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的意志,大海的情怀 --聂鲁达的生平与创作 义务和爱情 是我的两只翅膀 --巴勃罗·聂鲁达 聂鲁达,多么动听而又多么熟悉的名字,然而它的译音并不准确,准确的译音应该是内鲁达(Neruda);但诗人自己却很喜欢这个"聂"字,因为他说自己有三只耳朵,其中一只专门用来倾听大海。诗人的确有着大海一样的胸怀,大海一样的情感,大海一样的气魄。至于他为什么叫聂鲁达,按照诗人自己的说法,是为了瞒过不愿自己的儿子成为诗人的父亲,才从一本杂志上找到这个捷克人的名字的,那时他只有14岁。 聂鲁达原名叫内夫塔利·里卡多·雷耶斯·巴索阿尔托,1904年7月12日出生在智利中部的帕拉尔城,此地盛产葡萄酒,他的祖辈即以种植葡萄和酿酒为生。1906年他家迁居智利南部的特木科镇;父亲是一名铁路司机,母亲在他刚刚满月的时候就去世了,幸好他有一位慈祥的继母。 聂鲁达在特木科读中学的时候便开始写作。1917年7月他在特木科的《晨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热情与恒心》的文章,署名内夫塔利·雷耶斯,这是诗人第一次发表作品。从此以后,他不断使用不同的笔名在家乡和首都的学生刊物上发表习作。1919年玛乌莱省举办诗歌比赛,他的诗《理想夜曲》获三等奖。从1920年起,他正式使用巴勃罗·聂鲁达作为自己的笔名。1921年3月,聂鲁达离开家乡到圣地亚哥教育学院学习法语。不久,他的诗《节日之歌》在智利学生联合会举办的文学竞赛中获一等奖。1923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晚霞》,第二年他的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问世,引起智利文学界的瞩目,奠定了他在智利诗坛的地位。紧接着他又发表了诗集《伟人的尝试》(1925)、《指环》(1926)和小说《居民及其希望》(1926)。 从1927年起,聂鲁达在外交界供职,先后任智利驻仰光(1921)、科伦坡(1928)、雅加达(1930)、新加坡(1931)、布宜诺斯艾利斯(1933)、巴塞罗那(1934)、马德里(1935-1936)和墨西哥城(1940-1942)的领事或总领事。这期间的主要诗作是《大地上的居所》。 1936年6月,西班牙内战爆发。聂鲁达坚定地站在西班牙人民一边,参加了保卫共和国的战斗。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智利政府要他离职。诗人怀着极大的愤怒与痛苦回到了自己的祖国。1937年发表了不朽的诗篇《西班牙在我心中》。然后他又奔走于巴黎和拉美之间,呼吁各国人民声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1939年3月他被智利政府任命为驻巴黎专门负责处理西班牙移民事务的领事,他竭尽全力营救集中营里的共和国战士,使数以千计的西班牙人来到拉丁美洲。反法西斯战争的洗礼改变了聂鲁达的诗风。他决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诗歌创作上。1940年8月他到达墨西哥城就任总领事的工作,并访问了美国、危地马拉、巴拿马、哥伦比亚、秘鲁等许多国家,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在此期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英勇的苏联人民正在与法西斯浴血奋战。聂鲁达到处演说,呼吁人们援助苏联人民的卫国战争。《献给斯大林格勒的情歌》和《献给斯大林格勒的新情歌》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1943年11月,聂鲁达回到圣地亚哥。他在黑岛买下了一处别墅,在那里着手创作他最重要的诗作《漫歌》。 1945年在聂鲁达的一生中是难忘的一年:他当选为国会议员,获得了智利国家文学奖,并于同年加入了智利共产党。这时候,聂鲁达既感到兴奋和骄傲,又感到忧虑与失望。在巨大的硝石和铜矿区,成千上万没有进过学校、没有鞋子穿的劳苦大众投他的票,然而与此同时,那些衣着华丽的达官贵人却在灯红酒绿中消磨醉生梦死的时光。他经常在荒凉地区最穷苦人家的茅屋里过夜,给他们朗诵自己的诗作,听他们诉说苦难和希望。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在他当时的诗歌创作上留下了鲜明的烙印。 1946年智利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组织,大批的共产党人被投入监狱。聂鲁达不得不中止《漫歌》的创作。他的住宅被放火焚烧,他本人遭到通缉,被迫转入地下,辗转在人民中间。在此期间,他创作了长诗《1948年纪事》并最终完成了《漫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