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部分章节着眼电影制片的制片厂时代。到1930年,美国的电影业由五 个公司主宰——全都是纵向一体化的——以“大公司”(Majors)或“五大公司” (Big Five)著称:华纳兄弟(Warner Bros)、洛氏—米高梅(Loew's MGM)、福克斯(Fox)、派拉蒙(Paramount)和雷电华(Radio-Keith-Orpheum,RKO)。三家较小的公司“,三小”(Little Three),也是寡头垄断的一部分:哥伦比亚(Columbia)、环球(Universal,这两家都有制片和发行能力)和联艺(United Artists,一家为独立制片人服务的发行公司)。 2.3.1 制片厂时代寡头卖主垄断的起源 纵向一体化使电影业的权力经纪人(power broker)的存在有了意义:拥有财政资源的公司,通过它们无所不在的影响力和将竞争拒之门外的能力,联合起来保持自身在市场上的主宰地位。 不顾1915年电影专利公司反托拉斯案敲响的警钟,各电影公司继续寻求通 过兼并和购置等合法手段组建纵向一体化公司。1916年12月出现的一次行业合并成为后来好莱坞制片厂时代的奠基石。这次合并牵扯到的是名艺公司(Famous Players,又译为“名演员电影公司”)、杰西·L·拉斯基(JesseL.Lasky)制片公司和派拉蒙,一家发行公司。到了1920年,名艺—拉斯基(Famous Player-Lasky,新公司的名字)通过购买全美国和加拿大的连锁影剧院确立了在美国电影业的领先地位(戈梅里[Gomery],1986:26—28)。 名艺—拉斯基的创新做法很快就在行业内被复制了。1922年,集发行—放映于一身的巨头第一国家电影公司(First National),在加利福尼亚的伯班克 (Burbank)建设了大型的制片设施(贝利奥,1976:114)。②1924年,经营放映业务的大公司洛氏(旧译:劳乌。——译者注)有限公司(Loew'sIncorpration),收购了梅特洛(Metro,旧译:米屈罗。——译者注)影片公司(制片—发行)和戈尔德温(Goldwyn,旧译:高德温。——译者注)影片公司(制片—放映)。自此,洛氏的制片子公司便以梅特洛—戈尔德温—迈耶(即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MGM])知名(戈梅里,1986:54—55)。 2.3.2 制片厂时代的放映 在整个制片厂时代,放映仍然是美国电影业最有威力和影响的分支。这其中 的原因很简单:这一块最赚钱。有鉴于此,大公司纷纷将大笔资金投入到放映上, 1930年至1949年,放映资产占到了资产总值的90%(同上书:14)。尽管大公司实际上只拥有全美影院的15%,但在整个制片厂时代,它们却 把放映收入的差不多75%收入囊中(同上书:12,18)。这可能是因为这个时期的五大影片公司拥有全美70%首轮放映影院的缘故。它们的数量相对较少,但首轮放映影院能占据绝大部分放映收入,因为它们的坐席容量非常大(平均算下来是1200席),还因为地点优越(在城区的重要位置)和入场费较高。大公司为巩固它们对放映的掌控还进一步采取措施,“鼓励”那些独立的首轮影院(30%),在未看到样片的情况下,预订它们的影片,以排除潜在的竞争者(见下文)。作为屈就这些大公司意愿的回报,这些独立影剧院得到确定的承诺,一定会拿到大公司流行的影片。总之,在纵向一体化确保其利益的年头里,控制院线的是那些大公司。 成功的影剧院连锁 到20世纪20年代末,全国趸售(wholesaling)和连锁零售(chain-store retailing)的美国式创新已被吸收到电影放映方式中来。科学管理方法和规模经济的引入使连锁影剧院逐步建立起来,使单位成本更低、运营效率更高更快。 制片厂时代前期的放映公司,在创新和经济效益上最成功的要算是巴拉班 (Balaban)和卡茨(Katz)两家了,它们的经营总部都设在芝加哥(直到1925年被派拉蒙接管)。这成功地影响了整个放映行业,尤其反映在市场的高端。巴拉班和卡茨的主要创新是在远离商业中心、居住中心和市中心的地方为电影院选址,建造巨大的、装饰华丽的、有空调设施的电影宫(movie palaces)(影迷们往那里走一趟就是一场“活动”),附设的银幕上放映高质量的歌舞杂耍表演(戈梅里,1992:40—56)。 20世纪30、40年代,由类似巴拉班和卡茨这样的创新者发起的,贯彻科学管理理念的实践活动依然可见。制片厂时代放映行业做出的一些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1929年证券市场崩盘之后的大萧条带来的观众锐减的直接结果。除了最大的电影院,歌舞杂耍的短节目全部被取消,代之以有声短片,已没有什么人再考虑新建电影院,一场双片(double bills)的放映方式被引进,空调装置被更广泛地采用,食物和饮料开始出现——以爆米花(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开始)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形式——售货柜台被安放在门厅或休息厅。从那时开始并且得以保留至今,这些租借场地经营权的特许发放成为放映商们大赚其钱的由头。 战争岁月(1941—1945)和战争刚刚结束的一段时期标志着美国制片厂时代放映的全盛期,在1946年,给五大公司带来了最丰厚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