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也有这种经验,在某一段时间里,总是重复听着同一首歌。忘记听了几遍,听到觉得自己像消失了,钻进那歌里去了。那一阵子,我的主题曲是宋冬野的《鸽子》:“迷路的鸽子啊/我在双手合十的晚上/ 渴望一双翅膀/ 飞去南方南方……”就这么听久了,自己也想唱,于是问了他的联络方式便冒昧地写信过去,希望得到他的授权。尊重创作者是必须的。没想到很快得到他的飞鸽传书。就这样一来一回,纵使未曾谋面,也算有些小交情。 局里的局外人 同年秋天,宋来台北做演唱会。我让经纪人去买票,没想到,他们邀我做嘉宾。当时我的肚子已经七个多月,而且在那之前,怀孕的我从未现身于媒体之前,但还是一口答应了,因为我喜欢他的歌,那阵子,他的歌就是我。 演唱会当天下午的彩排,是我们第一次碰面。他看起来害羞又紧张,而许久没有演出的我,在握住麦克风的当下,竟突然有种陌生的感觉。我想起前往彩排地点的路上,因适逢选举前的周末,闹区里正在游行,这是我熟悉的台北,塞在车阵里,然而车窗也隔绝不了那些高分贝的诺言与谎言,即便在台湾游行活动再平常不过,尤其这些年,但还是感觉很疏离,或许我对这事,注定无法习惯。 有时人生就是熟悉与陌生的交错。我跟宋说,办演唱会的这个地方,叫作“台北国际会议中心”,因为陈升的演唱会,我在这里跨了十个年,从当助理到处找人上台,到自己在台上唱,这是我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但没想到晃眼经年,想上个厕所竟然找不到位置,记忆中了如指掌的地方,变陌生了。当天晚上也是第51 届金马奖典礼,前一年因为当评审,还坐在颁奖典礼上,煞有介事地演了一晚上的优雅;今年,怀孕,当了演唱会的嘉宾,虽然有理由可以不去参加,却突然觉得自己是局内的局外人,又是一种熟悉的陌生。 陌生人的纯粹 我们需要熟悉所带来的安全感,也需要陌生所给予的刺激感。熟悉与陌生,在一个人独处时常交替出现。我问宋,一个人听音乐的时候,会戴上耳机吗?他说,戴耳机听音乐是他的一种习惯,偏偏一个人的时候戴上耳机更没安全感,因为现在耳机的隔音效果都太好,反而会全神贯注地去听外面的声音,生怕耽误了什么事。 “所以在戴耳机前还得有个仪式:找个绝对安静的地方,把门都给锁了,确定屋内什么人都没有。”他说。 “你平常一个人的机会很多吗?”我接着问。 “多,基本上都是一个人,不想出门,懒。” 宋说,他最长一个人独处的时间是两个月,“就在家啊,醉生梦死,”吃饭就叫小卖部老板送几个馒头上来,死都不肯下楼。奶奶去世、女朋友跑了,那段特别低潮的时间,就成天写歌,他说《安河桥北》这张专辑里,有五六首歌,都是那时候写的。 “低潮期,”我想每个创作人都有过这段过程,“通常都是这样。”而在低潮期和自己的对话,纵然孤独,却绝对是弥足珍贵的。 情感是创作的养分。自己的爱情,别人的爱情;自己的亲情,别人的亲情。创作的时候,会把自己放到别人的位置上,写歌是这样,唱歌是这样,演戏更是这样。 “对,很多创作是聊出来的。”他说,有次他跟个小姑娘聊了一整晚,她很小就离开家,爱情、亲情都很坎坷,全中国走南闯北,却没有人可以听她讲这些心底事,当天晚上就一股脑地讲出 来,“我特别喜欢听这样的故事,有些会写成歌,每回有人在放这歌的时候,我总会想,这就好像有好多好多人在看顾着这个小姑娘。” 我想到我第一本书里面有一篇《我的三十元的秘密》,有回搭计程车从A地到B地,车费大约是七十块钱,在路程中,司机问了好些问题,我都一五一十地回答,我从没如此诚实地回答过一个人,毫不避讳隐私的问题。到了目的地,拿一百块给司机,跟他说不用找了。下了车,好像用这三十块钱守住了我的秘密,这车、这司机,就仿佛带着秘密离开了。 有时候,陌生人的关心与倾听是一种纯粹,也没有负担。 思想上的自由 大部分人的独处,意味着一种自由。不需从众,可以自我。 宋有很多事习惯在自己的家里做,用自己的方式在家里录音,趴在床上,胸前垫两颗枕头,拿铅笔写歌。 而我,在家里,动不动就想擦个地板,这里摸摸,那里弄弄,整理房间,把家都整理一遍,人也累了,只有个方法,结果把自己关在一个地方,像是饭店。我每次写书的过程都很拖,出版社一直催稿,总要等到某天想写了,发狠把自己关在一个地方,一口气花两个礼拜把过去一整年想的事都写出来。 但独处不只是个空间的命题,某个程度来说,纵使一个人走在人潮拥挤的大街上也是一种独处,这是精神上的。宋很在意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他说“真正的自由是思想上的自由”,举了个例子,在电车上看到一个非常令人讨厌的流浪汉,很脏又很丑,这是表象,但你可以透过想象去理解这个人,他过得很苦,生活得很不堪,也可能亲人刚过世……“我可以在面对一个人的时候,脑子里疯狂地编写这个人的故事。”这与事实未必有关,却让想象的摆置得以伸展。 这很像我们演员演戏前的准备工作,先研究角色穿什么衣服、想什么、做什么。演戏说穿了就是玩扮家家酒,小时候拿起娃娃说自己是国王的时候,只要一变低声讲话,就真的觉得自己变成国王了。那个当下,我们好相信啊。 “如果可以在脑子里建构一些真实,应该就算是思想上的自由吧。” 离开是为了回来 “你的旅行都有伴吗?” “大部分都没有,在网络上查特价机票,看到日期近、便宜的,就走了。” “通常离开家多久会想要回家?” “两个礼拜。” 好像多数人离开家到了一段时间就会想家,长时间奔波在外的我更认同“离开是为了回来”。流浪的结果终归一种极度想家的感觉,化解了离开前对身处世界不完美的怨怼,还是接受了、挂记了,是如此习惯的,原来的地方。我平常从来不会觉得台北有多美,但要是离开家的时间久了,就会觉得,其实我们台北市某些转角处的大树也挺美的。 “就像你一回北京,立马就想去吃个烤鸭或涮羊肉,我也一样,快来碗蚵仔面线!” 这也好像独处跟相处,如果总是一个人,就不会特别需要独处。大家都想要独处,又当不了离群索居的隐士,那是因为独处与相处原本就互为因果,共伴相生。 叛逆的平衡力量 亲情与爱情,向来是自处与相处上的重要课题。 宋有着很长时间的叛逆期,照他的说法,就是个“顽劣分子”,做过很多坏事,抽烟、喝酒、打老师、打群架,不爱学习,看到老师就烦,特别愤世嫉俗,觉得自己看清了老师之间的明争暗斗、收受贿赂,用叛逆来当作自己伸张正义的一种方式。 在这段过程中,那位住在安河桥北的奶奶,成为他人生中关键的平衡力量。 “我的父母就是严密封锁打压,不让弹琴得好好学习,所以我常离家出走,跑到安河桥奶奶家那边,就是要什么有什么的大少爷。”奶奶的溺爱,在反叛心理严重的时候,给了他很大的安慰, 让他不至于一直都扮演着“顽劣分子”的角色。“以前觉得青春期太漫长,现在又舍不得。当自己一个人弹琴写歌,所有人都不支持的时候,可能就是这点叛逆成了力量。” 人独处久了,在相处这件事上,会需要点磨合。 我跟宋现在都算是“有伴儿”的人,他有个交往快两年的女朋友,跟老朋友也是民谣歌手的尧十三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他说,两个人平常各干各的,虽然彼此才隔一道门,但常常一整天都 见不到面,碰巧两个人都觉得没劲的时候,就出来瞎聊一阵。这是一种很好的同居状态,越是亲密的关系,越需要生活上的缓冲空间。 而我家现在是这样的:一进门,我先生往右走,我往左,我们共同的空间是中间交会的厨房与餐厅,他在他的空间做事、说话,我是完全听不到的,反之亦然。你会说,这样跟一个人在家的状况一样吗?知道他在同一个家的另一个角落,其实心理上的感受还是不太一样。 宋说,他现在这么年轻,天天就想跟女朋友腻在一起,爱疯了,做不到像我这样。其实我先生一开始也是这样的,他希望有个大书桌,他的电脑在这头,我的在那头,书房一起用就好。 但不知为何,我总觉得这样很像网咖……我刻意将两个人的书房安置在家里最远的对角线,一个人自己住二十几年,有很多事我都是自己慢慢完成,对我而言,拥有各自独处的空间,可以让相处走得更长久。事实证明,我们都对这样的安排感到非常舒服。 为什么就不能有感情点? 我很喜欢问朋友这个问题:“对你来说,生活上有哪些东西是绝对不能没有的?” 宋的回答很有趣,他说,音乐可以没有,但老婆跟猫不能没有。因为不能没有,所以有一种相互的依存,像宋跟他的猫。在他的眼中,猫不只是猫,他的猫叫“我日”,“我喊它‘日’,它会应我‘喵’,喊它‘饿吗’,‘喵’,接着就把你往食盆的方向带。 “对一只猫,你可以把它想成是没有感情的生物,但为什么就不能有感情点?像它这样看着我,应该是把我当作男朋友吧。”可能是人跟人之间的关系都太复杂,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相对来说单纯些。 “我喜欢把大家认为没有感情的事,想成有感情一点,虽然有点自欺欺人,但欺久了,就习惯了。” 勉强去做害怕的事 常常我们会听说“某某人很不好相处……”云云,会让人有这样的感觉,不外乎两点,一是固执,二是害怕。 我对想做的事还好,但对不想做的事,特别固执。”宋说的,其实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我是从助理做起,有些艺人到了录音室会跟我说,今天的温度不对、湿度不对、吃的东西不对,他不想唱。 “记得有位女歌手来录音,她的茶一向都是我泡的,那天祖父生日, 请了假没去录音室。升哥打电话来,劈头就问:“歌手说其他人泡的茶都不对,你用的是哪一包茶?用什么水啊?” 以前会觉得艺人是找麻烦, 后来我当了歌手,瞬间就能理解这样的行为:因为我没办法跟你讲,今天没感觉,人对于不想做的事, 表现出来的态度总是意外的固执。有时候,勉强自己做的事,通常就是你害怕的事,而你越害怕的事情,越容易遇上。这就像墨菲定律,面包掉到地上或咖啡打翻的次数,会跟地毯的昂贵程度成正比。就像在爱情里,你会离开一个人的原因,往往也会是你爱上他的原因。 “我特害怕以后会变成你眼中耍大牌这种行为。”宋是酒吧走唱出身,“我前两天还在想,再给我一个场子,下面就坐了五个 “我特害怕以后会变成你眼中耍大牌这种行为。”宋是酒吧走唱出身,“我前两天还在想,再给我一个场子,下面就坐了五个人,有人喝酒、有人睡觉,我还能不能表演得下去?有机会我很想试一试。” 我跟宋都是不喜欢上电视做宣传的歌手,他说,他上节目会害怕,试了几次,效果也不怎么好。我呢,虽然已经当艺人很久了, 但总是会犯个老毛病,老忘了我人在电视里,就看着主持人发傻, 以为自己也在看电视。 在工作里,常常面临选择“做”与“不做”。我的方法是,如果选择“做”,就不给自己做不好的借口,像是演唱的音响或设备, 不管多差我都唱。所以,到现在我一直有个习惯,不论大小场子的演唱会,常常不戴耳机,或顶多只戴一个。 每个人都有精神外遇 “你能够接受精神外遇吗?” “每个人都有精神外遇。” 我知道宋有个感情稳定的女友,问他这个问题,不是八卦,我一直鼓励朋友,有一些精神上想象,好过临老入花丛。身边有不少五六十岁的男人,突然间都交了年纪小很多的女朋友。这个年纪的男人特别需要别人的崇拜。 他根本觉得精神外遇是稀松平常的事,反而对于崇拜很感冒。别人的演唱会是为了签售商品,他的演唱会却是场上玩得很嗨,结束之后的签名最痛苦,“我最怕那种举着荧光铭牌的歌迷了。”他说,自从出了名后,经常在饭局上碰到人,“宋冬野,我好崇拜你啊,能不能一起喝一杯?”他反而会注意到角落上某一位一直没搭理他的,“他一定不知道我是谁,太好了。” 这一两年他红了之后,围绕在身边的人越来越多,好听话肯定也不会少,“得承认有时会很浮躁,觉得自己很厉害,就像小时候的叛逆心态,会觉得‘终于有这一天,总算把你踩到脚下了’,当然会觉得这样是不对的,会严重谴责自己。 “有时候也是真心觉得自己不行,会的不够多”、“很多人看了媒体的报道,就觉得你很有才华,很特别,但其实我私底下是另外一个人,大家都以为我就该像媒体写的那样,这感觉,就好像我小时候怀疑明星也会上厕所一个样。” 我觉得他是个清楚意识到自己,并持续不断探索自己的人。身在日渐不自由的环境里,更将那得来不易的自由捧在掌心。喜欢跟宋聊天,特别直爽、直接,害羞的眼睛里有着闪亮亮的光芒。我从后台看着他舞台上的背影,都11 月还流着汗。那不是天气热, 是他音乐与生命里的炽热与赤子之心。不知道何时还能见面,到时,希望他弹着吉他,我可以轻轻地哼唱着,然后好好地跟他干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