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香港这幅叫"死神与少女"的画,让我想起张柏芝_等待香港这幅叫"死神与少女"的画,让我想起张柏芝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杂文 > 等待香港 > 这幅叫"死神与少女"的画,让我想起张柏芝

等待香港——这幅叫"死神与少女"的画,让我想起张柏芝

千金易得,光芒四射的少女偶像演员难求。以两岸三地为例,三十年来几乎只有两个名字成为经典:林青霞、张曼玉。前者使"纯情"一词成为少女趋之若鹜的光环,后者的最大成就是叫人对香港刮目相看:原来这里也有"浪漫"的女性(虽然玛姬在英伦长大)。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两颗彗星,今天一个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另一个明年便要庆祝四十岁的生日。接班人虽然迟来,但幸好香港毕竟是娱乐界新鲜人的福地,就在迎接千禧来临的同时,大家也见证了一颗少女新星的诞生:张柏芝。 《星愿》中的张柏芝是香港影坛一直在等待的"睡公主":如果不是她的出现,大家可能还真没机会从长期的瞌睡中苏醒。但霎时间,我们在十七岁的女孩身上,恍似看见初出道的张曼玉与林青霞的混合体,她纯情却不忧郁,会被烦恼弄皱眉头但很快便雨过天晴。就如她的处女电台主打歌《任何天气》,她可爱,是因为她能变、会变、爱变。 只可惜张柏芝后来变得太快了。或者不应该说是变得太快,而是长大得太快了。"长大"的意思,是在未得影迷与观众同意之前,私自作出"自我超越"的决定。譬如,当大众以为将继续看见她以白衣白裙示人,她却自作主张地换上大露背与小热裤,那敢情是对别人的期望和欲望的背叛。 "少女",可以是通过投射所得的一种理想女性形象。条件之一,是她只可以让人在她身上看见欲望,她本人却最好如诗如画,像雾像花--"少女"是不能有肉欲的。再直接地说,"少女",是不能有身体的。我们对"少女"的幻想,很多时候是建立在她的"没有"之上:无知(又叫天真、纯洁),无助,因而神态迷惘,惹人遐思。同样的,"少女"对自己的幻想,也是要通过别人对她的"无"(什么都没有)的确认才成立──不教人由怜生爱的少女又怎能叫做"少女"? 银幕下的张柏芝容或是个充满困惑、矛盾,以至精神饱受煎熬的正牌少女,但是她对待身体的方式,却大大超出了人们对"少女"的"没有"的期望,甚至容忍的限度:由体重(形)的变化至身上出现大大小小各式文身,没一次不是在挑衅人们如何看待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孩子的身体自主权。外表之外,还有更严重的"处女之匙"--她的性欲意识(sexuality)。 "文身"恍惚标志了张柏芝在"性"方面的主动、反叛、好胜,而这正是"少女偶像"不该明知故犯的禁忌:不论文身有多流行,梁咏琪、陈慧琳从不以身试法。加上她的文身一直并非被单独地看待,却是经常被拿来与谢霆锋和王菲的情侣文身效应相提并论。是以古灵精怪的图案除了为她烙下"坏女孩"的印,更印证了她"坏"在什么地方:"好"女孩是不会介入别人的关系中扮演第三者的。 …… 支持张柏芝吧,如果你想看见中国电影有朝一日也会像法国电影般青春不老。是的,唯有在张的身上才会让我嗅到像法国少女般的自由气息--只可惜香港人大多数因不谙法语而不爱看法国片,更遑论拿出勇气追求真挚的青春和浪漫。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等待香港》其他试读目录

• 恨香港
• 为什么我不是周星驰的fan?
• 成为张艾嘉
• 假王菲之名
• 刘德华是下届香港特首,为什么不?
• 为什么人人都想加入娱乐圈?
• 永远的香港人
• 仙蒂瑞拉的水晶鞋
• 最后一次庙会
• 承认妒忌欣宜的没有几个
• 《老港正传》:"被动"的香港
• 这幅叫"死神与少女"的画,让我想起张柏芝 [当前]
• 有事钟无艳
• 情人节你快乐吗?
• 香港靓女多不多?
• 丑女启示
• 为什么女人不愿意长大
• 女人不坏
• 香港女人的百年孤寂
• 样板香港女
• 刘德华还是周星驰?
• 当梅艳芳已成过去
• 我不入大学,谁入大学
• 等待香港
• 十七岁学生族之适者与生存
• 《号外》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