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边角余料2 不老的心_科学的边角余料2 不老的心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普 > 科学的边角余料 > 2 不老的心

科学的边角余料——2 不老的心

达尔文一直是我十分佩服的科学家。这并不仅仅因为我是生物专业出身的缘故。我常常尝试去理解150年前的达尔文究竟如何产生了生物的演变来自于进化的这一理论。这简直是太伟大了,但是更伟大的在于达尔文不仅撰写了我们熟知的物种起源(1859),还撰写了人类由来(1871)和人类与动物表情(1872)这两本书。这两本书的意义在于,达尔文为我们留下了他尚未思考成熟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人类的进化问题。 当然,人类是从“猴子”,准确说是类人猿变来的,这是个妇孺皆知的基本演变过程。但是作为高智商的种群,我们的内心世界是否也存在着进化呢?达尔文无法像研究物种起源那样去尝试分析人类的心理在进化过程中的演变轨迹了。因为这无从下手,既缺乏对比的参照物,也缺乏稳定的变化证据。大脑的发达或许可以解释人类为何具有区别于它物种的复杂内心世界,却不能知道它是如何一步步变得复杂的。 于上个世纪70年代兴起的动物社会学主动承担了达尔文老先生未尽的心愿,从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动物本能来探讨人类心理进化的轨迹。动物社会学家们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大多来自于本能,而本能行为多半形成于人类社会形成初期阶段。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人类的生活开始趋于稳定,并且在群居生活的范围下繁衍生息。当时的环境和初级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塑造了人类的大多数本能。这些本能深藏在人们的内心最深处,并且通过遗传不断地复制给后代。 动物社会学通过了很多验证方法证明了人类最早的远古生活,塑造了人类大部分的心理特征,这包括性选择,两性差异,两性关系,个性形成等等方面。从远古的狩猎生活中寻找让今天的人们依然困惑不解的内心世界,首先这是一个吸引人的,或者说一个有趣的解释。这样的解释很大程度上吸引了非专业领域人们的目光。于是,动物社会学的分析结果被人文世界广泛传播,被一般民众津津乐道。男人们的粗线条,好竞争,因为他们在远古时代是担任狩猎这样的角色,所以不由得他们选择细腻,而女人们则因体力和其他生理条件决定了从远古开始就是留守在“洞穴”(家)的首选成员。这样的分析结合现在人类社会的一些特征,让人觉得的确非常易于接受而且也很符合逻辑,这也就是被称为一般心理进化学兴起的缘由。 但是,问题在于这样的解释真的滴水不漏么?我们的身体里真得住着一颗“石器时代”的心么?其实这样的疑问本身就足够引起人的怀疑,凭什么我们可以在时光流逝的进程中,保证自己的内心始终维系着“石器时代”的特征而毫无变化?自然选择和环境适应性难道对于人类强大的内心世界就如此缺乏效果?如果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恐怕得像牛顿的力学一样,加上古典二字了。如果不是,变化的又是什么呢? 我当然无心全盘推翻动物社会学家们的辛勤科研成果,但是显然这里存在着很大的盲点。首先,科学家们是如何推断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的特征和生活原貌?即使我们通过几根古老的人类骸骨和当时残留的生存遗迹来推断当时的人类群居生活,但是通过这些并不能恢复人类原始社会的全貌。更不能根据这微细的证据来推断当时人类的心理特征。谁敢肯定狩猎的男人就没有柔情地一面呢?更别说,在缺乏绝对的条件残酷性的环境特征时,任何物种的任何进化和突变都是缓慢的。我们无法得知1万年前和1万2千年前的人类有什么不同。更无法推断我们的某一个本能是来自于这其中的哪个年代。 而另一个方面,显然本能对于人类内心世界的作用也被动物社会学家们夸大了。本能固然能够维系人类寻找食物,寻找异性伴侣,繁殖生育,躲避灾难,延续自己的生命。但是能解释所有的情感,情绪,和思想么?能解释为什么有人会得忧郁症,有人会自杀,有人会因为伴侣而殉情么?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盲点,首先就是动物社会学家把人类当成一个普通的动物物种单纯化去思考了。人类在数千年,甚至是数万年以来,是在逐渐减少纯生存活动,增加人类特有生活行为的过程。关在笼子里衣食无忧而知足者,存在么?人类毕竟不是一般的动物,人类社会不断的发展,社会系统不断复杂,所以,每一个人类历史阶段的社会变化都可能从新塑造了人类的内心。 当然,我也很理解动物社会学家会忽视这些地方去思考。因为人类作为一个如此特殊的动物群体,科学和社会学的界限十分模糊。一个人类的心理现象究竟是个体遭受的社会环境反馈还是正在形成的人类又一个心理进化的突变前沿十分难以把握。不然,我们大可以从近代的例子上去寻找人类心理进化和形成的规律,反推远古。如果我这段分析让你有些不知所云,那么给你一个简单的例子。人类现行的一夫一妻制是文明的作用,还是心理进化后的思想产物?如果你认为是前者,那我告诉你,人类从类人猿时期开始,就并非每一个“家庭”都是多妻或者多夫。随着人类城市规模和系统的每一次完善,人类的一夫一妻现象就会增加。直到近代都市形态彻底形成,一夫一妻制才成为人类共识。即使如此,在部分原始社会形态的地区,依然存在着多妻或者多夫制。你既不能否认非一夫一妻制的时期或者地区就是非文明,但是同时也可以轻易地看出这个人类心理特征的形成于生存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当然,我承认,社会形态的成熟和居住城市环境的变化并不是唯一促使原因。而如果,你认为是后者造成了一夫一妻制度,那么你又不能否认女权主义的兴起,以及人类间的意识传播带来的影响。因为,当所有人都不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无论你是否真的“进化”出了这个思想,你都不见的有勇气挑战人类共识。 好吧,相信你读到这里已经被这复杂而充满着哲学感的科学分析感到头痛了。但是,对此我和你同样无奈,因为我发现了科学存在局限性和人类生命里存在的复杂性。不过,有一点让我很欣慰,至少通过思考,我认为人类的心理也是随着时间的进程不断进化的,那也就是说我们的思想的宽度也可能随之不断进化着。那么,或许过上数百年或者更久之后,我今天所无法理解,无法解释的人体诸现象,在那时的人类看来已经是轻易可以诠释的了。那么,我这篇文章的作用也可以成为人类心理不断进化的一个佐证。我祈祷未来的人们,希望你们的心年轻的足以找到解释这一切的答案。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科学的边角余料》其他试读目录

• 1 当精子与卵子相爱
• 2 上帝的失误
• 1 留不住的青春
• 2 不老的心 [当前]
• 1 要科学还是要伦理?
• 2 脂肪这个坏蛋
• 1 某年某日,我们死于癌症
• 2 我们那21克的灵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