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黑客重访黑客_离线·黑客重访黑客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互联网 > 离线·黑客 > 重访黑客

离线·黑客——重访黑客

本文节选自《离线·黑客》专题文章《重访黑客》。 作者:史蒂文·利维 译者:陈祖龙 有一天,我收到一个写作任务,要我去采访一群叫“黑客”的人群。那时大概是1981 年,此前我从未碰过计算机,对此所知甚少。当时,作家圈子里的一个争议就是作家是否该用电子打字机创作,这种敲一行存一行的机器。很多人认为:“嘿伙计,谁会把这么丑的玩意儿放桌上啊,看起来多古怪。”我觉得这任务有点意思,就着手了解这个主题。当时“黑客”的资料很少,找到的资料里也大多把“黑客”定义成“反社会的书呆子,多沉迷电脑,可能会有些危险,但基本只是好奇心很强”。我心想,行啊,我就写他们。 (听众笑)你们是以此而骄傲还是怎样?请告诉我,这样我等下就不会很尴尬地和你们坐在一起了。 搜寻有关黑客的材料期间,我找到了《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上的一篇封面报道,叫做“黑客集”(The Hacker Papers),还有一张图片,上面有些样貌奇怪的人。这实际上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编辑的相关研究。其实我最近还见到他,他在研究“恶魔心理学”。而当年,他在斯坦福研究黑客。他在那个集子里写道: 对电脑的陶醉终演变为一种沉迷,与社会上其它的沉迷类似,随之遭受破坏的是人际关系。 这段文字在书里也有提到。在书中我还找了几篇关于黑客的文章,其中一位作者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教授约瑟夫·魏泽鲍姆(Joseph Weizenbaum)。他因创作人工智能程序 ELIZA 而出名。输入一些东西,ELIZA 就会回应你的问题,就像你在与心理医生说话一样。 他也写了本书叫《计算机能力和人类的理性》(Computer Power and Human Reason)。其中有篇文章在 MIT 可谓臭名昭著。话说得并不太好听,我给大家念念: 聪明的年轻人有着一双沉浸在电脑里的眼睛。坐在电脑面前,安抚他们结实的手臂,随时愿意动他们的手指敲击键盘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就像平静的赌徒全神贯注地看着色子一样。他们坐在铺满电脑打印件的桌前。他们一工作就二三十个小时。他们的食物,如果有人负责安排给他们带咖啡、可乐、三明治,有可能的话,他们会睡在文件附近的床上。他们的衣服没洗,胡子没刮,证明他们在全身心投入。这些人是“电脑游民”,有强迫症的程序员。 这笔法简直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不?很传神地描绘出这群人颓废的神态。如果安吉莉娜·朱莉读到了这个,她可能不会去演黑客,她会收养一个。 我心想,行,我就来写写这些怪咖的故事。 我去了斯坦福,因为那是《今日心理学》提及的地方。但我出发之前,我联系了一位做科技报道的前同事,向他打听在斯坦福有什么采访资源。结果他给我列了一份当时蓬勃发展的个人计算机界的重要人物的名单,还有一些从事计算机相关事务的有趣的人。我上了前往加州的飞机,在此之前,我只去过那里一次。那是一次公路旅游,跟计算机一点关系也没有。 四小时后,下了飞机,我就和创办“西海岸计算机展览会”(West Coast Computer Faire)的吉姆·沃伦(Jim Warren)泡澡对谈。他房子里住了一堆人为他编辑杂志,讲如何用无线电单边带发送数据。我开始认识到,计算机将赋予人力量。我们都很激动,这也给我整趟旅程定下基调。 我去了斯坦福与其他人交谈,他们中有个人计算机界人士、企业家、工程师和正做着其他有趣事情的人。我被所发现的东西彻底震惊了,这些人并不是“反社会的书呆子”。实际上他们的头脑和想法惊为天人,他们的想法很有意思,而且他们都致力于某件事上。在与他们交谈中,我发现他们做着的事情将会是我们所有人以后都要做的事情,而且这个将来并不遥远。 看到这个情况,我十分激动,我想继续写更多这个主题的文字。回家之后,我还跟后来成为我的老婆的女朋友说,我们必须接触这些东西,我们买来了两台Apple II。当时,两台Apple II加上我们共用的一台打印机一共花了我们9500美元,但物有所值。我开始写作,这过程很有趣,那时候技术爱好者并不多。我们买了计算机一年之后,当时一本有名的计算机杂志登了一篇讲女性与计算机技术的报道。里面有整整一页印了我老婆的照片。这并不是因为她技术高超,她也不懂编程什么的,只是因为她在用电脑——“哇!女人在用电脑!”这就好比现在有人写篇文章讲女性与铅笔,是吧? 大概在那个时候,有家出版社问我是否有兴趣写本有关黑客的书。 我心想,嘿,这想法好。我心里早已酝酿要写本书了。我原本有个计划是写本夜店歌手的书,但好像没人想读,所以我想,那不如写黑客吧。这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有点胆怯,我该如何完成它呢?这比我之前写过的东西都长。也许写一章这一类的黑客,再写另一章别的类型的黑客,一章一章地写,最后整理起来就成了本书叫《黑客》。但是我的编辑詹姆斯·瑞姆斯(James Raimes)很棒。他对我说,听好了,想法要大,志趣要高。蒂姆·奥莱利(Tim O'Reilly)大家都知道,他创办了 Foo Camp,他出版了很多书籍。他就曾说,人的目标应该永远都是宏大而无畏。当然,当时我并不认识奥莱利,但我的编辑跟我说的精华就是那样,我决定自己试试看。 于是我决定不再一章章地堆砌,我要以叙述的口吻娓娓道来,写出史诗的感觉,讲述这些叛逆的人如何改变世界。 重访黑客1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离线·黑客》其他试读目录

• 重访黑客 [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