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神话_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神话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中国文学 >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 > 神话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神话

·主题 虽然中国的神话叙事散乱破碎,但是它们可以组织进与如创世、人类的产生、文化文明的起源、创建的神话和灾难神话这些世界神话相关的主题种类中。 创世神话 存世早期文本中的创世神话共有四大传统:第一,《天问》记录着,天穹覆盖着方形大地,由天柱所支撑;第二,以《淮南子》为代表,天地万物生于无形之气;第三,创世之初,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宇宙由此形成,这一传统记录在相对晚出的《三五历纪》(公元三世纪)中;第四,天气蒙鸿,首生盘古,其垂死化身为宇宙万物,这与印度《梨俱吠陀》中的原人(purusa)极度相似。盘古神话出现在《五运历年纪》(公元三世纪)中。 人类起源神话 人类的起源也有四种神话学传统。《淮南子》中人类生于气。接下来,在《五运历年纪》中,死去的盘古,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民。而在《三五历纪》中,第一位人类就是混沌初开前孕育一万八千载的盘古。最后,《风俗通义》(公元二世纪)有女娲抟土而为人的神话。 创生者概念 在中国的神话学传统中,明显存在两种概念的创生者:第一是《淮南子》中所讲述的“道”,这是一种机械论的原初创生者概念;而另一个较为古老的传统则是女娲造人的神话。女娲神通广大,一日中七十变,她抟黄土造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文化与文明的起源神话 一系列讲述作物、火、药、家畜和人类制度来源的神话处于宇宙起源神话的中心地位。它们是从创始之初由神祇或者超人教导给人类的,其价值不仅仅在于这些福祉,更在于是神祇首先发明并且教会了人类如何使用这些文化礼物的。 关于神赐之文化福祉的大多数神话,都存在于《山海经》尤其是它的最后几卷中。这些文化发明有谷物、农业工具(如犁)和技术(如牛拉犁)、马车、武器(弓与箭)、农作物与草药、火、金属武器、家畜家禽的饲养、舟船、文字、记账、预言、祭神的方法(如禹在洪水消退后,以山为台登高祭天)。人类政权的起源神话被收录它们的文本转化为一种历史化、人文化的叙事。 灾难神话 所有神话主题中源远流长、流布最广的是灾难神话,它们构成了中国古典作品中最基本和反复出现的主题。最突出的主题是大洪水,不过世界大旱也是一个主要的主题。 世界大旱的神话通过两位神话人物女娲和羿得到表述。女娲的旱灾神话与其洪水神话相联,后者保留在《淮南子》中,这是此神话的唯一存世文本。这段文本显示了清晰的道家哲学影响,对性别话题进行了父权式处理。羿的大旱神话有多个版本,主要出现在《山海经》和《淮南子》中。这两个版本之间存在大量神话上的歧变。在《山海经》中,神话围绕着帝俊给羿下命令,令其射去九日,挽救了人类,而在《淮南子》中,给羿下令的是帝俊的拟人化——尧。女娲的旱灾神话是以宇宙为中心的,而相比之下,羿的神话则是以人类世界为中心的。 洪水神话的大量叙事文本形成了四种独特的(基本上各自独立)神话学传统。首先是女娲的洪水神话,保存在《淮南子》里。其次是共工的洪水神话。在这个神话里,共工是洪水的起因,这和其他洪水神话中作为救世主的主人公不同。共工神话出现在几个文本中,最具神话学性质的版本是在《淮南子》中,共工的暴戾本性一览无余,在《国语·周语》中则出现了一个人性化、历史化的版本。第三个版本是鲧的洪水神话传统,对这一神话既有神话学处理也有历史化改编,这两种表述模式都有数个版本。最早的鲧神话版本出现于《天问》中,鲧因怜悯世人遭厄于大水,所以盗取上帝的息壤以求治水,但因为这一自我牺牲行为而被处决。历史化版本描述了鲧如何反抗尧帝,因为尧不愿意放手让鲧治水,后因鲧治水失败而处罚他。而像《尚书》中的《尧典》和《洪范》,则把鲧描绘成一位罪犯而非救世角色。第四种版本也就是大禹治水的神话传统,这一神话包含在大多数古典文本中,兼有神话学处理和历史化处理。在这一传统中,鲧的儿子禹终于治水成功。 经典洪水神话的这四种传统充满了有力的神话母题(motif),处理了大量核心关切话题。禹的洪水神话成为主宰性的传统,部分是因为禹这位神话人物附着了洪水神话产生的神话特性之外的许多其他神话特性:他英雄式的劳作,他的救世主角色,他与新成形的儒家价值一致的典范行为,大水之后他在文明重建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其他神话身份还包括:世界的丈量者(禹量大地),九鼎的铸造者,武士,首次众神会(大会计)的创制者,夏王室的创建人,夏王朝以及世袭这一基本概念的神谕式开创者(禹夏)。 创立神话 经典文本中包含了许多关于民族、王朝、国家或者城邦的创立神话。《诗经》中讲述了商周两个朝代的创立神话。关于各种创立神话最丰富的原始材料当属《山海经》。这些神话也组成了神谱,以不同民族、土地和国家的神圣起源收尾,许多神话跨越了古代中华文明的边疆,它们大多出现在《山海经》的最后五卷中。 ·神祇:特性、身份和术语学 许多古典作品的神话叙事中有一些反复出现的神话人物,他们作为主要神祇或者半神人而出现。其中一些神话人物构成了神的世代表和诸神体系。在历史化文本中成为标准世代表的,是伏羲、神农、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接下来是尧、舜、禹。这一世代表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在于女性神祇的缺位,甚至宇宙创生者女娲以及太阳女神羲和都不见了。第二个特点是尧、舜、禹被给予荣耀的地位,他们的神话在儒家学派的人文化文本中经历了转化。第三个特点——其他诸神体系的存在暗示了这个特点——在古典文本中的神话中没有固定的诸神体系,而有各种诸神体系。比如《山海经》中的神话人物有204位之多,他们大多数是神,不过《山海经》中隐含的诸神体系迥异于其他文本。在它的诸神体系中(我们通过计算每位神话人物出现片段的数量而得出),帝俊、颛顼和帝舜居于最重要的位置。 最早的经典文本并不经常描画神话人物的外形特征和象征性标志。不过,还是有些关于他们外形的线索。比如,水神蚩尤的头上长角,象征其好战。对西王母的描绘,出现在《山海经》中最长的描述段落中。她具有半人半兽特征,披长发,传递了一种未驯之野性的观念,这与她作为瘟疫刑杀之神的身份不谋而合。一些神话人物的外表用名字暗示,比如鲲=大鱼,禹=动物的脚印,舜=木槿。爬虫形和蛇形是《山海经》中大多数神祇的典型特征。而各种形状大小的牙和耳,则有时候用来标记某些神祇的特征。 花与动物也成为神圣标志。比如,三青鸟、虎、九尾狐是西王母的动物性特征。鲧和禹化身为熊,因而以熊为标志。一般而言,中国古典神话学中的神物,如龙、蛇、龟、凤凰是各种神话人物的动物特征,在与神话人物的联系中并不传递特定的象征意义。 神祇的术语学定义了他们在诸神体系中的性别与位置。神话学语境中的“帝”出现在神祇名字的前面和后面,如帝喾或者皇帝。这个术语几乎总是给予男性神祇。在历史化文本中,“帝”这个术语渐变为“人间理想的君王”。在中华帝国史中,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皇帝。“神”也出现在姓名前后,通常运用在男性神祇身上,如神农。“鬼”通常与其定义性特征同时出现,如“穷鬼”。“尸”字添加在被神化的死去人物的姓名中,如王子夜之尸。另外,还有“神人”一词。 如女、娥和魃这样的权宜之名,仅仅出现于女神名字中,其意思分别是女孩/女性、曼妙和造成旱灾的鬼怪。这些前缀使得神话人物的性别可辨。但是除此之外,名单中的其他神话人物并不一定都是男性。如《山海经》中的神话体系,性别身份往往出乎意料,而如《尧典》中,旧神话中的太阳女神羲和被改写成了尧手下的两名男性官员——羲与和(她的双音节名字被劈成两半,成为两个名字,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中重复出现过无数次的语言现象,导致对神祇、神话生物、地名等的无穷混淆)。另外,谷神后稷和地神后土的名号中有一种模糊性。首先,相比之下世界神话中的谷神与农神一般都为女性;其次,考虑到在早期帝国时代,“后”指的是皇帝的配偶。 对于不同古典文本中出现的神话人物的身份与性别之间的关系问题,大量研究工作尚待开发。比如,《山海经》与许多文本不同,它总是将主要的宇宙创生和历法工作分配给女性角色,而男性角色则被分配给通过单性生殖而生养后代的角色。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其他试读目录

• 神话 [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