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但人类走出了非洲。“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中。”(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名言。)所以即使从功利的角度考量,我们也要关心宇宙,关注宇宙学的发展。 我是一名宇宙学爱好者。但长期以来我只知道宇宙学的某些结论,不知道这些结论是怎么来的,更没有大局观。就像一个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知道什么好吃,却不知道好吃的东西“粒粒皆辛苦”,不知道我们的祖先“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关于宇宙最精确的描述叫做“标准宇宙学模型”。当我在2010年年底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还以为它讲的就是这个标准的模型。完成了大部分翻译工作后,我才意识到本书主要讲的是非标准的宇宙学模型。就像三国演义之中英雄辈出,作者不会因为司马氏统一了天下,就把魏蜀吴的兴衰一笔带过。 宇宙学的科学理论也像历史脉络一样匪夷所思。例如,为什么科学家对大爆炸理论的评价很高?这并不符合直觉,几乎每个人刚听到这个理论时都不愿相信。甚至还有很多热心读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要“推翻”大爆炸理论,将宇宙学“引入正确的轨道”。读过这本书以后,我们就会了解,大爆炸理论就像《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一开场时并不是主角。他有很多敌人,敌人不会自动缴械投降,而且新的敌人会不断出现。但最终他把那个年代的敌人都打败了。他的地位不是无缘无故来的,而且他的手下败将都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人物。 总有一天,大爆炸理论肯定也会被取代。不过,取代它的理论同时一定又是它的忠实继承者。本书的作者专门用了一节的内容向大家解释,新理论不会推翻旧理论。新理论只不过向人们指出了旧理论的局限性,并将旧理论的正确预言作为自己的一个特殊情况。 随着我们对宇宙的了解日益丰富,我们发现拦在路上的未解难题越来越多。每一天都有科学家撰写论文,试图解决其中某个角落的问题。一个个比科幻小说更离奇的宇宙模型不断在学术期刊上出现。其中大部分的研究将来都会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胜出的总是少数。所以,这仍然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欢迎大家加入这场智力的角逐! 译者对语言的把握远逊于对物理的把握,尽管绞尽脑汁完成了这部书的翻译,又反复校对了几遍,但仍然会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还请发现了问题的读者不吝赐教。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朋友Yao Zhang、popmary、yuler、王道还,科学松鼠会的红猪、Steed、Ent、老孙、小菊、odette、0.618,网友冰激凌太妹、观雏鸡可以识仁、Simon Bridge,以及宇宙学专家王一、蔡一夫和张旭给予的帮助,他们的建议使此译本增色不少。还要感谢本书的编辑楼伟珊,他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使我受益良多。 李剑龙 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