充满了信心。     不过,这种平稳发展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2001年夏天,李彦宏等人逐渐感觉到百度的路越走越窄,百度的发展遇到了一个瓶颈。     到2001年夏天,国内80%的门户网站都采用了百度的搜索技术。可以说,百度当时垄断了国内的门户网站搜索引擎技术服务市场,而且这个市场一直在增长,搜索量也在增加,但是百度却赚不了钱,甚至入不敷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本质是利益问题。拿当时使用百度搜索技术的几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来说,虽然搜索引擎是一个必要的东西,这些门户网站本身有这个需求,而且搜索引擎带来的流量提升也是非常明显的,但这些门户网站就是不愿意为此付出更多资金,甚至还要压价或者拖欠百度的技术服务费。因为在这些门户网站看来,向用户提供搜索服务,不像新开个频道那样,很快就会产生经济效益,加载一个搜索框,除了能获得流量提升外,门户网站自身并没有获得多大好处。     这时百度陷入了两难境地——为门户网站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流量,来自门户网站用户的搜索请求量越来越大,为此百度的带宽和服务器都要不断升级,投入不断加大。然而,那些门户网站不但不愿意在搜索引擎技术服务上多付钱,还要砍价。作为一个公司,作为一家由风险资金投资的企业,百度肯定要赢利,这种入不敷出的商业模式肯定是不能持久的。但问题是,百度如何突破这个瓶颈?     那时,李彦宏、徐勇等人每隔一段时间就去郊区,探讨公司的发展方向。很明显,公司之前的定位——门户网站的搜索技术提供商,给门户网站打工显然不是长久之计,百度公司必须重新定位,找到新的赢利模式。     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做软件,把搜索技术打包成一个软件,卖给网站,不光是卖给门户网站,还有一些中小型网站。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这种模式行不通,因为市场不买账。当时互联网行业正处于严冬,大家唯一考虑的是怎么生存下来,搜索这种锦上添花的功能可有可无。     此路不通,股东们又主张百度试验另一种商业模式——开发出售CDN软件,即“互联网内容分发系统”。2000年左右,中国互联网硬件建设还比较落后,普通网民的上网速度比较慢,CDN软件可以把网民的搜索请求链接到空间上离他最近的服务器,从而加快访问速度,达到给网站加速的目的。美国有一家公司叫Akamai,是麻省理工大学的几个人开办的,Akamai 在互联网内容分发系统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功,股东们觉得该模式可以复制到中国来。在股东们的坚持下,百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将这一系统开发了出来,并将这个产品推荐给很多网站。但是,由于中美市场的巨大差异,这个产品的市场反应令人沮丧。     一来,此时正是互联网的寒冬,门户网站的日子不好过,各家网站只想要“最便宜的技术”,而不是“最好的技术”;二来,互联网泡沫之后,部分门户网站改变了策略,意识到了搜索技术的重要性,很多网站不想再从百度那里购买服务,有的网站甚至开始自己研发搜索技术。这也逼着百度反思如何转换商业模式。就算门户网站继续维持现有的搜索技术服务需求,百度的业绩增长点在哪里?     这段时间是百度最痛苦的彷徨期,那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     此时,互联网世界风起云涌,网络游戏、短信平台等以一种天降奇兵的姿态登上舞台,很快便席卷了全中国,不少人跟风而动赚得盆满钵满。这时,不少人鼓动李彦宏涉足网络游戏、短信等领域,以便让百度走出困境。但是,李彦宏没有这样做,在他眼里,中文搜索领域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他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适合百度的成长性的商业模式。     幸运的是,李彦宏后来找到了适合百度的发展模式——做独立的搜索引擎公司,直接面对终端用户。但是,当他向股东们提出这一想法时,却遭到了强烈反对。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李彦宏的百度世界》其他试读目录

• 序一:柳传志
• 序二:出井伸之
• 从硅谷到中关村 [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