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现象学(插图第6版)7.6 濒死体验_怪诞现象学(插图第6版)7.6 濒死体验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心理学 > 怪诞现象学(插图第6版) > 7.6 濒死体验

怪诞现象学(插图第6版)——7.6 濒死体验

在给勒罗伊(Jean-Baptist Leroy)的信里,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说到,“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死亡和纳税以外,没有什么是确定无疑的”。 然而,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富兰克林充其量只说对了一半。税收可能确实不可避免,但死亡——可以理解为自我的消失——可能不一定发生。我们的肉体无疑会死。但他们说,这并不意味我们会死,因为有证据表明,我们的肉体死了以后我们仍能活下来。有人主张,支持不朽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证据来自濒死体验。 术语濒死体验(NDE)是由雷蒙德·穆迪博士创造的,用来描述他在那些死里逃生的人那里常常发现的一簇经历。他最初的调查结果是基于大约五十人的深度访谈,这些人或是临床诊断已经死了(他们的心肺已经停止运作)后来又复活了的人,或是由于事故、伤害或疾病正在面临死亡的人。他发现,虽然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经验,但他们的经历却有一些相同的地方。1975年,在他的畅销书《死后的世界》里他发表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其中提出了下列“完美的”或“完整的”濒死体验的描述: 一个男士正在死去,当他的身体达到极度痛苦时,他听到医生宣布他已死亡。他开始听到一种不舒服的噪音,很响的铃声或嗡嗡声,同时他感觉自己在一个长长的黑暗隧道中迅速移动。在这之后,他突然发现自己脱离了躯体,但仍然处于这个物理环境中,他从远处看到了自己的身体,仿佛他是一个旁观者。他试图从这个特殊的有利位置观察身体在努力复活的情景,他处于极度的情感动荡中。 过了一会儿,他镇定了下来,开始适应这种奇怪的情况。他注意到,他仍然有一个“身体”,但是与他脱离的身体的性质非常不同,而且具有非常不同的能力。很快,其他情况开始发生了。其他人过来迎接和帮助他。他瞥见了已经死去的亲戚和朋友的灵魂,而且一个他以前从未遇到过的充满爱意和温暖的灵魂——一个光人——出现在他的面前。这个人用非语言形式问了他一个问题,让他来评价他的一生,并帮助他即时全景式地回放了他生活中的主要事件。他发现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正在接近某种屏障或边界,这显然代表尘世和来世之间的界限。然而,他发现自己不得不返回尘世,他的死期尚未到来。这时他开始抗拒,因为此刻他正在与来世的经历交流,他不想返回。他被强烈的快乐、爱与平静这样的情感充盈。尽管是这样的态度,他还是与自己的身体和生活又结合在了一起。 后来他试图告诉别人,却无法做到。首先,他不能找到合适的人类词语来描述这些神秘事件。他还发现别人会嘲笑他,所以他再也不告诉别人。不过,他的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生活,尤其是他有关死亡以及生死之间关系的看法。31 虽然穆迪为《死后的世界》而采访的人中没有一个人经历过上述所描述的所有元素,但是他之后遇到了一些具有以上完整经验的人。32 穆迪对濒死体验的描述首次曝光时遭到了大量质疑。曾让数百人起死回生的医生说,他们从未遇到过。其他人认为他的样本太小,不能说明问题。33然而它却激发了专家和普通民众的浓厚兴趣。一些科学家和医生开始研究这一现象。为了传播这方面的研究结果,濒死现象科学研究学会在1977年成立。 就绝大部分而言,更广泛的和更好的受控研究证实了穆迪的发现。穆迪所描述的濒死体验在那些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幸存者中间相当普遍。事实上,研究表明,如果你与死神亲近或临床上死而复活,你经历这样的体验的概率大约是50%。 丹佛市圣卢克医院心血管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弗雷德·斯古马克博士在穆迪出版《死后的世界》之前就已从事濒死体验研究十多年了。1979年他出版了他的研究成果。34在他所考察的2,300个案例中,大部分人经历过心脏骤停,60%的人报告过穆迪所描述的那种濒死体验。亚特兰大的心脏病专家迈克尔·萨博博士采访了78名有濒死体验的病人。他发现,他们当中有42%的人经历过穆迪所描述的那种体验。371982年的盖洛普民意测验发现,每七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经历过死里逃生,每二十人里就有一个有过濒死体验。38一项最详细的濒死体验研究是肯尼斯·林博士做的,他是康涅狄格州的心理学家。通过使用医院记录和报纸广告,他能够确认102人曾经处于危及生命的情境。他们被要求提供一份他们经验的总体描述,然后被询问相关具体细节。在他的样本中,几乎50%的人有过濒死体验。39 林博士把濒死体验分为五个阶段: 1.平静和幸福的感觉 2.与身体分离 3.进入黑暗 4.看到光 5.进入光的世界 40 早期阶段的报道比起后期阶段的报道更加频繁。60%的被试达到第一阶段,37%达到第二阶段,23%达到第三阶段,16%达到第四阶段,10%达到了第五阶段。达到哪个阶段不受个人年龄、性别或宗教的影响。事实上,跨文化研究已经表明,濒死体验的核心因素是一样的,无论这个人背景如何。例如,心理学家奥西斯(Karlis Osis)和哈洛生(Erlendur Haraldsson)调查了印度灵性大师的濒死体验,发现它们与西方所报告的那些并没有什么本质差异。41 上面提到的所有研究都是回顾性研究,即它们都是基于访谈,这些访谈在经历发生十年以后才开始进行。这种延迟很难得到对体验中涉及的心理或生理因素的准确评价。然而,2001年,荷兰医生罗梅尔(Pim Van Lommel)和他的三个同事在受人尊敬的同行评审期刊——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了濒死体验的前瞻性研究。42这项研究对来自10所荷兰医院的344名病人进行了访谈,访谈在他们遭受心脏病发作后随即进行。为了测量这一事件的长期影响,对这一群体的随访研究持续了二到八年的时间。罗梅尔和他的同事发现,只有18%的病人报告有濒死体验。一个人是否有濒死体验与患心脏病时间的长度、无意识的时段、实施的治疗,或者死亡恐惧因素无关。然而,濒死体验的深度受性别(女人更有可能有深度濒死体验)、复苏的地方(在医院外的复苏更有可能有深度濒死体验)和对死亡的恐惧(那些畏惧死亡的人更可能有深度濒死体验)的影响。 鉴于濒死体验是常见和普遍的,我们能得出关于它们的什么结论呢?它们提供了灵魂不朽的证据吗?穆迪认为是。他相信对于这些经验最好的解释是灵魂或精神在死亡时离开身体并穿行到了另一个世界。43这个结论无疑是大多数人愿意相信的,所以让我们先考虑这个假说。 假说1:在濒死体验中,灵魂或精神离开肉身,去了另一个世界。穆迪引用了两个理由来对濒死体验进行表面判断:第一,有这种体验的人在临床死亡时经常能准确地报告他们周围发生了什么;第二,他们的个性常被这种体验改变。44他们不再害怕死亡,他们的生活开始充满新的意义、目的和价值。 被一种体验改变的事实并不蕴含着该体验的真实性。一个人的个性可以通过阅读一本小说而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小说中的人物是真实的。然而,濒死体验的改变力量是这种体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必须给以恰当的解释。 穆迪提供了下述例子,说明濒死体验期间可能获取的相关见闻: 一位49岁的男子患有严重心脏病,经过35分钟的全力抢救,医生放弃了,并开始写死亡证明。当有人注意到他的生命还有一线生机时,医生于是继续用桨形电极和呼吸装置,使这个人的心脏重新跳动。 第二天病人苏醒后,能详细描述在急救室里发生的一切。这让医生非常吃惊。但是,更令他惊讶的是病人生动地描述了急诊室的护士匆忙走进房间、协助医生的情景。 他对该护士的描述极其准确,她的楔形发型和她的姓——霍克斯。他说她沿着大厅推动这辆小车,车上有一个看起来像两个乒乓球拍的机器(电震器,一种基本的复苏设备)。 当医生问他,在他心脏病发作时怎么知道护士的姓和她在做什么时,他说他已经离开了身体——走向大厅去见他的妻子——这时正好经过护士霍克斯。当他经过她身旁时,他读了她的胸牌,并且记住了它,以便之后感谢她。 我和医生详细谈了这件事。他因此事相当慌乱。他说这个人完全准确地描述了所发生的事情。45 但是,男子的身体在那里。他从他的感觉中获取了这种信息真的是不可思议的吗? 他以前来医院的时候见过霍克斯或他进来的时候见过她,这难道不可能吗?也许他在大厅里遇到过她或看到她在桌子后面工作。难道不可能是外科医生在这个过程中提到了她的名字吗?或许一位外科医生说了这样的话:“霍克斯护士,请你递给我电击板。”即使这样的话是在男子在手术台上处于临床濒死状态时说的,他也能听到,因为大脑在心肺停止运行时不会停止运转。听觉是最后失去的感觉。50既然病人拥有的信息可以通过普通方式获得,所以这个案例没有提供让人相信灵魂离开身体的令人信服的理由。 穆迪承认他22年所收集的濒死体验的证据“不足以科学地得出证明死后重生的结论”。51不过他相信,“濒死体验者确实瞥见了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度过了短暂时光”。52我们所关注的是这种信念是否有道理。 穆迪认为,只有绝对确凿的证据才是科学上可接受的。但正如我们所了解的,这个建议并不可行,因为在科学里没有什么能被终极性地证明。科学里的证明标准与常识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主张排除了合理怀疑,它就是正当合理的,而如果它对某事提供了最佳解释,它就排除了合理怀疑。因此我们的问题是,濒死体验的证据是否排除合理怀疑地证明了死后重生的信念。 穆迪在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即支持他的理论最有力的证据是濒死体验者在他们的体验中准确感知了实在。他在这一点上也是正确的,即这个证据不是灵魂存在的可接受证据——虽然在为什么上他是错误的。问题不是证据没有终极性地证明灵魂离开身体,而是它没有排除合理怀疑地证明该主张。产生怀疑是因为信息可以通过普通渠道获得。要证明不是从普通渠道获得的,需要更多受控制的观察。 在控制条件下研究濒死体验的一个方法是人工诱导死亡(就像电影《灵异空间》里的情形),让被试尝试识别通过双盲程序选定的特定物体,然后再让他们复苏。但是,道德考虑阻止我们做这样的实验。 幸好,没有必要用杀人的方式来验证出体感知(out-of-body perception)的准确性,因为出体经验或“灵魂出窍”可以用其他手段诱发。例如,冥想、压力、毒品或精疲力竭,这些都是熟知的诱发灵魂出窍的方法。甚至有人声称能随意引发它们。然而,超心理学学者对这些人的研究得出了模棱两可的结论,没有坚实的证据表明准确的出体感知能够发生。在综述了所有主要研究之后,出体经验研究的世界级领军专家苏珊·布莱克黙(Susan Blackmore)做了如下总结: 所有这些实验旨在查清被试是否在一次OBE(出体经验)时能看到远处的目标。最多只有几个恰当控制的实验(一些批评人士说没有)提供了明确证据,表明被试能用非常规方式发现目标。虽然实验的OBE可能与自发的不同,但从实验研究中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是可能的。那就是,OBE幻觉即使发生,也是非常贫乏的。53 那么,实验证据不能排除合理怀疑地证明一个人在出体经验期间能够获得物质世界的知识。 然而,研究仍在继续。为了检验濒死体验的人真的离开自己的身体,并飘向天花板的断言,一些医院在吊灯里放了数字,这些数字只能从天花板上看到。如果一个有濒死体验的病人能够准确地说出其中的一个数字,那就有理由相信灵魂假说是正确的。 然而,灵魂假说面临一些其他困难。例如,我们设想的灵魂是怎样的?显然,它在空中,因为人们报告说它在房间四处飘动,并穿墙而过。它显然也有形,因为人们把它描述成有胳膊、有腿的身体,凡此等等。所以它不可能完全是非物质的。那么,它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穆迪在这一点上沉默无语。既然它有一些物理特征,你就会期望它是可以探测的。然而,所有探测它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调查者用紫外线和红外线设备、磁力仪、温度计、热敏电阻器试图记录灵魂的存在。54然而,这些努力都还没有成功。 如果灵魂在出体时能获得关于我们这个世界的知识,它必须与这个世界相互作用。但是,如果它与这个世界相互作用,它一定能被观察到。心理学家威廉·拉什顿(William Rushton)解释说: 我们知道,我们通常从外部得来的所有信息都是通过感官获取,并由神经编码的。例如对视网膜或者其对应大脑神经的微小损伤,会造成严重的视觉典型缺陷,视觉损伤的位置常常可以根据典型缺陷正确推断出来。这种OOB(体外)眼可以像真眼一样用亿万个光感受器,百万个发出信号的视神经来编码视觉场景,它究竟是什么?除了想象复制一个能做这种事情的真眼外还能有什么可能呢?但是这种飘浮的复制眼要看见物体,它必须要捕捉光线,因而不能是透明的,所以对附近的人一定是可见的。 事实上,飘浮的眼睛不能被观察,也不能被期望观察到,因为它们只存在于幻想中。55 既然灵魂无法被看到,它在体外能否获得知识就让人质疑。问题是这样的:如果灵魂是物质的,它应该是可被侦测的。我们无法侦测它的事实引起了对它的物质属性的怀疑。然而,如果它是非物质的,它如何能有形,如何能在空中,如何获取我们世界的知识,这些都难以解释清楚。如果没有更多的关于灵魂本质和它与物质世界往来的信息,就没有好理由认真对待非物质的灵魂假说。因为没有这样的信息, 那个假说所告诉我们的全部就是:某种东西(而我们不知道这种东西是什么)获得信息(我们不知道它是如何获取的),并去了某处(我们不知道是哪里)。不用说,这个假说没有什么启迪意义。 还有,灵魂理论与现代心理学的发现背道而驰。在过去的200年里,心理学家已经积累了大量心理活动过程与大脑活动过程之间相互关联的数据,神经生理学家巴里·拜尔斯坦(Barry Beyerstein)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描述: 系统演化的:在大脑的复杂性和物种的认知特点之间有一种进化关系。 发展的:能力伴随大脑发育成熟而出现;大脑发育失败阻止心理发展。 临床的:意外事故、中毒、传染源造成的脑损伤,或者在大脑发育期间营养或刺激缺失,导致可预见的或大量不可逆的心理机能损失。 实验的:心理操作与大脑的电的、生化的、生物磁的和解剖的变化相对应。当人的大脑在神经外科手术期间被电或化学方式刺激时,会产生运动、认知、记忆和食欲,就像相同的细胞日常激活所产生的情况一样。 经验的:许多自然的和合成的物质以化学方式与大脑细胞相互作用。如果这些神经调节器不能欢愉地和可预见地影响意识,那么,具有欢娱价值的尼古丁、酒精、咖啡因、迷幻药(摇头丸)、可卡因和大麻基本上就与吹肥皂泡没什么区别了。 尽管这些数据丰富、多样和互相支撑,但它们自身不能产生PNI[心理神经等同论,或简称为等同论]的真相。然而,理论的简洁性[简单性]和研究的生产力[丰富性],所说明现象的范围[范围]以及缺乏可靠的相反证据,对几乎所有神经科学家都具有说服力。56 拜尔斯坦的这段话富有教益,不仅因为它所传递的信息,而且因为它给如何使用妥适性标准来决定竞争理论提供了示范。他承认等同论即精神状态是大脑状态的理论,并不是能够解释事实数据的唯一理论。但它是最好的理论,因为与其他竞争解释相比,它的解释更简单、更丰富、有更广的范围。 等同论比二元论更简单,因为它没有假定一种无形物质的存在。它更丰富,因为它成功地预见一些新奇的现象,如心理状态通过对大脑的电刺激而产生。它有更大的范围,因为它能用纯粹的物理术语解释上述现象。 关于濒死体验的一个最流行的假说在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的《布洛卡的大脑》一书中得到捍卫。57这个假说首先由心理学家斯坦尼斯洛夫·格罗夫(Stanislov Grof)和琼·哈利法克斯(Joan Hlifax)提出。该假说主张,濒死体验是对出生体验的生动回忆。58这一解释显然能说明濒死体验的普遍性,因为出生是所有人共有的体验。它也显然能解释经过隧道(进入黑暗)和看到亮光的体验,因为那就是许多人所想象的出生体验。这个假说值得仔细审视。 假说2:濒死体验是对出生体验的生动回忆。这个假说假定,我们能记住我们的出生,我们所记住的就是沿着一条长长的隧道穿行。然而,婴儿认知研究表明,他们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好,还记不住出生时的具体细节。59即使能,他们能记住沿着隧道穿行的经历也很值得怀疑,因为出生时他们的脸紧贴产道壁。在胎儿从子宫里出来之前,他们看不到任何东西。 此外,如果濒死体验建立在出生记忆的基础之上,那么,那些经剖腹产出生的人应该没有隧道体验。苏珊·布莱克默给254人发放问卷来检验这个预见,254人中有36人是剖腹产。她发现,剖腹产的人经历隧道体验的可能性与那些不是剖腹产生的人一样大。因此,我们迄今为止得到的对出生记忆假说的最好检验产生了否定的结果。60 为了充分解释濒死体验,出生记忆假说必须告诉我们为什么偏偏是出生体验而不是其他体验被复活了。一个解释是,因为我们死亡时的生理条件与出生时的相似,这触发了对它的记忆,就像气味触发与它相关的记忆一样。但是,出生时的生理条件与死亡时真的那样相似吗?这些条件能在其他环境下产生吗?如果能,为什么那些情景没有被唤起?不回答这些问题,出生记忆的解释就不能被认为是令人满意的。 假说3:濒死体验是大脑里的化学反应导致的幻觉。由于各种药物可以引发与濒死幸存者所报告的完全一样的体验,一些调查者断言,濒死体验完全是以化学方式诱发的幻觉。例如,心理学家罗纳德·西格尔(Ronald Siegel)发现,濒死体验的所有核心要素都能用药物引起。61因而,他做出这样的假说:濒临死亡的压力导致大脑制造产生濒死体验的化学物质。 穆迪反对这一解释,理由是,即使大脑没有出现可察觉的活动,人们仍能经历濒死体验。62例如,斯库恩马克(Schoonmaker)博士报告,55例被试的脑电图平稳,但他们却有濒死体验。然而,穆迪的反对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脑电图测量的只是大脑最外层的部分活动。正如穆迪自己承认的,“大脑活动可以发生在大脑深层位,表层电极检测不到”。64因此,脑电图平稳的人有濒死体验的事实并不排除幻觉假说。 此外, 即使脑电图平稳的人完全没有大脑活动,但有平稳脑电图的人报告有濒死体验这一事实,不能证明那些濒死体验不可能源于大脑活动。 濒死体验能够在平稳脑电图之前或之后发生。既然我们不能确定濒死体验的确切时间,我们也不能确定它发生在脑电图平稳的时候。 幻觉假说最大的问题是,它没有解释为什么临死时的幻觉是如此相似。药物能够产生各种幻觉,它们产生的幻觉往往依赖于背景(期望和环境)。因而,为什么背景如此不同的人却有如此相似的经历?正如苏珊·布莱克默所问的:“为什么是一个隧道,而不是一扇门,一个门口,甚至不是伟大的冥河?为什么在隧道的尽头是亮光?为什么光总是在身体之上而不是之下?”65除非我们知道有什么化学物质参与其中,为什么它们产生了这样的效果,否则幻觉假说没有告诉我们太多的信息。 一些人曾经提出,大脑中的化学变化是濒死体验的原因,这些变化是脑缺氧或大脑氧损失的结果。66当一个病人被诊断为临床死亡的时候,他的心肺停止运作,结果是大脑再也得不到氧气。做出这种论证的研究者指出,在缺氧的早期阶段,一个人通常体验到一种幸福感和力量。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他或者她常常会受到蒙骗,可能会体验到幻觉。但是,和缺氧相联系的幻觉与和濒死体验相联系的那些幻觉并不总是一样的。而且,那些从大脑缺氧中恢复过来的人通常认为他们的幻觉就是幻觉,而那些经历濒死体验的人总是坚持他们的体验是真实的,甚至比清醒的生活更真实。67最后,应该注意的是,斯库恩马克博士经常有机会在心脏骤停时测量血液中的含氧量。他报告有几个被试在经历濒死体验时,血液中含有足够维持正常脑功能的氧。68大脑缺氧假说不能充分解释与濒死体验相关的一些因素。 假说4:濒死体验是在正常输入来源被中断后,大脑试图构建一个稳定的实在模型的结果。苏珊·布莱克默主张,为了理解濒死体验,我们必须理解我们的大脑是怎样区分幻想与现实的。她说,我们的大脑是一个信息加工器,试图通过构建实在的模型使所接收到的信息有意义。我们在任何时间都把最稳定、最适合可利用信息的模型当做真实的模型。正如她所说的: 我们的大脑区分“现实”和“想象”毫不费力。但这种区分不是被给予的。它是大脑不得不自行决定的,即通过决定它自己的模型里哪个表征外部世界来形成的。我是说,它是通过比较它随时拥有的所有模型,选择最稳定的一个作为“实在”来做到这一点的。69 当我们正常的信息源被中断的时候,就像我们处在极度压力之下或濒临死亡的时候,我们的实在模型就会变得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大脑通过使用对记忆仅有的可用信息来尝试构建一个稳定的模型。然而,记得的事件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它们几乎总是被鸟瞰。例如,试着回忆上次你走在沙滩上或穿过树林。如果你像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一样,那么,你会从上面看到你自己。她断言,我们记忆的这个特点有助于解释“灵魂出窍”的体验。这些体验完全是一个实在的记忆模型取代一个感觉模型的结果。70 布莱克默假说的一个优势是,它能够解释出体经验感知到的实在。既然实在是我们最稳定的模型所认为的样子,那么,如果记忆模型成了最稳定的模型,它将被当成是真实的。 奇异事件对我们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如果它们被当成真实的。这些发生在濒死体验中的事情至少是超常的,并且因为它们是当时濒死体验者最稳定的实在模型的一部分,因而它们似乎是真实的。难怪人们经历了濒死体验后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改变。 布莱克默认为,其他濒死体验的特点能用大脑生理学解释。例如,我们知道大脑会产生鸦片一样的物质内啡肽来对某些类型的压力做出反应。经常与濒死体验联系的安宁感和幸福感可以解释为大脑产生了这些天然止痛药的结果。 我们也知道,大脑活动被某些神经细胞的抑制性活动所限制。如果这种活动减弱了(就像濒死体验时它能减弱一样),那么大脑活动就增强。如果它在视觉皮质处增强,隧道体验就会产生,因为我们的视野被映射到视觉皮质上。71因此,在隧道中穿行的体验能被解释为是视觉皮质增加噪音的结果。而且,这些化学反应实际上以基本的人的生物化学为基础,解释了濒死体验的意象和知觉的普遍性。 在给一个患有癫痫症的妇女做手术时,瑞士神经外科医疗小组发现,出体经验能通过刺激大脑的一个区域即角回(angular gyrus)而产生。为了确定癫痫症的病源,他们给她的大脑植入了100个电极。当他们在右角回部位激活电极时,病人报告了这样的感觉:她飘浮在自己身体的上边并看着她自己。角回是大脑的一部分,它负责身体意象和空间意识。这个区域的神经细胞由于大脑缺氧或者其他脑损伤会失灵,继而能产生与濒死体验相关的出体经验。72 因此,布莱克默的假说对濒死体验主要特征的解释令人钦佩。它是最佳假说吗?让我们来评论以上提出的竞争假说。 假说1(灵魂说)没有产生任何认识论成果,因为它没有预见任何迄今为止未知的现象,它也不具可检验性。与其他任何假说相比,它不如别的假说简单和保守,因为它假定了更多的实体,并且这些被假定的实体没有得到我们当下最佳理论的认可。这个理论的范围是成问题的,因为如同我们在神创论例子里看到的,你不能诉求不可理解的事物来解释未知现象。 假说2(出生记忆说)与我们所知的出生体验的本质相冲突,而且没有实现它的预见。假说3(幻觉说)在解释幻觉的相似性、出体经验感知到的实在和濒死体验的改变效应方面都有问题。另一方面,假说4(布莱克默的记忆理论)能解释濒死体验的所有这些方面以及许多其他方面。因此,其范围比其他任何理论都大。 它的另一个优点是可检验性。它预见那些更擅长用鸟瞰的方式想象事物的人比没有这个特质的人会有更多的出体经验。这个预见已经被心理学家哈维·欧文(Harvey Irwin)和布莱克默自己的研究证实。73所以,她的理论也具有丰富性。 比起灵魂假说,假说4也更加简单和保守,因为它的假定与已经证明的结果不冲突。总的来说,布莱克默的理论对濒死体验提供了最佳解释。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怪诞现象学(插图第6版)》其他试读目录

• 1.1 “为什么”的重要性
• 1.2 从怪异堕入荒诞
• 1.3 怪异现象集锦
• 2.1 范式与超自然现象
• 2.2 逻辑可能性与物理不可能性
• 2.3 超感官知觉的可能性
• 2.4 理论与实际
• 小结
• 4.1 巴比伦人获取知识的技艺
• 4.2 命题知识
• 4.3 理由与证据
• 4.4 专家意见
• 4.5 一致性与证明
• 7.1 SEARCH公式
• 7.2 顺势疗法
• 7.3 代祷
• 7.4 UFO劫持
• 7.5 与死者交流
• 7.6 濒死体验 [当前]
• 7.7 鬼
• 7.8 阴谋论
•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