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chapter 1 放空:认识真的自己_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chapter 1 放空:认识真的自己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心理学 >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 > chapter 1 放空:认识真的自己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chapter 1 放空:认识真的自己

chapter 1 放空:认识真的自己 激情燃烧时,你已不用大脑? By琦迹517 经验说: 每次都想得挺好,但到时候总是做不到。 实验说: 你永远都会受到情绪干扰,不用大脑思考。 下定决心不干完活就不看电影,可为什么,为什么,最后还是把工作抛到脑后?这是因为人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死理性派(那,只是一个传说)。周围人的议论,精彩的预告片,都可能影响你的情绪。激情燃烧时,你还能用大脑思考吗? 电影《国王的演讲》下载了快一年,由于工作繁忙一直忍着没看,这本来没什么。可是,这两天刚好赶上奥斯卡,所有人都在议论这部电影。本来你只不过打算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先看个预告片休息休息的,但,最终还是神差鬼使把明天的会议暂时抛到了一边——先看完电影再说! 为何你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变? 情绪让你走火入魔 平日理性聪明的人能在多大程度上预测自己在激烈情绪状态下的态度和反应变化?《怪诞行为学》(Predictably Irrational)一书中曾提到了丹•艾瑞里(Dan Ariely)教授所做的相关研究。教授的问题是: 怎样的激烈情绪既是参与者非常熟悉的,同时又能从中体会到快乐?他勇敢地顶着项目被毙的压力选择了一个模型——被试都是20多岁的大学男生。 2001年,丹教授开展了关于“性兴奋状态下的决定形成过程”的实验研究,希望弄清楚性兴奋对行为的影响,从而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如未婚少女怀孕和艾滋病蔓延等。于是他和他的同事乔治•勒文斯坦(George Loewenstein)邀请了25位加利佛尼亚州伯克利大学的男生来参与实验,希望这些男生能帮助他们弄清楚其中的问题。 参与者被要求在一台电脑上回答一系列诸如“你会一直使用避孕套吗”、“约会伴侣拒绝上床你还会继续尝试吗”等重口味问题,他们可以在一张从“否”到“是”的意愿测量表上选择答案。 当然,如果测试只是这么简单,说不定得到的结论和“选苹果代表你善良,选香蕉代表你邪恶”那种山寨测试一样没有说服力。为了反映不同情绪状态下人们的行为与态度,3个月里,研究人员会要求所有参与者分别在冷静理性状态、想象自己处于性兴奋状态、通过观看色情图片并自慰达到性兴奋状态这三种状态下回答所有的问题。 每一个案例中,参与者在性兴奋状态下和在理智状态下对问题的回答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比如关于施行非道德性行为倾向的五个问题中,他们在兴奋状态下预测自己更愿意做那些事情,是冷静时预测的两倍多(高出136%)!而在性兴奋状态下预测“不用”避孕套的可能性也明显高于(高出25%)冷静状态下的预测。 所有这些聪明优秀的伯克利大学学生竟然都没有预测到性兴奋对性偏好、性道德以及对安全性行为的影响,他们对自己的反应完全估计不足——“善良高尚”的超我赤裸裸地被情绪上身的本我打败得一塌糊涂。 激情燃烧时,你早已不是用大脑思考的动物了,所谓的道德、所谓的规范都不能阻挡你满足需求的冲动,情绪像是为你魔鬼的灵魂插上了翅膀,让你离正常的自己越来越远…… 嘈杂环境中打电话,堵耳朵还是捂嘴巴? By0.618 经验说: 在嘈杂的地方打电话,为了听得更清楚,得堵住一只耳朵防止噪音干扰。 实验说: 利用“鸡尾酒会效应”,捂住嘴巴的效果更好。 在嘈杂的环境中打电话,很多人为了听清电话,都会自然而然地堵住另一只耳朵。其实,捂住嘴巴比堵耳朵的效果更好。 人的听觉是很神奇的。当你和心爱的姑娘说话时,即使有人在旁边叫你,你也可能听不见,尽管这个声音比姑娘的声音大得多。这个现象就是大名鼎鼎的“鸡尾酒会效应”。在鸡尾酒会上,人们三三两两地聊天,尽管声音都差不多大,你却只能听见你想听见的谈话;有时,你只是专注于自己和某个对象之间的对话,却完全听不见其他人在说什么;有时,你表现出一副认真倾听的样子,其实早已心猿意马,去偷听旁边圈子的谈话了。 问题来了: 你是怎么过滤这些声音的呢?凭借声音的方向?读唇语?过滤对方的声音特点(音色、音调、语速等)?分辨口音还是谈话内容? 以上因素中,方向、唇语、声音特点和口音都很容易测量,只要找同一个人录两盘不同内容的磁带就可以了。早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柯林•彻里(Colin Cherry)教授就做了这样一系列实验。他找来一个人,录了两段不同内容的话,混合成一盘磁带,放给参与者听。参与者可以不限次数地反复听,直到听出两段话的内容为止。这看上去挺容易,其实不然。试想一下,这类似于同一个人的两个分身在你面前说话,能那么容易分辩出来吗? 实验参与者们很快也发现这个任务远比想象的要难得多。他们必须闭上眼睛,捂着耳机,仔细地反复听。尽管最终基本上都能分辨出两段内容,但无一不是听了很多遍才做到的。 换一个玩法,不把两段内容混合又如何?彻里把录音内容同时分别从左声道和右声道放出。任务一下子变得异常简单,所有参与者只听一遍就能立刻说出左耳听到了什么右耳听到了什么。更有意思的是,如果要求锁定以右耳听,他们甚至听不到左边耳机中有声音在叫自己的名字,也察觉不到左边的内容由英文变成了德语。除非左边忽然改说话为唱歌,或者说话人的性别变了,否则参与者都只会专注于需要注意的一侧,而完全忽略不需要注意的另一边的内容。锁定左耳听,也能得到同样的结果。 不过,还有一个前提: 被关注一侧的内容必须连续而完整。如果都是“我独自走在郊外的小路上,该出手时就出手,落霞与孤鹜齐飞……”这种上句不接下句的奇怪病句,参与者就很难辨认出需要注意的一侧内容。 这个实验证实,若需要提高辨识度的话,必须让某个特定的输入得到强化。 在嘈杂的环境中打电话也是这个道理,即使噪音比较大,但是只要声音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人耳就完全有能力自己过滤掉噪音,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即便堵住一侧的耳朵也没用。捂住嘴的作用就是让自己的声音尽可能地从听筒里传出(不知道电话为什么这样设计,可它就是这样的),如此一来,一侧的内容将更加完整连贯,分辨起来也更加容易了。 你的错误,手指知道 By赵紫凌 经验说: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实验说: 人的视觉纠错系统在可靠性上比不上触觉纠错系统,你的手脚比眼睛更值得相信! 笔误不容易看出来,因为视觉和注意力常常和你开玩笑。但是,当眼睛不管事的时候,手指却可以司其职。实验表明,笔误时,打字速度会下意识放慢,如果你的手指在飞快地敲击当中不自觉地停顿了一下,那么请你的眼睛也稍微停顿看一下屏幕。那一刻,没准就发现自己的错误了。 交流误会 人们说话的时候常常会有口误,想的是“话都不会说了”,一出口却成了“说都不会话了”。在全民网聊的时代,笔误更是数不胜数,你想写的明明是“像我吗”,可用拼音输入法输出来的却成了“想我吗”,由此引发无穷无尽的误会和麻烦…… 一个外星人肯定想不通地球人为何如此愚蠢,而认知机械工程师也不会接受这种智能机器如此差劲的纠错能力。 在你还没陷入“语言交流是否可能”的哲学思考之前,我必须告诉你一个听起来难以置信的事实: 其实你的手指也许可以感受到这些错误。 “纠错系统”的研究 范德堡大学的戈登•洛根(Gordon D. Logan)与马修•克伦普(Matthew J. C. Crump)在一项实验中发现,以往被人们的经验所确定的认知纠错系统似乎并非那么单一化。对于交流活动当中的语言认知和拼写检查这项任务,人类大脑中至少有两套相互独立的系统在运作。 首先,需要了解人在打字时到底是依靠什么来确定自己是否有拼写错误。实验找来了100名打字速度为40词每分钟(每个单词平均长度在5个字母以上)的大学生。在实验室等待这群打字高手的,除了两个心理学家,还有为他们精心设计的一个“字符插入系统”。这个系统就像木马一样,在参与者打字时,会选择性地纠正他们45%的输入错误,同时又会在原本正确的句子里神不知鬼不觉地插入6%的输入错误,比如把单词当中相邻的两个字母颠倒一下。 同时,打字键盘还与一个信号检测器相连接,它能够记录下打字者在什么时间键入了哪些字母。 有趣的现象发生在“检测”阶段。测试者打出的文字会显示在大屏幕上,戈登一面数着文字里出错的地方,一面提示测试者表现的不足之处。此时,测试者会无一例外地相信屏幕: 凡是大屏幕上显示出错的词,他们都会认为是自己打错了,而那些原本打错,却被自动修正的单词都被他们看做是自己正确的输入。显然,这些参与者的判断依据都是自己的双眼。 戈登的这个小把戏揭示出,眼睛是靠不住的,它们轻信了屏幕,背叛了自己的主人。不过,真正的关键部分却是键盘连接的信号检测器给出的答案: 当人出现打字错误时,手指的停顿时间更长。这个现象在整个测试中没有任何一次例外。也就是说,我们的手指对错误的反应是百分之百正确。 以上发现不禁让人感叹,难道我们的手指,也就是最低层次的触觉系统,才是认知活动中最权威的裁判? “认知机制”的差异 从认知系统的差别上看,这两套机制各自的特点应该不难理解。85%的信息输入依靠视觉,这一最主要的认知系统在打字和写字的时候,能通过视网膜上生成的影像来和大脑里的命令相比对。假如看到的和想看到的一致,那么就是写对了,反之则写错。 然而对于触觉而言,手指里的迷走神经却是通过空间定位的方式来比对印刻在脑海中的键盘字母方位和手指敲击的具体位置。假如空间位置能够匹配,就说明打对了,反之则错。而且一旦感觉错误,大脑会下意识地根据手指反馈补上一道修改命令。这样一来,从成功率上讲,你的手显然更值得相信。所谓“眼见为实”是真的吗?看到这里,我想你应该有答案了。 所以以后,请跟着感觉走,如果你的手指在飞快敲击当中不自觉地停顿了一下,那么你的眼睛也不妨稍微停顿一下,那一刻,错误也许就从屏幕上跳出来了。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其他试读目录

• chapter 1 放空:认识真的自己 [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