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那些人吴组缃:尊重自己的尺度_民国那些人吴组缃:尊重自己的尺度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历史 > 民国那些人 > 吴组缃:尊重自己的尺度

民国那些人——吴组缃:尊重自己的尺度

吴组缃(1908-1994)安徽泾县人,著名现代作家、著名学者和教育家,曾任清华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 吴组缃被称为一位智者。在他的弟子刘勇强眼里:“吴先生非常敏锐,很有智慧,聊起天来,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妙语连珠。” 他同时又被称为一位勇者。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吴先生的“尺度”也始终一以贯之。“他从不会因人而变、因事而变、因时而变。”北大中文系教授孙玉石评价道,“他要一个导师应有的尊严。他尊重自己的尺度。” 1929年,吴组缃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次年转入中文系,毕业后,在清华研究院继续学习,但没读完研究生就离开了。他的传记记述到此往往语焉不详。就此,吴先生的弟子张健曾特意向他探究过其中原委。 据吴先生说,读研究生期间,他曾选了国学大师刘文典的六朝文学课,在学期作业中,他骂六朝文学是娼妓文学,刘教授非常生气,就给了他一个不及格。但刘教授同时也托人带口信给他,只要他改变观点,就可以过关。当时,吴组缃已经结婚生子,全家要靠他的奖学金生活。一门课不及格,就意味着拿不到奖学金,而拿不到奖学金,全家人的生活就没有着落,也就意味着他不能再继续学业。但吴组缃硬是没有收回自己的观点,结果不得不中断学业,经人介绍到南京的中央研究院供职。 和吴组缃有过长期交往的北大中文系教授方锡德讲过一件小事:上世纪40年代,吴组缃曾应聘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教授,当时是在学期中间,校方希望他开半学期的课,但要支付给他整学期的薪水。吴组缃当即表示:“这样怎么行?我明明只上了半学期的课,怎么能拿你们一学期的薪水?” “文革”期间,吴组缃自己被打成了牛鬼蛇神,夫人被折磨得精神失常,但他在军宣队召集的一次征求意见的座谈会上,仍然坦率直言:“想起这场革命,我就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当时许多人很为他着急,怕他挨批,因此劝他承认这个说法不妥,以便了事。但吴组缃执意说这就是他的原始感觉,最终也没有改口。 1985年,刘勇强考取吴组缃的博士生,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先生,就有一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天,正好有一个外地学者来拜访吴组缃,拜访者编了一本清代学者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的选注本,想请吴组缃题签。但吴组缃看后,直率地对那位学者说,自己认为他对纪昀的看法并不妥当,所选的篇目也不理想,因此,不能题写这个书名。 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他因此被很多人称为“诡辩派”的鼻祖。有些时候,吴组缃倒确实像是一个“诡辩家”:尊重自己的尺度,很多时候固然需要原则和勇气,但另一些时候,则需要机敏和智慧。 吴先生烟瘾很大,茶几上随时一字儿排开十数只形形色色的烟斗,以备轮番取用。子女多次劝他戒烟,但他总是不接受劝告,而且还发明了一套“以毒攻毒”的理论。张健就曾当场领教过“这个固执、可爱的老头”,振振有辞地对子女们阐述他的“以毒攻毒论”。 吴先生的儿子吴葆刚一直认为,“父亲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分析和见解,从不人云亦云”。一次,他告诉父亲杂志上讲竹笋虽然好吃,但主要是纤维,并没什么营养。他父亲立刻反驳道:“熊猫只吃竹子,可是长得胖乎乎的,怎么能说这东西没有营养呢?” “他时常会流露出一种纯真之心。”刘勇强回忆说。有次,他陪吴先生经过未名湖边,看见有个女孩儿用小石子向湖面上打水漂。于是吴先生很认真地说;“这怎么能行呢?如果人人都这样,岂不是要把湖填平了?” 季羡林曾经这样描述他这位老友:“池塘边上,一个戴儿童遮阳帽的老人,坐在木头椅子上,欣赏湖光树影。” 现在,池塘边的木头椅还在,只是“戴儿童遮阳帽”、“欣赏湖光树影”的老人不见了。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民国那些人》其他试读目录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钩沉曾获2006年最佳专栏奖获奖词
• 序言
• 目录
• 书评:耐心地打捞一个时代
• 书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书评:发现那些真人
• 书评:妙采纷呈的历史活剧
• 书评:又见民国那些人
• 书评:文人风骨已不再
• 李济:中国考古学之父
• 李赋宁:说不尽的英语
• 冯友兰:两束雄文,一抹背影
• 赵元任:多“好玩儿”的语言
• 梅汝璈:孤寂大法官
• 顾维钧:民国第一外交家
• 邓广铭:逝去的学风
• 雷海宗:历史的碎片
• 潘光旦:教育的忏悔
• 吴组缃:尊重自己的尺度 [当前]
• 周诒春:被遗忘的清华老校长
• 梅贻琦:中西合璧真君子
• 蒋南翔:两种传统之间
• 蒋梦麟:北大“功狗”
• 王芸生:彻头彻尾的新闻人
• 张季鸾:“民国故报人”
• 胡政之:报人逝,报纸亡矣
• 邵飘萍:昔日《京报》,旧时报人
• 王瑶:魏晋风度
• 金岳霖:断裂的逻辑
• 叶公超:还是文人最自由
• 陈贻焮:教授的性情
• 司徒雷登:别了?司徒雷登
• 杨晦:沉默的“五四”英雄
• 张申府(上):记忆的证明
• 张申府(下):真相的颜色
• 曹聚仁:一根会思想的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