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香港《号外》震荡_等待香港《号外》震荡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杂文 > 等待香港 > 《号外》震荡

等待香港——《号外》震荡

--从八月《号外》的"中文运动"说起 你知道,在唐人街买一本《号外》要港币一百元开外,为了在生活费上扣上保险锁,以往我是宁愿吃尽全书店职工的白眼,把它底底面面地就地解决,或是一篇一万二千字的稿只字不漏地当场消化了,也不愿意掏腰包。直至新近改版的这本八月《号外》--在惊魂甫定之后,我决定理智行事,以舍八镑而换取一个启示的精神,把它带回来妥为"珍藏"。 …… 边缘与另类,本来就是《号外》创刊宗旨。据说最早的依据模式是纽约的VillageVoice。邓小宇在《号外成长》(1980年)一文写:"他(陈冠中)说可以任我为所欲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一定要五千字以上的长文。陈冠中的意思是,那时候的报纸杂志有太多人写小品式的短文,而没有人肯深入,或去作些调查、研究的功夫。他希望将investigativereporting带到中文刊物去,走VillageVoice的风格,甚至模仿它的形式。"可见从一开始,《号外》就立意让读者跟上来,而不是亲民式的挨到他们身上去。若用今天出版界的尺度,它的每一项特色都是毒药--一群个人主义的作者、大量用中文写的美式文章、一般人不易掌握的小圈子癖好、小圈子幽默,还有动辄拿平庸的米饭班主*(当然是读者)寻开心--你是大路上的thestraightandnarrow**?难怪捧着此书丈八金刚,还是回去买你的《新知》、《明周》好了。 但事实证明,年少气盛的《号外》把挑读者当拣卒,不但没有自取灭亡,反而巩固了一批分甘同味的忠实拥趸--香港有哪一本杂志曾缔造一种文体风格,连中学生都趋之若鹜?我的八股老师曾将一篇功课"掟还"给我,朗声道:"这是中文还是英文?" 八月《号外》第一项标榜的,就是全盘中文化。书首有两篇编辑室文章,颇有"《号外》终于解放了!"的兴味,我却一颗心随着翻飞的一页页找不着落脚的土地--从以往简单不过的contributors译作生硬牵强的"贡献嘉宾",到自有其神采的firstglimpse被降格为"第一眼",我已不敢想象playinghostto会被改个怎生尴尬的汉字姓名。 …… 《号外》改革同时使人联想起最近美国杂志界的一次大地震--自1952年创刊的NewYorker将由十月号改版,新主编是从时尚生活杂志VanityFair跳槽的TinaBrown!本来风马牛的两本消闲读物,NewYorker是走读书人路线,撇下文章的书卷气不谈,单就封面与插图便不与人同--六十多年来均把插画艺术与卡通放首位,从不把名气界任何一张脸当一盘肉地诱惑读者的食欲。 …… 目前《号外》的开度其实与另一本美国杂志Interview(AndyWarhol创刊)只差几个公分。Interview是开门见山地支持民主党反对共和党的,凡布什说错的他们便说对--堕胎有理,支持同性恋人权,反对布什把一家七口当大选拉票的马戏团。新近读得大快人心的是在publicservice的栏目下以漫画讽刺布什烟幕的穷技--HowToMakeGeorgeBushDisappear!改革前的《号外》本已在皮下逐渐浮起Interview的颜色,都是借普普艺术向年轻读者灌输文化多元及小众政治意识,谁料好景不长,八月号旋即颁布改邪归正,放弃偏锋,一心一意Middlebrow。 …… 说得再对也没有了,赚钱才是正经。在这块堂皇高挂的牌匾之下,我看见一捆一捆貌似三十上下却一张口便暮气沉沉,在那里咧着嘴巴互劝"赚多一点你赚多一点"。他们的手像过年团拜贪吉利的姿势般尽往象征发财的瓜子盘里抓,旁边纵有别的甜的酸的辣的,一概因为不合时宜而被搁置遗忘。如是,选择越来越稀罕,知觉越来越贫乏。 然后,一个城市终于失去了味道。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等待香港》其他试读目录

• 恨香港
• 为什么我不是周星驰的fan?
• 成为张艾嘉
• 假王菲之名
• 刘德华是下届香港特首,为什么不?
• 为什么人人都想加入娱乐圈?
• 永远的香港人
• 仙蒂瑞拉的水晶鞋
• 最后一次庙会
• 承认妒忌欣宜的没有几个
• 《老港正传》:"被动"的香港
• 这幅叫"死神与少女"的画,让我想起张柏芝
• 有事钟无艳
• 情人节你快乐吗?
• 香港靓女多不多?
• 丑女启示
• 为什么女人不愿意长大
• 女人不坏
• 香港女人的百年孤寂
• 样板香港女
• 刘德华还是周星驰?
• 当梅艳芳已成过去
• 我不入大学,谁入大学
• 等待香港
• 十七岁学生族之适者与生存
• 《号外》震荡 [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