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香港刘德华还是周星驰?_等待香港刘德华还是周星驰?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杂文 > 等待香港 > 刘德华还是周星驰?

等待香港——刘德华还是周星驰?

在一节通识教育课上,我问同学们:"香港人最崇拜的是谁?"五分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声中过去,答案是几近平分秋色的两个名字:李嘉诚与刘德华。我把李嘉诚排在前面,是由于同学们认为,教室外的主流社会应该会把票投给李。其中一位的补充更是可圈可点:"香港人有多少崇拜金钱尚属其次,更重要的是,香港人不崇拜勤劳。刘德华太勤力了……"另一位同学随即插嘴:"我们都叫他'牛华'。"不崇尚勤劳,说白了就是怕辛苦。有一句祝福语我只有在香港才会听见:"祝你不劳而获!"说的人十分衷心,听的人大方接受--如果要选举什么是香港的"核心价值",上述愿望肯定可被提名。这句话同时解释了为何刘德华的《天下无贼》在香港只能卖五百万上下,周星驰的《功夫》却有六千万票房。 同学们不能实时意会我这个比较--虽然全场有九成以上的人都看了《功夫》,却没几个看过《天下无贼》。不过,看是看了,局部对白也背得滚瓜烂熟,而且不只是《功夫》,连《少林足球》、《喜剧之王》内的大部分细节都如数家珍,但就是回答不了我提出的一条问题:"为什么在周星驰自导自演的电影里,除了他和女主角,其他角色总是以'丑陋'为选角标准?"有人在支吾一轮后说:"好笑啰!"我便问:"为什么看见别人丑陋,我们会开心?"换来沉默。我再问:"为什么丑陋的面谱,迟钝的形态,加上口齿不清,邋遢龌龊,会成为周星驰电影里的灵魂,又是他的必胜方程式?"继续没有答案,只有同学如此响应:"我看周星驰电影不是为了思考,只是想得到娱乐,所以不会找问题来难倒自己!"言下之意,是否多此一问? …… 将中国人(香港人)的自卑转化成可被消费的自我膨胀,一直是周星驰电影的最大亮点卖点。只是几多研究周星驰的学者都甚少论及这一点。他们似乎看不到那正是周星驰的叫座力和影响力之所在--抑或,是基于情怀上与心理上的认同,令他们不愿意面对现实和自己?所以,就算像《少林足球》般明显地扭曲"理想"的定义,也甚少人会指出其中的误导:片中一众师兄弟的理想乃名成利就,所谓"理想破灭,一蹶不振",并非是对造福社会有心无力,却是"搵唔到钱"和"俾人睇唔起"。而最终达成的"理想",不外乎名成利就,从此脱贫,说到底也只是个人受惠。 …… 因此,周星驰的电影已经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中国人依赖的思想和价值体系。大众对于他在《功夫》中不费吹灰便能脱胎换骨,继而借助数码科技化身无坚不摧的神而不觉得"值得思考",其实是对"祝你(我)不劳而获"的遥相呼应。相比之下,刘德华的道路确是比较艰辛:要靠耐力、劳力、心力、牙力去达成愿望的,是"人",不是"神"。 是的,与周星驰的"酷"一比较,刘先生可说是年中无休,无处不在。然而他的所到之处,不尽然是个人宣传,而是为不同的规划扮演"推动者"角色。有推动新香港电影--使我想起罗伯特·雷德福(RobertRedford)和他创始的SundanceFilmFestival,又有鼓吹全面推广文化艺术,我甚至在《香港直播》听见他说愿意以下半辈子的收入,作为保留中环警署作艺术发展的投资。所有这些就算逐一落实,我怀疑香港人对刘德华的"出钱出力"仍将有所保留--一位大学生对我告白:"我们从小念书都不会羡慕读了书而考得好成绩的那位,真正受我们崇拜的,永远是凭小聪明而大获全胜的人!"基于这种典型香港人心态,当我在课堂上要同学表决"刘德华、周星驰如果只能选一个"时,你猜结果是什么? 2005年2月28日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等待香港》其他试读目录

• 恨香港
• 为什么我不是周星驰的fan?
• 成为张艾嘉
• 假王菲之名
• 刘德华是下届香港特首,为什么不?
• 为什么人人都想加入娱乐圈?
• 永远的香港人
• 仙蒂瑞拉的水晶鞋
• 最后一次庙会
• 承认妒忌欣宜的没有几个
• 《老港正传》:"被动"的香港
• 这幅叫"死神与少女"的画,让我想起张柏芝
• 有事钟无艳
• 情人节你快乐吗?
• 香港靓女多不多?
• 丑女启示
• 为什么女人不愿意长大
• 女人不坏
• 香港女人的百年孤寂
• 样板香港女
• 刘德华还是周星驰? [当前]
• 当梅艳芳已成过去
• 我不入大学,谁入大学
• 等待香港
• 十七岁学生族之适者与生存
• 《号外》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