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路序_茶之路序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文化 > 茶之路 >

茶之路——序

茶的起源在中国,数千年来,无论时代如何更迭、社会怎样变迁,它始终伴随并滋养着人们。茶是至清至洁之物,不论你认识程度如何,欣赏能力为何,它都如实地呈现出它的内容物质和内涵元素。它雅俗共赏,可饮可食、可浓可淡,它可入药却更是绝佳的保健饮料。正因为没有分别心,所以它雅俗共赏;更因为没有强制性,所以它信手拈来,可宾可主、可有可无,成就一个绝佳的文化载体。它保有自我,却给予使用者极大的空间,相同的茶因产地、季节、气候、采摘部位、制茶师父等因素,而显现出风格迥异、表情不一的样貌。即便制作完成,也会因泡茶人的不同,泡法上的不同,每道茶汤的不同,和一块喝茶人的不同,产生丰富多彩的变化。而这饱含生命张力的“变”,因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的结合或熏染,呈现极佳状态,这时就因妙趣横生而达到妙不可言的境界。 习茶逾三十载,我尝试从茶的身、心(性)、灵这样的角度,来总结茶的本质,得到如下的结果: 茶身清——显天地山川之气 茶性俭——宜精行俭德之人 茶灵虚——竟诸般艺事之功 许多朋友问我,为什么旧中国的文人雅士,对酒的题咏歌颂,远多过茶? 我说传统中国都属封建社会,社会地位和资源集中于君王权贵,文人雅士的丰富情感,在封闭的环境和阶级的压抑下,只好借由酒来抒发。 许多朋友问我,当今科技如此发达,茶这般传统老调的元素,还能提供什么价值?具有什么存在意义? 我说传统封建社会,文人雅士借酒抒怀;现今却是天涯若比邻,信息爆炸的网络世代,我们需要通过茶的真实感知,澄清自己,内敛自己,过滤并有效地运用信息,充实我们对应这个瞬息万变世代的能量。 许多朋友问我,现在的年轻人多不喝茶,会不会形成文化断层? 我说年轻人不喝茶,是因为我们没有提供合宜的识茶管道、喝茶方法和用茶的帮助等整体氛围。让他们不知其好,或是知其好也不得其门而入。就中国的历史来看,茶是老祖宗留下的琼浆玉液,永无灭绝的一天。年轻人终究会靠他们的因缘际会或待年龄稍长,接续这条绵长的生活文化之路。 许多朋友问我,如今好茶和好的茶具越来越昂贵,对于一般收入的人,要喝上一口好茶,是否已然遥不可及? 我说先要重新思考和定义什么是“好”!名茶、名器固然是好,但更不可忽略的,茶首重安全自然,就我实际走访国内茶区的经验,一些属于地方性、知名度与经济效益不高的茶,价格相对便宜许多,虽然因不够精制而有损于形色香味,然而你可以感受到土壤、阳光和水所赋予它的自然风味。而器物的生命是由使用者造就的,为自己选择一件合适好用的茶器,经常和正确地使用它,假以时日,自然产生让你无法替代的风采。所以完全不用担心价格的问题,在茶的领域里,我们在意的是价值,而价格只是市场上因交易目的所产生的数字。 许多朋友问我,当下有些茶的活动,过于形式化、仪式化,可能导致茶逐渐背离生活吗? 我说茶因包容性而呈现多样化,形式和仪式原本就是茶诸多面相之一二,只要合适,自然有它存在的意义,无所谓对错。好比现今有些人谈“茶禅一味”,它绝不是穿着袈裟泡茶,念一句经喝一口茶。唯有进入生活,它的影响才会深刻和普及。 许多朋友问我,中国过去有茶道吗?中国的茶道是什么?中国的茶道要如何形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向来讲究文以载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而茶极大比例在生活中滋养人们,早已形成一种生活之道。如今社会多元,天涯比邻,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对于国际影响愈趋重要。中国人站起来了,申办奥运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中国人向世界证明他们站起来了,因为他们靠的不是外汇存底,更不是船坚炮利。一百余年前西方给中国带来了鸦片,也带来了百年浩劫,今日,中国却回敬西方乃至于分享全世界以茶,通过传统中国文化的思想养分,提供一个不仅适用于当代,乃至于未来,可以深刻思考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维持和谐友善关系的有效途径。进而达到养身、养心、养天地的茶道境界。 一口茶,喝的可是一方水土一方人 从前述我们知道了茶的本质,和它带给人的美好。但茶的所有优点,都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才能一一实现。换言之,一个不安全的茶,将使茶的所有美好荡然无存。所谓安全的茶,我们可以分别从生产者和使用者两个角度来谈。在为本书写序之际,我与美即企业的爱茶朋友们,正在进行“茶之路”中潮州凤凰单枞的寻访活动。四月十二日我们一行人在乌岽山区,造访那棵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老宋茶,主人告知下午就要采摘,这是多么神奇的巧遇啊!却不知怎么,敬茶爱茶如我,竟激不起一丝恭逢其盛的兴奋之情和参与意愿。因为映入眼帘的是它那单薄瘦弱的树形,以其风烛残年之躯,兀自勉力地提供予人它的剩余价值……我不忍卒睹!我不忍看到的,是整个山区被过度开发,盖新楼的、辟茶园的,让整个山区绿色植被遭受严重的破坏。这不禁让我想起台湾阿里山高山乌龙茶区,它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种茶,由于日照短、日夜温差大等有利于茶叶香甘物质的自然条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渐渐地,整个茶区在没有妥善规划下,因过度开发而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虽然我曾多次向农政单位反映,但总得到他们只有辅导权而没有管理权的回复。直接跟当地茶农道德劝说,他们也是淡淡地响应:“没事的,大家不都是这么做的!”终于不幸地在2009年的8月,大自然开始反扑了,“莫拉克”台风不但造成当地严重的经济损失,更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至此年轻辈的茶农,开始重新思考他们与自然生态和土地的关系,要如何友善而有效地运用老天赋予人类的资源,通过他们的栽种、制作,提供使用者一道安全无害,足堪品味的茶。并且为自己的生命财产受到保障,且能够永续经营。以现今的市场状态和消费品位来说, 把茶卖好是容易的,但要好得长久,其根本之道就在于整体生态的维护,产出优质的茶叶原料,通过按部就班、正确到位的制茶工序,提供使用者无忧无惧且足堪品味的茶品,期能成就养身、养心、养天地的至高理想。 与《生活》杂志结缘 在台湾一般市面上,是买不着现代传播集团出版的《生活月刊》的。第一次看到它,还是四年多前在上海经商的台湾广告界大佬郑松茂带来冶堂的,他觉得这本杂志很好,特别拿来和我们分享。初见它即惊为天人,从大开本、封面到售价,一连让我们哇了三声,这也做得太高端了。及至翻开了内页,举凡图片、文字、内容、编排印刷乃至于广告呈现,却反倒让我们噤声了。因为它实在做得太有质感、一丁点也不输给国际顶尖杂志。佩服之余,也不得不为两岸交流,台湾一直引以为傲的软实力捏一把冷汗了。2012年初春,《生活》的两位灵魂人物,创意总监令狐磊和摄影总监马岭联袂造访冶堂,得见本尊就不觉得意外,为什么会有如此好的作品出现。令狐磊沉稳内敛、思绪清明,是最佳运筹帷幄掌舵者。马岭热情洋溢、关怀人文,提供给阅览者有生命、会说话的图像。除此,再加上坚实的编辑团队,和倾全力支持的集团总裁邵忠,他们是在努力树立一种属于中国当代的典范啊!当时,令狐磊就跟我提及,《生活》要好好地做一个茶的专题,他必须构思清楚,才会着手进行。数月后,我们看到“茶之路”以专辑别册的形态,一共出了四辑,内容涵盖了中国大多重要的茶产区和茶品。就我对茶的了解,这个团队可说是用尽了心思、费尽了力。他们以茶为核心,带出了与其相关的人、事、地、物,竭其所能地照顾到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着手于人文的关怀,而又着眼于土地的关照,为读者们在基础认识上提供了一套既有美学价值,又有档案价值,且便于阅读的好茶书。欣闻广西师大出版社欲将其集结成册出版,不知又可造福多少爱茶朋友。让我们共同携手,走向这条属于全中国人,乃至于全人类的现代“茶之路”吧!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茶之路》其他试读目录

• 序 [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