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八卦新式测谎仪_生命八卦新式测谎仪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张爱玲 > 生命八卦 > 新式测谎仪

生命八卦——新式测谎仪

新式测谎仪 新一代测谎仪已经问世。它们可靠吗?没人敢肯定。 美国电视喜剧《宋飞正传》的主人公宋飞有一天要去接受测谎仪测验,他心里没底,就去请教自己的好友,号称天底下最擅长撒谎的乔治。乔治告诉他,要想战胜测谎仪,必须首先战胜自己,"只要你真心相信自己说的是实话,测谎仪就失灵了"。 他们所说的测谎仪(英文叫Polygraph)发明于上世纪初,最大的功臣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威廉·马斯顿(WilliamMarston)。马斯顿认为,人在撒谎时某些生理参数必将发生改变,只要测出这种改变,就能判断出受试者是否在撒谎。 现代测谎仪至少需要测量4项参数,它们是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皮肤的导电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测谎仪十分复杂,需要在受试者身上安装很多电极和测量线。测试时,由考官问问题,受试者一边回答,测谎仪一边记录这些参数的变化。一旦数据出现大幅度波动,就说明受试者撒谎了。 可惜的是,这种情景只是电影编导的一相情愿罢了。试验显示,测谎仪只对没有经验的生手们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对于那些社会阅历丰富的老油条,或者受过训练的特工人员,测谎仪非常不可靠。他们依靠控制自己的心跳和呼吸频率来干扰测谎仪,这就是为什么法院从来不会把测谎仪的结果当做唯一的定罪证据,最多只是拿来作为参考的原因。 要想提高测谎仪的准确性,必须真正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科学家们距离这一目标还很遥远,怎么可能设计出可靠的测谎仪呢?这个道理虽然谁都知道,但这并不妨碍西方政府秘密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这方面研究。当年"冷战"处于高峰的时候,美国军方曾经秘密拨出巨款,试图找出一种能让嫌疑人说真话的"审讯药"。他们试验了大量具有致幻作用的药物,结果一无所获。这一轮大规模试验间接促成了毒品在美国的泛滥。 "9·11"之后,美国政府为了反恐需要,又一次加大了测谎仪研究领域的资助力度,包括大家熟悉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和脑电图(EEG)在内的一批新一代测谎技术正在源源不断被开发出来。不少科学家怀疑这些新技术的可靠性,他们认为人脑就像一台计算机,如果不知道电流和信息之间的转换密码,不可能仅仅通过测量电流的变化而判断出信息的内容。但是测谎技术的支持者们则认为,人脑和计算机在处理信息时有完全不同的机理。计算机遵循固定的算法,不同的内容通过不同的算法体现出来。而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和记忆则更多地体现在物理结构的改变上,比如某些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的改变,或者某些神经元活性的变化等等。比如,当一个人在撒谎时,他脑内负责撒谎的那部分神经元必然会兴奋,只要测量一下这部分脑神经元的活动强度,就能知道受试者是否在撒谎。 美国神经生理学家劳伦斯·法威尔(LawrenceFarwell)博士是测谎仪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以脑电图分析为基础,开发出一套被他命名为"脑指纹"(BrainFingerprint)的测谎技术。他相信,人在看到(或者听到)某个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场景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独特的P300波。只要测量一下嫌疑犯脑内的P300波,就能知道他是否到过犯罪现场。 这套"脑指纹"技术第一次小试牛刀是在2000年。一个名叫特里·哈灵顿(TerryHarrington)的爱荷华人被指控于1977年杀了人。此后他在监狱里一直坚持上诉,并要求测谎。法威尔博士用"脑指纹"测量仪对哈灵顿进行了测试,当哈灵顿看到犯罪现场照片时,他脑内的P300波没有出现。爱荷华地方法院根据法威尔的测试结果,推翻了原判,于2003年将哈灵顿释放。 这个案子是个特例。一方面法院找到了其他一些对哈灵顿有利的证据,另一方面,相对于定罪来说,免罪判罚的争议要小一些。不过,目前美国有数家测谎仪公司已经开始提供商业测谎服务,他们正在积极游说美国高等法院,希望能在2009年正式把这些新的测谎技术作为定罪的根据。 在这一领域,印度走在了前面。今年6月,印度孟买的一家法院根据印度科学家开发出的一套"脑电波振动识别仪"(BrainElectricalOscillationsSignature),判定一名妇女谋杀了自己的未婚夫,并判她终身监禁。这项测验的原理和哈灵顿开发的技术有些类似,都是通过测量脑电波的变化,判断受试者是否亲身经历过某件事情。比如这件案子,调查人员对这位妇女大声念出一系列描写犯罪过程的词组和短句,同时测量她的脑电波变化,结果发现她脑中负责储存记忆的部分在念到犯罪细节时有了反应,这种反应和那些只是通过道听途说而知道这件案子的普通人的反应是不同的,因此法官认定她肯定亲身经历过那件事。 因为这件案子缺乏其他证据,因此在西方引起轩然大波,不少科学家质疑印度法院的审判过程,他们认为,依靠一种尚未有足够第三方数据支持的技术作为定罪的主要证据,是不妥当的。比如,目前关于测谎仪的可靠性试验都只能用招募来的志愿者,并没有接受真正的罪犯的考验。再比如,一位曾经跟法威尔共事过的科学家指出,受试者之所以对某个场景有反应,也许是因为他正好在人群里看到了一件心仪已久的蓝色上衣而已,不代表他真的去过那里。 虽然反对之声不绝于耳,但是包括新加坡和以色列在内的很多国家的法院都对印度的这套系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国家的嫌疑犯们要小心了。 (2008.10.20)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生命八卦》其他试读目录

• 序
• 目录
• 男人为什么长乳头?
• 甲基安非他明-世界头号毒品?
• 可卡因的形象工程
• 漫长的残留
• 人人都是种族主义者
• 你真的打算养只猫?
• 博客的未来
• 懂数学的蝉
• 把根留住
• 道德的起源
• 辣椒新传
• 人为什么会打喷嚏?
• 大海就是我故乡
• 味精100年
• 语言的力量
• 鸭嘴兽传奇
• 镜像神经元和普世价值
• 电椅的故事
• 三聚氰胺之谜
• 红牛为什么这样红?
• 新式测谎仪 [当前]
• 辛苦了,女人
• 兴奋剂检测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