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存在主义经典在美国_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存在主义经典在美国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王小波 >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 存在主义经典在美国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存在主义经典在美国

   1946年阿伦特分别介绍德国和法国存在主义的时候,存在主义在美国还处在“前经典”时期。从阿伦特最早介绍存在主义到存在主义经典在美国形成,大约经过了十年的时间。从后来在美国形成的存在主义“经典”来看,主要构成因素正是德国的哲学和法国的文学(包括思想随笔类的作品)。阿伦特在介绍德、法存在主义时,分别侧重哲学和文学,可以说是大致引导了后来存在主义经典的走向。     阿伦特对德国存在主义的介绍,正如考特金(G. Cotkin)所说,“在德国魏玛共和时期的文化和(40年代)美国知识分子之间起到了文化联系作用。”George Cotkin,Existential America.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3,p.135.阿伦特早年从师于海德格尔,并与他有亲密关系,她的博士论文受雅斯贝尔斯指导。阿伦特在二战期间从事难民救济工作, 1941年到美国后不久便成为纽约知识分子中的知名人物。批评家卡津(A. Kazin)曾说,阿伦特的“思想方式……,她对欧洲灾难的理解和由此而来的个人坚持都成为对我生命极有影响的力量。战争带给我们道德恐惧,她帮助自己的知识分子朋友们去勇敢面对这种恐惧。”Alfred Kazin,New York Jew. New York:Alfred A. Knopt,1978,p.195.欧文·豪尔(I. Howe)回忆道,阿伦特的修养和个性“充满了思想魅力,能把每一个接近她的人都变成专注聆听的学生。”Irving Howe,A Margin of Hope:An Intellectual Autobiography. San Diego:Harcourt,Brace,Jovanovich,1982,p.270.阿伦特的哲学背景、社会关怀、个人经历都使她成为欧洲存在主义和40年代美国知识界之间最合适的翻译和传媒。     阿伦特1946年发表的两篇文章和此后十年内在美国形成的存在主义经典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难发现。1947年贝瑞特在《党人评论》上发表了《什么是存在主义》一文,同样把德国哲学放在法国哲学之上。1948年,格利(M. Grene)的《可怕的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批判》一书出版,成为在美国塑造存在主义经典的早期代表作。这部美国人写的关于存在主义著作包括了德、法的思想家,如克尔凯郭尔、雅斯贝尔斯、马赛尔(Gabriel Marcel)、海德格尔和萨特。格利对萨特的重视开始超过了当时美国知识界愿意接受的程度。格利虽然在德、法哲学重要性上与阿伦特有不同看法,但她对存在主义的解释却有不少与阿伦特相似的地方。     和阿伦特一样,格利看重的是存在主义所强调的反抗和责任。格利将存在看成是现代人必须积极面对的“悲剧困境”,对“任何人类问题的简单而显见的解决方法,存在主义都以毫不留情,甚至过于激烈的诚实态度来加以拒绝。”〔3〕〔4〕Marhorie Grene,Dreadful Freedo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8,pp.14;27;29.格利强调存在主义是一种与欧洲人二战苦难经历联系在一起的悲剧人生观。与此相比,美国式的实用主义显得太 “安逸自得”,并且“害怕面对邪恶”。〔3〕存在主义强调偶然、死亡和无先在意义,是一种饱经磨炼的人生体验和“新哲学想象”。〔4〕格利也批评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自我中心论。格利认为,在海德格尔和萨特那里,孤独的人都不能不独自面对“可怕的自由”,这样会有严重的社会负面后果。她不赞同本体论存在主义哲学把人看成必然离异,必然相互敌视。她坚持认为,人有足够的相互同情和理解,人可以建立共同的群体。Marhorie Grene,Dreadful Freedo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8,p.69.     40年代末,法国存在主义在美国成为一种为人们所知晓的欧洲新思潮,但人们一般仍觉得法国存在主义难以融入美国本土思想。一般性介绍存在主义的著作都对萨特的无神论和阴郁人生观不表接受。See,for example,Ralph Harper,Existentialists:A Theory of Man.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8. Helmut Kuhn,Encounter with Nothingness:An Essay on Existentialism. Hinsdale,Ill:Henry Regnery,1949. James Collins,The Existentialists:A Critical Study. Chicago:Henry Regnery,1952. Kurt F.Reinhardt. The Existentialist Revolt. New York:Frederic Ungar,1952. Roger L.Shinn,The Existentialist Posture:A Christian Look at Its Meaning,Impact,Values,Dangers. New York:Association Press,1959.历史学家福尔顿(A. Fulton)指出,一直到50年代初,美国对存在主义的态度才从相当普遍的怀疑不满转变为一定程度的认真兴趣,专业期刊的文章和书籍逐渐将存在主义视为哲学主流传统的一部分。Ann Fulton,Apostles of Sartre:Existentialism in America,1945-1963. 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99,pp.48-82.这一转变的标志性著作便是约翰·怀德(J. Wild)的《存在主义的挑战》(1955)。怀德是从存在主义对分析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挑战来确认存在主义的特殊价值。他指出,分析哲学“像是一个只关心镜片上的擦痕和尘迹,但却没有兴趣用镜片去看东西的人”〔5〕John Wild,The Challenge of Existentialis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55,pp.10;25.。分析哲学早已和人的具体经验脱节,而马克思主义则已经沦落为一种全能意识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存在主义本身有一些严重的哲学局限,但它却是当今唯一在真正关心“个人自由和尊严”的哲学。〔5〕     怀德的《存在主义的挑战》出版后三年,贝瑞特的《非理性的人》(1958)成为另一部有代表意义的存在主义论著。William Barrett, Irrational Man:A Study in Existential Philosophy. Garden City:New York:Doubleday,1958.前者以哲学研究者为对象,后者则以一般知识分子和公众为对象,影响也更广泛。和怀德相似的是,贝瑞特也以存在主义与分析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区别来确立它的哲学特征和价值。怀德和贝瑞特这两部关于存在主义的著作虽然看来与阿伦特1946年介绍存在主义的文章没有什么联系,但细究起来,与阿伦特对分析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却不是没有关联。阿伦特本人就由于和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相似的哲学背景而对分析哲学和30、 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持相当否定的态度。这种否定甚至透露出一些德国哲学特有的傲慢。她有一次对贝瑞特说,“我弄不懂你们美国人怎么会这么欣赏到美国来的二流欧洲实证主义者。像卡尔纳普(Radolf Carnap)和亨佩尔(Carl G. Hempel)这样的人在欧洲是个笑话。他们该去的地方是健身房,不是大学。”贝瑞特承认,美国是一个“新国家”,美国人的哲学水平就是如此,“我们是知识的新手,不管什么文化影响都急着要吸收,有时候也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吸收。”William Barrett,The Truants:Adventures Among the Intellectuals.Garden City,New York:Anchor Press,1982,p.104.阿伦特把存在主义介绍到美国时,坚持的是她心目中最有分量的德国存在主义,尤其是具有积极人本主义反抗政治意义的雅斯贝尔斯。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其他试读目录

• 前言
• 序: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 阿伦特和存在主义
• 存在哲学
• 存在主义经典在美国 [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