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鲁达集  聂鲁达的生平与创作(3)   _聂鲁达集  聂鲁达的生平与创作(3)   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诗歌 > 聂鲁达集 >   聂鲁达的生平与创作(3)   

聂鲁达集——  聂鲁达的生平与创作(3)   

毫无疑问,爱情和大自然是贯穿着《晚霞》、《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的两个主题。这两部诗集都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如果说巴列霍的诗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找不到知音的话,《二十首情诗》则很快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这些作品自然流畅、韵律精巧、节奏鲜明、风格喜人,将朴实无华的方言与精雕细刻的形象融为一体,尤其受到青年读者的喜爱。许多青年诗人以他为榜样,遗憾的是"画虎类犬"者居多。 1925年他发表了《伟人的尝试》。这部诗集显然受了超现实主义的影响,虽然不失《二十首情诗》的风韵,但试验的色彩更浓,结构也欠严密。 1933年发表的《大地上的居所》第一卷是他在缅甸、锡兰、印尼任外交官期间写成的。对聂鲁达来说,无论从人生道路还是从创作风格上看,这都是一个观察和思考、探索与寻求的时期。由于经济拮据,聂鲁达于1926年辍学。鉴于拉美国家有任命诗人和作家为外交官的传统,他便去外交部谋职。作为一个既无社会背景又无实践经验的初出茅庐的年轻诗人,当然不可能去什么富贵繁华之地,他被派到仰光做领事,以后又去了科伦坡、雅加达、新加坡。上任途中,他顺访了布宜诺斯艾利斯、里斯本、马德里、 巴黎、马赛,后来又访问了印度、中国等一些亚洲国家。当时他的薪水微薄,看到的是剥削与贫困,接触的是殖民政府的官僚和商贾,这是聂鲁达一生中最苦闷的时期:"东方给我的印象,是一个不幸的人类大家庭……我在这时期所写的诗,只能反映一个被移植到狂烈而又陌生的土地上的外来人的寂寞。""孤独培养不出写作的意愿,它硬得像监狱的墙壁,即使你拼命尖叫嚎哭,让自己一头撞死,也不会有人理会。"而在西方,这正是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拉美的极端主义和创造主义令人眼花缭乱的时期,诗人虽然也接受了它们的某些影响,但却难解困惑;在东方,则是神奇与腐朽同在,智慧和愚昧并存,诗人虽然也不乏友谊和情恋,但却充满孤独。《大地上的居所》一、二卷中的许多诗作缺乏逻辑,句式混乱、意象别致、类比新奇的原因概出于此。 《大地上的居所》第二卷(1931-1935)的基调仍是比较灰暗的,但作品的色彩已较前鲜明。他是 1935年2月3日到马德里任领事的。他很快就结识了加西亚·洛尔卡等许多文艺界的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聚会,创办了《绿马诗刊》,主张诗歌"要有生活气息","要横扫纯粹诗歌贫乏的抽象"。 西班牙内战的爆发(1936年6月)打破了诗人平静的生活,也彻底改变了他的诗风。聂鲁达在晚年写的回忆录中说: 第一批子弹射穿了西班牙的六弦琴,当喷出来的不是音乐而是鲜血时,我的诗歌便像幽灵一般在人类受苦受难的街心停住,并开始沿着一股根与血的激流升腾。从那时起,我的道路与大众的道路汇合了。我顿时感到自己从孤独的南方走到了人民的北方,我愿自己卑微的诗歌化作剑和手帕,为人民揩干净沉重苦难的汗水,向他们提供一件争取面包的武器。 引自《巴勃罗·聂鲁达:其人、其诗》,见《聂鲁达诗选》(陈实译)。 这时期创作的《西班牙在我心中》以充满生命力的全新面貌出现。诗句朴实无华,充分表现了诗人爱憎分明的激情。1939年他在自己的诗作《愤怒与痛苦》的前面写道: 这首诗是1934年写的,从那时起又发生了多少事情啊!这首诗是在西班牙写的,如今那里已是一片废墟。唉!要是用一点诗和爱就能使世上的愤怒平息,该多好啊,然而这却只有靠斗争和决心才能办到。世界变了,我的诗也变了。落在这些诗句上的血滴将永远留在上面,像爱情一样不可磨灭。 《西班牙在我心中》是由23首短诗组成的。根据英国历史学者汤马斯在《西班牙内战史料》中的记载,《国际纵队来到马德里》的写作时间当在1936年11月8日,即第十一团的三个营抵达马德里的日子。当时马德里已进入巷战,两天之后,该团有三分之一阵亡。《赫拉玛之役》写的是1937年春天的一场历时二十余天的著名战役。佛朗哥军队于2月6日突袭哈拉马河谷,旨在截断马德里与巴伦西亚之间的公路。共和国军守卫在哈拉马河东岸,火线长达16公里,国际纵队的四个团协助他们。在整个战役中,共和国军队死伤过万,在志愿军中,以第十五团的"英国营"和美国"林肯营"损失最重,阵亡者在半数以上。志愿军中有不少诗人,有些壮烈牺牲,有些幸存生还,他们有关西班牙内战的作品,后来编成集子出版,聂鲁达的《西班牙在我心中》就是其中的杰作。它热情讴歌了国际纵队战士舍生取义的高贵品格: 弟兄们,从现在起 让男女老幼,尽人皆知 你们庄严的历史、你们的纯真、你们的坚毅, 下至硫磺气体腐蚀的矿井, 上至奴隶非人的阶梯, 让它传到所有绝望人们的心底。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聂鲁达集》其他试读目录

• 《世界文学大师纪念文库》编选前言
• 目录
• 诗人自述
•   聂鲁达的生平与创作(1)   
•   聂鲁达的生平与创作(2)   
•   聂鲁达的生平与创作(3)    [当前]
•   聂鲁达的生平与创作(4)   
•   聂鲁达的生平与创作(5)   
•   聂鲁达的生平与创作(6)   
• 马楚·比楚高峰(一)   
• 马楚·比楚高峰(二)   
• 马楚·比楚高峰(三)   
• 马楚·比楚高峰(四)   
• 马楚·比楚高峰(五)   
• 马楚·比楚高峰(六)   
• 马楚·比楚高峰(七)   
• 马楚·比楚高峰(八)   
• 马楚·比楚高峰(九)   
• 马楚·比楚高峰(十)   
• 马楚·比楚高峰(十一)   
• 马楚·比楚高峰(十二)   
• 让那劈木做栅栏的醒来(一)   
• 让那劈木做栅栏的醒来(二)   
• 让那劈木做栅栏的醒来(三-1)   
• 让那劈木做栅栏的醒来(三-2)   
• 让那劈木做栅栏的醒来(三-3)   
• 让那劈木做栅栏的醒来(三-4)   
• 让那劈木做栅栏的醒来(三-5)   
• 让那劈木做栅栏的醒来(四-1)   
• 让那劈木做栅栏的醒来(四-2)   
• 让那劈木做栅栏的醒来(五)   
• 让那劈木做栅栏的醒来(六)   
• 诗歌不会徒劳地吟唱(1)   
• 写诗是一门手艺:聂鲁达自传节选(1)   
• 写诗是一门手艺:聂鲁达自传节选(2)   
• 写诗是一门手艺:聂鲁达自传节选(3)   
• 写诗是一门手艺:聂鲁达自传节选(4)   
• 写诗是一门手艺:聂鲁达自传节选(5)   
• 写诗是一门手艺:聂鲁达自传节选(6)   
• 批评与自我批评:聂鲁达自传节选(1)   
• 批评与自我批评:聂鲁达自传节选(2)   
• 在马德里哲学与语言学校对巴勃罗·聂鲁达的介绍   
• 聂鲁达这个人   
• "梦游人的双眼会长久地注视着我们"--奥克塔维奥·帕斯谈聂鲁达(1)   
• "梦游人的双眼会长久地注视着我们"--奥克塔维奥·帕斯谈聂鲁达(2)   
• "梦游人的双眼会长久地注视着我们"--奥克塔维奥·帕斯谈聂鲁达(4)   
• 加西亚·马尔克斯回忆聂鲁达(1)   
• 加西亚·马尔克斯回忆聂鲁达(2)   
• 聂鲁达在我们中间(1)   
• 聂鲁达在我们中间(2)   
• 聂鲁达在我们中间(3)   
• 我十二次采访聂鲁达(1)   
• 我十二次采访聂鲁达(2)   
• 我十二次采访聂鲁达(3)   
• 我十二次采访聂鲁达(4)   
• 我十二次采访聂鲁达(5)   
• 我十二次采访聂鲁达(6)   
• 聂鲁达的诗歌漫谈(1)   
• 聂鲁达的诗歌漫谈(2)   
• 聂鲁达的诗歌漫谈(3)   
• 诗评选摘(1)   
• 诗评选摘(2)   
• 诗评选摘(3)   
• 诗评选摘(4)   
• 诗评选摘(5)   
• 诗评选摘(6)   
• 诗评选摘(7)   
• 诗评选摘(8)   
• 诗评选摘(9)   
• 诗评选摘(10)   
• 诗评选摘(11)   
• 诗评选摘(12)   
• 诗评选摘(13)   
• 附录:聂鲁达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