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日本对军事、文学和革命的影响_五四运动日本对军事、文学和革命的影响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历史 > 五四运动 > 日本对军事、文学和革命的影响

五四运动——日本对军事、文学和革命的影响

中国在美国的留学生大多注意的是文化和教育问题,而在日本的留学生则倾向于另一个方面,他们的不同活动对中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1894到1895年第一次中日战争之后,中国政府于1896年在近代中国史上第一次派学生到日本去学习。在义和团运动以前派出的学生数很少,但自1901到1906年却有了迅速的增长。1906年时约有13万名学生在日本学习。〔58〕 事实上,从1903年起,包括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在外国的学生大部分是在日本学习。据统计,这个时期在国外学习的中国学生415%在日本;3385%在美国,246 4%在欧洲,其中大部分在德国、法国和英国。〔59〕这些学生担当了五四运动的许多领导工作。运动中的激烈分子,大部分重要的有创造性的提倡新文学的作家,许多革命的极端分子,包括民族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多出自这些人。他们中也包括许多反对这个运动的文武官员。 自1904年起,中国每年向日本派遣相当数量的学生去学习军事技术。〔60〕20年代一位中国作家略带夸张地说,中国"现在执军权之军人,十之七八可从日本士官学校丙午(1906)同学录与'振武学校一览'(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年)中求得其姓名。军阀如此横行,留日陆军学生自应负重大责任"〔61〕。事实上,这些留日学生中的一些人与军阀和32旧士绅一起构成了反对五四运动的核心。日本军事学校校规森严,军校学员对上司带有一种近乎迷信的敬畏。他们不能批评学校的行政人员,也不能干涉政府的政策。〔62〕这种制度和五四运动时期新知识分子把这些做法看成是学生和一般青年的道义责任恰好相反。 同时,"五四"时期中国新文学的创造主要也应归功于从日本归国的学生。诚然,现代中国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俄国和西方国家的技巧和主题,但这些作品多半是"五四"时期由日文转译后才为中国读者所知的。〔63〕在新文学的风格方面,日本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例如五四运动初期仍在许多作家中相当流行的梁启超的风格就带有日本影响的痕迹。许多在新文学的建设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中国文学家如鲁迅(周树人的笔名)和他的弟弟周作人都曾在日本留学。郭沫若说"中国文坛大半是日本留学生建筑的"〔64〕。事实上,日本先于中国几年经历了新文学特别是新诗的改革以及新思想的浪潮,这些做法对中国的改革有着一定的影响。〔65〕 留日学生的第三个主要影响是向中国输入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思想在1919年时的中国青年中都是很时髦的。〔66〕从1902到1911年期间,中国保皇党(君主立宪党)和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都曾在某种程度上宣传过社会主义。他们在日本出版的中文机关刊物上对社会主义进行了讨论。〔67〕1902年梁启超在他主办的《新民丛报》上第一次提到麦喀士(马克思)的名字。在最早输入中国的论社会主义的著作中,有一本是赵必振1903年翻译的日人福井准造所著的《近代社会主义》(1899年)。同一年,其他几本由日文翻译的关于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书,也在上海出版。《共产党宣言》中的十项建议由国民党员朱执信(1884-1920)1906年译成中文,刊于其机关报《民报》上。〔68〕1906年2月成立的日本社会党对中国留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常常参加由日本社会党发起的公众集会,并于1907年前后成立了自己的社会主义讨论小组。〔69〕据说,当时许多在日本的留学生都与日本社会党领导人有过接触,并从他们那里吸收了社会主义的思33想,这些人包括安部矶雄、片山潜、大杉荣、幸德传次郎(幸德秋水)及堺利彦等。当时17岁的江亢虎1900年在日本学习的时候,因这些人的影响而转变为社会主义者。他受日本和西方社会主义者以及中国在日本的无政府主义者如张继(溥泉)、吴稚晖、李石曾、褚民谊和古代中国理想主义的启发,1911年9月2日在上海创立了社会主义宣传协会,并刊行《社会主义明星报》。1911年11月15日,江亢虎把协会改组为中国社会党,并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70〕这是在中国成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政党。在1899到1923年的日本社会主义运动中曾作为一种主要势力的无政府主义,五四运动初期也同样在中国流行起来。 由于上述影响,中国留日学生对二十一条的反应与留美学生有很大不同。这些年轻中国学生中的一群约4000人,在听到二十一条的新闻后,为了表示强烈的抗议,立即结伙离日返国。〔71〕留日学生一般地对中日关系更为敏感,反应更为冲动,因为他们在地理上离祖国更近,同时由于他们居住在日本,而在那种环境下,个人的不愉快很容易煽动起民族的仇恨。于是接连发生了好几起"集体回国"事件:〔72〕 (1)1905年,为抗议日本文部省宣布的《清韩留学生取缔规则》,全体留日学生罢课。一名优等生、同盟会的重要党务工作者之一陈天华,在这个事件中自杀。 (2)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 (3)1915年抗议二十一条。 (4)1918年抗议《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协定》。 1905年的事件有一些应当指出的未能预见的后果,因为它们对五四运动有着直接的影响。这次回国的学生约有1000人。在愤怒的声浪中,他们于次年在上海成立了34著名的中国公学,其中有相当一批学生(如胡适、朱经农、任鸿隽)后来在新文化运动中起过重要的作用。〔73〕这所学校成了当时提倡新学最早的几个中心之一。 此外,这批从日本回国的留学生联合所有在上海学习的学生,于1906年成立了"各省旅沪学生总会"。其纲领草案中提出了总会的目的:"联合所有学校的学生团体,以便将来成立一个'国会'。"〔74〕总会的纲领空前的雄心勃勃,在某些方面不过是幻想,但是作为当时学生爱国热情的一种反映,却值得在这里仔细考察一番。由于这个总会可说是现代中国学生大联合的创始,我们不妨把它的《第一次简章》全部照录如下: 一、定名本会为中国二十二行省留学沪上之学生,组一机关部,故定名为"各省旅沪学生总会"。 二、宗旨以破除省界,融合各校团体,以为他日敷设国会之权舆。 三、职员正副会长各一员,书记会计干事各一员,代表每省一员,评议每省二员,调查每省四员,均就各省学界中公推。 四、经营(甲)开办费(如登告白、刊会员录、章程、邮费等,及开会一切布置),应由发起赞成诸人暨会员酌量捐助。(乙)入会后每月纳义务捐一元,以备会中度支。(丙)如有会员及非会员,担任特别捐助本会者,除登报表彰外,本会应予以相当之名誉。 五、应办条件(一)组织各省杂志及白话报。(二)设国语练习会,以齐一各省之方言,交换会员之知识。(三)调查各省内地社会之情形。(四)赞助各省速办地方自治。(五)研究法政以备各省议绅之顾问。(六)兴办迻译事业以输进外界之文化。(七)调查印刷、工艺、纺织、机器、舂米、制药水、造冰、造纸、造肥皂、玻璃、干面、磷寸等新法,以为内地振兴实业之预备。(八)设青年介绍所,以期游学之人日多。(九)设学界通信部,以为东西洋留学生及各省学界通信之枢纽。(十)集古今图书,藏庋总会,以供会员之展览。(十一)组织美术俱乐部,以发扬国粹。(十二)设师大女学校,期为各省造就多数女学堂,及幼稚园教师。(十三)普劝各州县多设小学,并监督其办法。(十四)为内地各学堂介绍教员。(十五)研究学务上各种问题,以为各省教育会之助力。(十六)保持各省路矿权,劝乡人亟起自办,以救蹙国之祸。 六、会期(甲)本会成立后,须假本埠最适中处,订期开一特别大会,以后便永为本会纪念日。(乙)每月开会一次,分提议通函二项,以期会务之进步。(丙)每岁春秋佳日,开恳亲会一次,以联同会之情谊,而资外界之观感。(丁)遇有特别事件,可开临时会议。 七、会所俟会员众多,经费集足,再赁房屋,以为本会办事处。现暂时通信可寄靶子路同唱里安徽杂志社。 八、公约(一)尚公德。(二)惜名誉。(三)重实践。 附则:草创之初,章程姑从简易,成立后共同研究,随时修改。〔75〕 这个会的组织并不健全,不久便销声匿迹了,没有几条纲领得以实施。但这是近代中国学生在全国范围内团结起来,关注中35国社会、文化和政治改革的第一次尝试。另一个具有学生组织名称的团体"环球中国学生会"是1905年在上海成立的。但 直到1911年以前并没有很大的发展。其纲领没有学生总会那么雄心勃勃,但却较为实际。不过这个组织实际是由职业教育家而不是学生自己组织的。〔76〕"五四"时期该会有自己的日校和夜校。作为"上海学生联合会"和"全国学生联合会"的一个成员,它把自己在上海公共租界的办公室提供给上述两个组织作为办公室,直到1919年6月9日。曹汝霖是该会的常任会员,但"五四事件"后一星期被开除出会。 它也可被看作是"五四事件"后成立的各种积极活跃的学生联合会的前奏。总会早期较显著的活动是提倡白话文和国语。 中国留日学生1915年的返国运动在某些方面不过重复了中国学生对日本1905年对华政策和其他事件所作过的反应。但是,这次运动比以前有更多的政治和外交上的原因。二十一条在中国留日学生中激起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反日情绪。有些人甚至发展为对全体日本国民的不合理的成见和偏见。〔77〕至于1918年5月12日中国学生的返国运动,对9天后在北京发生的学生游行和请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促使数年后一些政治派别和政党的成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在国民党的领导下,在留日学生和知识分子中又掀起一股民族主义情绪。从1913年秋到1916年秋,由于袁世凯的迫害,许多国民党领导人流亡日本。1914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重新把国民党组建为一个革命政党,并在世界大战期间开展反对北京军阀政府的活动。大战末期,国民党再次提倡一种自1912年后几乎被放弃了的民族主义政策。 总起来说,中国留日知识分子比在任何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受到更多的军事、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影响。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五四运动》其他试读目录

• 促成五四运动的力量
• 美国所开展的思想和文学争论
• 日本对军事、文学和革命的影响 [当前]
• 在法国形成和发展的革命政治思想及活动
• 《新青年》杂志的创办
• 北京大学的改革
• 新知识分子的联合和《新潮》杂志的创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