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新知识分子的联合和《新潮》杂志的创办_五四运动新知识分子的联合和《新潮》杂志的创办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历史 > 五四运动 > 新知识分子的联合和《新潮》杂志的创办

五四运动——新知识分子的联合和《新潮》杂志的创办

蔡元培在北大的所有改革中,最重要的也许是他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尽管他本人是国民党前身同盟会早期会员之一,但他从不允许党派或政治立场影响他对教职员的选择。当蔡1912年被任命为孙中山政府的教育总长时,52他解释了自己的教育观点。他理想的教育制度是一种"超政治"或"不受政治控制"的制度。关于教育目的,他提出了五条原则:(1)实行普遍的军事教育以避免军阀对军事权力的垄断;(2)实行功利主义的教育以改善人民生活;(3)实行以相互协作为基础的道德教育;(4)实行"世界观教育"以促进一种宇宙观;(5)实行康德意义上的"美感教育",即通过对美的欣赏使人们从现象世界进到对现实世界的意识。最后一条原则的根本目的是以美学代替宗教。在讨论世界观教育时,蔡强调要"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之公例,不以一流派之哲学,一宗门之教义梏其心,而惟时时悬一无方体无始终之世界观以为鹄"。〔29〕后来他在大学任职时重申了他关于思想自由的观点。他主张任何言之有理的理论都可在大学充分自由地传播。因此北大教员中便包括了从著名的保皇党、守旧派和复古论者到自由主义者、激进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等持各种不同观点的人。有位中国作家曾大胆指出:"于是很自然地,所有最有生气和天才的年轻一代中国知识分子都群集在他的领导之下。结果在几年内创造出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多产的思想生活,几乎在世界学术史上都找不到前例。"〔30〕 这种自由的教育政策使北大成为旧的保守主义者与新知识分子公开辩论的场所,并使得新知识分子的联合成为可能。1917年初,当蔡开始任校长时,他把陈独秀招到北大任文科学长。蔡自1906年在上海《警钟日报》工作时起便已知道陈的名字。陈当时自名陈仲甫。那时两人都在从事革命工作。蔡对陈持之以恒地和朋友一起在安徽芜湖办的一份白话杂志留有深刻印象。不久,陈赴日本,蔡去了欧洲。1916年底,陈离上海去北京。1917年1月,新上任的北大校长蔡元培请当时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给北大文科推荐一位学长。校长汤尔和推荐了陈,并告诉蔡,陈独秀和陈仲甫是同一个人,还拿了几本《新青年》给蔡看。蔡于是去拜访陈,请求他同意任职。有一件事是很有意思的:几乎与陈被任命的同时,他在蔡事先不知道的情况下在1917年1月1日出版的一期《新青年》上,发表了两篇蔡反对把儒教作为国教的讲演。同一期上一位读者建议邀请蔡为《新青年》杂志的撰稿人。〔31〕 许多其他具有新思想的人也在这个时期先后被聘为教员,其中包括文字学和声韵学家钱玄同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江苏苏州人。其父为蔡元培的老师,其兄为清朝的一位外交官和政治改革者。钱7岁时开始学习汉语的声韵文字学,10岁以前已能背诵基本的儒家经典著作。13岁时在同学(其中许多人后来参加了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下,成为保守派,刻苦学习,为科举考试作准备。但后来他读了康有为、梁启超的著作后成为一位改革者、古典文学研究中今文经学派的追随者。1903年后,主要是受章炳麟和刘师培著作的影响,使他成为一位反清的革命者。1904年与朋友一起创办《湖州白话报》,次年赴日,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日语和教育学。1906年参加同盟会,次年与鲁迅、周作人、许寿裳、龚宝铨、朱希祖等人在东京组织了"国学振起社",邀请《民报》主编章炳麟(1867-1936)讲解《说文解字》,并教授中国语言学和文学。约在同时,钱受到在日本的刘师培和张继及留法的"新世纪社"的影响,开始学习世界语并倾向无政府主义。1910年回国,1913至1915年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语言学,1915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在袁世凯帝制运动以前,有几年他对当时的思想和文学问题不那么关心。实际上钱入北大教师队伍比陈独秀还要早。据钱的说法,是他与沈尹默推荐陈任文科学长的。在五四运动及其以后的时期,钱玄同发表了许多有关语言改革、古代史和声韵学的文章。 语言学家和诗人刘复刘复(1891-1934),字半农,江苏江阴人。1912年以前为自由职业作家、上海《中华新报》编辑。1913至1916年为中华书局编辑。在此期间他以传统风格写作通俗短篇小说。1916年到北京,次年任教于北大预科。新文学运动初期,他写了许多消遣性白话诗文以推动白话文学。稍后,他专注于语音学和词典编纂学。1920年在伦敦大学学习语言学,1925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成为巴黎语言学会成员。同年回国任教于北大,致力于语言改革。及诗人沈尹53默--他们都是提倡白话诗和文学革命的先驱者。同年夏天刚刚从美国回国的胡适到北大任教。他以异于传统的观点讲述中国哲学史。1917年4月以后,新散文和短篇小说的先驱者周作人也到北大教书。反孔学者吴虞1916年底以后与陈交往甚密,1919年起被邀请到北大任教。鲁迅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富有家庭。幼年时,在清廷做官的祖父被捕下狱,其父经济状况陷于困顿,使少时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当铺。17岁时就读南京水师学堂,约半年后转入路矿学堂,学习采矿。1902年毕业后官费赴日学习。1903年9月开始在仙台医学院学习医学。1906年弃医而习新文学,后返东京。1907年与其弟周作人创办《新生》杂志,结果很不顺利。此时他已掌握了日文和一些德文,广泛阅读了东欧、北欧文学。1909年回国,秋季在杭州师范任化学和生理学教师;1910年9月开始在家乡一所中学讲授类似课程。1912年1月赴南京,在蔡元培任总长的新建民国教育部任佥事。5月随政府迁往北京。1925年被当时的教育总长章士钊解职。1917年夏,钱玄同劝他参加了《新青年》杂志的改革运动。他的讽刺性杂文和短篇小说受到广泛阅读,对新文学和新思想运动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1920年五四运动分裂以后,鲁迅中断了与《新青年》杂志编委的往来,直到1930年他才开始任左翼作家的领导。〔32〕其弟周作人(1885年生)后来成为重要的小品文和风格大家。他娶了一位日本女子。1937年后仍居北平,成为日本统治下的北大校长兼华北傀儡政府的教育部长。抗战胜利以后,1946年被国民党政府判处10年监禁。他在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仍写一些回忆录。直到1920年才到北大教书,但他自1912年以后一直在蔡任总长的教育部工作,与北大许多自由派教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1918年2月,李大钊(1888-1927),字守常,生于河北乐亭县。初在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学习法律和政治科学,1914年春起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1916年回国,任进步党领导人之一汤化龙的秘书,并任《晨报》副刊编辑。1918年2月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图书部主任,1920年后兼任教授。他后来成为陈独秀的密切合作者,协助陈编辑《新青年》和《每周评论》。1921年辞去图书部主任职务,只保留教授职务,同时被任命为校长秘书。他在北大讲授的课程包括:现代政治科学、编史学、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运动、社会立法学等,同时还在北京高等女子师范讲授女权运动史和社会学。 "五四事件"发生的那段时期,学生们经常在他图书馆办公室周围集会。1920年他与陈独秀谋划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陈去广州后,他成了共产党在北方的实际领导者。1924年他热心促进的国共合作实现后,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手下的士兵在苏联大使馆逮捕,4月28日绞死于狱中。1918年毛泽东曾在北大图书馆作李的雇员,受李影响很大。〔33〕被任命为北大图书部主任,后又任历史、政治科学、经济学及法学教授(同年5412月陈独秀与李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其他教授包括高一涵、社会科学家陶履恭(陶孟和)、早期心理学和逻辑学家陈大齐及中国最早研究科学方法的学者之一王星拱。在蔡元培的领导下,这些杰出的知识分子对北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18年冬季,一批转向支持新思想和新文学运动的有活动55能力的北京学生创办了《新潮》月刊,它的英文刊名为"Renaissance"("复兴")。这个杂志最初是由傅斯年、顾颉刚、徐彦之等一群学生提议创办的,罗家伦、潘家洵、康白情等后来也入了社。他们大多数是对文学和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在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协助下,他们从校方获得了出版月刊的财政物质支持,胡适担任他们的顾问,他与陈独秀、李大钊、周作人等一起,对于这个新论坛的形成起了很大鼓励促进作用。学生们提出,他们的刊物将实行三条指导原则:即批评的精神、科学的主义和革新的文词。他们支持《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所提倡的改革运动。《新潮》第一期于1919年1月1日出版后,立即受到全国文学青年的欢迎。 出版《新潮》月刊的"新潮社"是一个规模很小的组织,1918年11月成立之初只有21人。直到1919年12月,全社仍只有37名成员,其中大部分为北大学生。有记载的成员看来从未超过41人。大多数成员后来成为"五四事件"的带头人,此后在近代中国思想和社会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根据傅斯年的看法,《新潮》的创办"纯是由觉悟而结合的"。1917年秋,傅与顾颉刚、徐彦之最早产生了创办一个杂志的想法。次年秋,徐与陈独秀讨论了这个想法。据傅回忆说,陈给予了出乎意料的热情支持,他答复说:"只要你们有办的决心和长久支持的意愿,经济方面可由学校担负。"于是学生们开始成立组织。他们与罗家伦、康白情谈了此事,接着又有10名学生加入,后来胡适成为他们的顾问。第一次预备会议是1918年10月13日召开的,制定了3条原则。同时,徐提出英语刊名"Renaissance",罗提出中文刊名《新潮》,这是日本人早先使用过的名称。(日本的《新潮》杂志创办于1904年,是促进文学中的自然主义的一种刊物。1907年以后,东京帝国大学的学生创办了一系列以《新思潮》为刊名的杂志,北大的中国学生一定受到过由活跃而杰出的作家久米正雄、菊地宽、芥川龙之介等所创办的类似日本刊物的影响,当时这些作家在日本提倡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这些学生认为,英文和中文刊名有着类(转下页)现列举其中几位如下。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五四运动》其他试读目录

• 促成五四运动的力量
• 美国所开展的思想和文学争论
• 日本对军事、文学和革命的影响
• 在法国形成和发展的革命政治思想及活动
• 《新青年》杂志的创办
• 北京大学的改革
• 新知识分子的联合和《新潮》杂志的创办 [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