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业自有美国电影开始就已经存在了。这一节就大致了解一下这个行业如何在 20 世纪的初年建构自己的三大主要部类的,这三大部类至今仍然存 在——放映、发行和制作。 2.2.1 1907 年之前的放映 到了1894年,纽约城因引进了箱状的电影视镜(box-like kinetoscope)而有 了相对固定的活动照片的放映,能让单个的消费者通过机器上方的一个狭缝观看50英尺(约15米)的胶片连环画。1895年,还是在纽约城,一种被称作潘托普蒂康(Pantopticon)的放映装置被公开展示出来,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一人以上的观众可以同时看到同一活动影像。 一旦有放映机投入使用,作为新鲜玩意的单本(single-reel)影片开始在杂耍剧场里放映了。放映场所开始增加,20世纪最初几年,商业街的小商店和餐馆被改造成为小规模的电影院或镍币剧场(nickelodeon)。正如这个名称中的镍币二字所提示的,这类影剧院的入场费只是5美分——是进镍币电影院的(绝大多数)工人阶级观众负担得起的数目。到1905年底,全美这样的影剧院增加到了1000家,而到了1908年,已是6000家。 2.2.2 1907年之前的发行 随着电影行业的兴旺,放映商们有了日益增长的商业需求,那就是,要有连续不断的影片供放映。为满足这种需求,1902年,头一家影片交易所开始运作,扮演起制片商和放映商中间人的角色(贝利奥[Balio],1976:14)。交易所从制片商那里购买(后改为租赁)影片,通过向放映商出借搞起了发行。到1907年的时候,全美国的电影交易所已有125至150家之多。 2.2.3 1907年之前的制作 到1900年的时候,电影的平均片长都在50英尺胶片左右。三家大公司主宰了美国的制片:爱迪生(Edison)、比沃格拉夫(Biograph)和维塔格拉夫(Vitagraph)。 虽说到这个阶段,在场景地拍摄电影已很常见,但早在1893 年,世界第一家“电影视镜剧场”(kinetographic theater)或电影摄影棚已开始运作。建立它的是爱迪 生公司,该摄影棚被称作“黑色玛丽亚”(Black Maria)。 1900年之后,电影的片长开始增加,到了1903年,300英尺至600英尺(约91米至183米)胶片的电影已相当普遍。爱迪生公司的《火车大劫案》(TheGreat Train Robbery,1903)超过了1000英尺(约305米)长(同上引:7—9),就当时来说, 可算是早期电影利用更长的放映时间和原始的连贯性剪辑来讲述相当有野心的故 事的典范了。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美国又涌现出几家大的电影制作商,(除前文提 到过的几家外)计有塞利格(Selig)、卡莱姆(Kalem)、埃萨乃(Essanay)和卢宾(Lubin)。这些公司依靠在摄影和放映技术设备方面掌握的专利权,巩固了它们在 业内的主导地位。 直到1907年以前,电影制作的行业组织一直被称作制片的“摄影师”体制(“ cameraman”system,波德维尔与他人合著,1985:116—117)。正像这个名称所 提示的那样,电影基本上属于单个人的创作,摄影师对策划、编剧、拍摄和剪 辑负全责。供职于爱迪生公司的埃德温·波特(Edwin Porter)就是这类手艺人中很有代表性的典型。 于是,到1907年时,美国的电影业已形成了三大部类:放映、发行和制作。 这些独立出来的商业部门向一个非常年轻的行业证明,它们是卓有成效的,在商业运作上也是流畅的,而设立它们的初衷就是使一个正处在扩张中的市场赢利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