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牡羊的金刚经笔记黑户佛教徒_一只牡羊的金刚经笔记黑户佛教徒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宗教 > 一只牡羊的金刚经笔记 > 黑户佛教徒

一只牡羊的金刚经笔记——黑户佛教徒

人可以分四种。 第一种,是"无神论"。相信脚下踩的就是土地,头顶有的就是天空,别无其他。死后也就尘归尘,土归土,别无去处。 第二种,是"有神论"。相信天地之外,另有其他存在。有天堂,有地狱,有无上的主宰。因而会选择一种宗教信仰。 第三种,"非无神论"。没有宗教信仰,但相信冥冥中有一种力量,"抬头三尺有神明"。 第四种,"非有神论"。以上皆非,也以上皆是。最大的特征就是有庙就求,有神就拜。 三十三岁之前,我是个"非无神论"者。不进教堂,不进寺庙。但是我相信有个"上天"。只要我正正当当地做人,会得到适当的回报。 一九八九年夏天,我受着多重折磨。 工作为接手不久的时报出版公司的整顿而手忙脚乱。家庭为自己的疏于照料而另有苦恼。 此外,身体的腋下和大腿根部有湿疹,久医不愈。天热流汗,就要在痒痛交加中抓得皮破血流,于是恶性循环。那年夏天,为隐疾所苦,经常有生不如死之感。 有天一大早进办公室,却因为打开抽屉,看到一位作者慧心斋主送给我,随手扔在里面的小册子,人生从此改变了。 抽屉里躺着的那本薄薄的小册子,封面是黄色的,上面印着一位手持净瓶的观世音菩萨,旁边写着"大悲咒"。我信手拿了起来,在安静无人的办公室里慢慢地读了一遍。 读完之后,脑子昏沉沉的。接着虽然上班了,但是想再读一遍《大悲咒》的念头越来越强。下午四点刚过不久,我就溜班回家,一个人关在卧房里读了起来。 一遍两遍之后,我发现自己读的速度不由自主地越来越快,快到无法控制自己舌头的地步。然后,我涕泗横流地大哭一场,听到孩子放学回家的声音,才好不容易停了下来。 最奇妙的事情发生在第二天早上。我起床梳洗,发现一件极其意外,无法理解的事。湿疹黏液与破皮血水已经形成溃烂的腋下与大腿根部,竟然成为干燥一片的皮肤。好比说,前一天还是洪水泛滥的状态,第二天早上却成了退潮之后的一片干地。唯一可以证明这些部位确实有过问题的证据,是皮肤的颜色。原先溃烂部位现在是一片暗紫色,与周近皮肤形成强烈对比。 纠缠我经年的一个痛苦不堪的隐疾,就这样干干净净地,在隔夜之间消失了。 从没见过收音机的人,一下子看到收音机可以调整频道,听到一些新奇的声音,是会很惊喜的。 从没接触过宗教,一下子体会到宗教信仰带来一些神秘经历的人,也是如此。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太好奇了。 慧心斋主比我早些时候接触佛教。接下来一段时间我所接触的各种佛教相关的人、事、地、物,几乎都是她帮我介绍的。 我忙碌地寻觅。更想体会一些神秘的经验。 牡羊座都是好奇的。不是吗? 我又有过几次印象很深刻的神秘经验。 除了《大悲咒》之外,我读的第二部佛经是《地藏菩萨本愿经》(简称《地藏经》)。 头一次读的那天,是农历七月。伴着无间地狱的种种场面,我读到地藏菩萨"将承佛威神力故,遍百千万亿世界,分是身形,救拔一切业报众生"的表白,并向世尊做出承诺,"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如是三白佛言: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 夜半寂然的灯下,我悄声一句句读着:"如是三白佛言: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 直可以感受到只有我一个人的屋子里,身旁却另有静静聆听的存在。 宇宙,森然。 读《地藏经》,又让我和逝去的父母有一次接触的机会。 有一天,一位有"神通"的人士跟我说,我应该读《地藏经》回向给我逝去的母亲。说她一直放心不下我,跟随我多年,应该到让她离开的时候了。 我母亲是在我上初一的时候去世的。初一的年纪已经不小,可我对她去世的回忆却一直很不清楚,很不真实。 我对她思念,要再过六年才觉醒过来。一九八九年的当时,还早。 不过,毕竟有一点是我记得的。一位去参加我母亲葬礼回来的叔叔,红着眼告诉我:我母亲的棺木要钉的时候,一直钉不进去。直到爸爸跟她保证一定会好好照顾我 ,要她放心,钉子才钉了下去。 听了这位人士建议我读《地藏经》,我半信半疑地先是回了一句:那也很好啊,我也正好可以和我母亲多相处。 她说,阴阳相隔,终是两受干扰。接着她说了她看到的我母亲的衣着和鞋子的特征,不由得我不信。 我照她说的,回家去读了七遍《地藏经》回向给我当时去世二十年的母亲。 回向之后,感觉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像是在一个晴朗的清明节的早上,去扫墓的路上被一阵轻轻的风吹过的心情。 第二天我主动想到,那也该读《地藏经》回向给我父亲。 我父亲是才一年多之前过世的,不用别人指点,我都知道他和我在一起。 我去韩国奔丧,整理了一些父亲的衣物带回台湾之后,一天独自在家里午休。半睡半醒之间,蒙眬中觉得有个人影飞快地掠进房间,才在床边一坐,已经没入我身。大约是一小团棉花的重量进入身体的感觉。这一下子吓得我跳了起来,立刻夺门而出。 但是在大门刚关上的剎那,我却直觉到那团棉花的重量,应该和我父亲有关。我父亲是不会害我的。所以我安慰着自己又开门进了家里。 有一部电影叫《灵魂的重量》(21 Grams)。我没量过一小团棉花是否二十一公克。但那就是我感受到的灵魂的重量。 因为成长的过程里,和我父亲的心结多,又得以在他晚年重新亲近,所以当时即使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没有任何神秘经验的我,也直觉到那是父子之间的一种牵挂。这时,想到也读《地藏经》给他。 读完回向之后,比前晚的感受清晰多了。我可以清楚地觉察到有一个无形的、类似影子的东西,慢慢地,一寸寸地,从我身体里横向移动出去。 我像是在和什么离别,又像是在掏空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由自己地放声痛哭。哭到声嘶力竭,突然不知由来地反手一掌拍在自己额头,才停止。 因为有许多神秘的经验,使我在刚开始接触佛教的时候,花了大量精神去探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以及,我如何才能具备更大的能力来探索这些神秘现象。 幸好这时我认识了洪启嵩。有一次我把自己的神秘经历说给他听,他提醒我,一个修行人不应该执着于神通之事。 他的话,一下子把我敲醒。 大约同时,我读一部佛经,看到了一段。 佛陀的弟子之中,目犍连是神通第一。目犍连神通之大,看到一只鸽子,就可以知道这只鸽子过去一千世的由来,也可以知道这只鸽子未来一千世的演化。 大家说目犍连的神通这么厉害,不知和佛陀的智慧如何相比。 佛陀回答说:把那只鸽子身上的一支羽毛切成一千段。以千分之一支羽毛去沾沾海水,沾到多少就是目犍连的神通所及。而佛陀的智慧,则是那整个大海。 这个故事让我彻底清醒过来。 学佛学佛,可不是去学那千分之一的羽毛。 很多人经常把科学没法解释的事情,都称之为"迷信"。但是长久以来,我也看到许多人越是不接受宇宙里存在一些目前还无从探测的能量,越会因为有人稍微展露一手和那些能量沟通的能力,就五体投地。像一个从来不相信收音机会接收无线电波的人,一旦给他听到收音机里当真可以传来一点声音,就把那个不过是转动了一下收音机调频钮的人,当成宇宙的创造者来膜拜了。 我很庆幸自己很早就有些对神秘经验的体会。那段经历,对我最大的好处,是从此对"神通"、"神秘经历"等免疫。此后,不论什么样的大师、高手,表演多么神奇的身手,我都不会为之所动。 每当看到人听到、看到什么大师指点了"前世"因果就敬若神明,我都会想到目犍连的故事。前后看得出总共两千世因果变化的目犍连,才相当于那千分之一的羽毛,摇头晃脑或故作神秘地谈一次"前世"的人,那是两百万分之一的羽毛所能沾到的海水吧。 我决定好好地从佛经中去认识佛法。 读了《地藏经》、《圆觉经》、《楞严经》、《法华经》、《大智度论》、《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小品般若波罗蜜经》等。 买了放在家里书架上的,还有许多其他的经。 东读西读之后,固然有些收获,但是更多的时候,感到自己像是进了玉米园里的那只熊。东折西折,也不知手上到底拿到了什么。 《金刚经》读过几遍,虽然觉得很好,但主要是感受到文字之美。对于经义的体会,实在谈不上。更多的是疑惑。譬如:怎么可能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珍宝布施,还比不上持诵这本经的四句偈? 这时我在禅宗皈依了惟觉老和尚。决定去万里的灵泉寺打个禅七。 禅七的意思,是要在七天的时间里克期取证,有些突破性的领悟。我在心中给自己头上绑了一条"必胜"的带子,上了山。 上山之前,从我读的佛经和一些理解中,已经体会到佛法会教我们打破一些执着,打破一些因为执着而起的分别心。 我掂量一下自己,觉得对金钱是最看得开的,所以打破对"贫富"的执着分别心,最不成问题。"贵贱"、"美丑"等等,也都还好。唯独"善恶",我觉得打不破。 人之为人,异于禽兽,不就是因为我们有羞耻心,有一些价值观的坚持?那为什么要打破"善恶"? "不思恶"倒也罢了,为什么也要"不思善"? 我本来挺为自己"嫉恶如仇"的个性为傲。如果没有了我对"善"的判断与坚持,那这又算什么个性? 《心经》里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记得当时虽然没法体会"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怎么回事,但起码可以接受有这种可能。但是对于"不垢不净",我就没法理解。"不垢不净",对我来说,类似"不善不恶"。我可以接受"不恶",但接受不了"不善",我也可以接受"不垢",但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会"不净"。 《金刚经》里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连"善"也不能住?依善而生心,不是很好的一件事吗? 我就带着这些疑问上了山。 打过禅七的人都知道,那七天有个过程。 前三天,通常都是找各种理由告诉自己,枯坐在这个禅堂里多么没有意义,不如赶快下山,把这时间用来做些更有价值的事情。所以,都在和要不要逃离,用什么借口逃离之类的念头挣扎。 熬到第四天还没放弃,多少总会认命,开始比较"务实"地静坐。 第五天,比较用得上工夫。 最后两天,有些心得,巩固或放大。 我也是这么个路程。 而我第一次禅七的心得之一,是终于知道为什么要打破"善恶"的分别心,为什么连"善"也不要执着了。 那是在第四天。我刚刚用一万个理由劝说自己不要浪费生命,赶快下山,又好不容易抵抗过这些诱惑之后,有一炷香坐得比较好。 我安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自己的念头此起彼落,相衍相生。 这么说吧。第一个念头是禅堂。由禅堂而想到食堂。食堂想到筷子。由筷子而竹子。由竹子而丛林。由丛林而原始人。由原始人而取火。由火而灯。由灯而电。由电而爱迪生。 但就在我自以为很清楚地掌握自己念头一路流转到这里的时候,天外飞来一个画面,一群赤条条的男女跳出来,在荒淫作戏。那是多年前看过一本小说里的场景。 我蓦然吓出一身冷汗。 如果我的念头是从香车而想到美人,想到美人的时候跳出这些性爱场面,倒罢了。起码你有一个线索,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联想到这里。但是,为什么我在由"电"而想到"爱迪生"的那个环节上,莫名其妙地跳出一个毫无来由、无所根据的男女性爱嬉戏的场面?这根本就是八竿子打不到一起啊! 我头一次那么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念头其实是不受自己控制的。或者说,自己是不受自己控制的。 这种毫无来由、无所根据的念头,会不会有一就有二,不断地发生在日常生活之中? 会不会,我平日自以为是的,许多以为是"善"的坚持,也只是类似那些男女性爱嬉戏的场面,其实是不受自己控制,莫名其妙蹦出来的一些念头呢? 也在那一会儿,我想到多年前看过一部电影《自由之路》(YOL)所留下的感触。 《自由之路》是一个土耳其异议分子导演,在监狱里画好分镜剧本,偷运出来交助手帮他拍摄的电影,后来他逃狱出来亲自剪辑完成。 电影讲几个出狱的人的故事。其中一人因为在被捕过程中涉及其妻舅之死,得不到妻子的娘家所谅解。出狱后,他去探访投靠娘家的妻子,遭到仇视,不准他带家人离开。但妻子违背娘家的禁令,还是带着子女和他逃离。 这对久违的夫妻在逃亡的火车上,禁不住重逢的激动,挤到厕所里亲热,差点被围在厕所外面的人打死。好不容易警察把他们救了出来,训斥他们不知羞耻,不知给孩子们做个好榜样。接着,趁警察离开的一个空档,娘家的人赶至,开枪杀了这对夫妻,然后把孩子带了回去。 这部电影是一九八二年坎城影展金棕榈奖得主。我在后来的金马奖外片观摩展上看的。头一次看土耳其电影,散场后我被两个问题堵得心口闷闷的:人家夫妻在火车厕所里亲热,干那些乘客什么事,恼怒成那个样子?人家夫妻要另过日子,娘家人干嘛非得一路追杀,宁可带回去两个没了爹妈的孩子自己扶养? 这两个闷了许久的问题,却在那天的禅堂里突然回到我的心头,帮我找到了为什么对"善"也不能执着的答案。 乘客和娘家的人,都是自认为在"替天行道",自认为是"正义"的化身。那是土耳其的风俗民情。然而换一个地方,换一个人来看,那些"正义"却可能只是"粗暴"。所谓"善恶",所谓"是非",不过是价值观的投射。而价值观,是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正如我看土耳其人对"善"、"正义"的执着不以为然,其他地方的人看我对"善"、"正义"的执着也可能不以为然。 所谓"正义、正义,多少邪恶假汝之名而行之",正是一心执着于"善"的人所可能造成的结果。 佛法里的"不思善,不思恶",不是要人没有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而是要我们认清"善"、"恶"都是一些价值观。价值观都是一些念头。而我们对自己的念头所能把握的其实并不多,并不大。 所以,不要执着于一些事实上我们连自己都把握不大的念头。 禅七,正是透过一个封闭的空间,一段密集的七天时间,来让人和自己的念头对话,认识念头,进而练习控制念头,让自己当念头的主人,而不是当念头的奴隶。 有了这个体悟之后,在那次禅七剩下的两天时间里,我就比较有了用功的方向。 到第七天,终于体会到《心经》里面为什么会有"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段文字。 下山后,我觉得人生大不相同。对佛法的体会也大不相同。再读《金刚经》,觉得可以上手了,最少从道理上也明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怎么回事了。 那个当儿,我正好拿到一本精装的《金刚经》及其相关经文的合订本。合订本里有《金刚经》,有《六祖坛经》,还有六祖的《金刚经口诀》等。 这本书有点像是一本《金刚经》的小百科,从此跟我一路到现在。 这么多年,虽然我从不回答如果要我去荒岛带唯一的一本书,会选哪一本这种问题,但在我心底,答案早已经有了。事实上,后来我把自己曾经读过的其他佛经,都陆续打包送人或捐赠给图书馆了。 只有《金刚经》的合订本,始终伴着我。 打完第一次禅七之后,因为自己已经受用很大,我想不要占据别人亲近师父的机会,所以就有意地比较少上山去。十个月后,觉得需要再充一下电,去打了第二次禅七。再一年两个月后,打了第三次禅七。到第三次禅七打完之后,我就决心尽量少去打扰师父。 我不是出家人,也不是研究佛学的人。我是一个在社会中工作的人,有自己人生目标要探寻的人。我需要的是可以帮我在红尘之中踽踽独行,在探寻中不致迷失方向的指引。 我既然知道了认识自己念头的重要性,学了看管念头的基本方法,又在这段时间越来越领会到《金刚经》在这件事情上的根本意义,就觉得自己像是有了一枚指南针。未来发展如何不知,但是《金刚经》起码永远在指引一个方向:不要被自己的念头所惑,不要被自己的念头所制。 我爱读武侠小说。大有学成下山,从此要自行闯荡江湖的味道。想想"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那句话,再翻翻《六祖坛经》,里面写着"迷时师渡,悟了自渡",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为了坚持"自渡",我刻意拉长自己去见师父的时间间隔,结果从一九九三年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回去见他了。 之前我也皈依了密宗的智敏、慧华师父。我从这两位师父处也受到很大的启发与指点。 但是从我开始要对治自己的"念头"之后,就逐渐不去参加法会了。我知道两位密宗师父的正见与传授法要之可贵,但密宗弟子毕竟要自己用功,勤于修法。而我这个懒惰的弟子,只想在红尘中以工作为道场,和自己的念头周旋,挪不出特定的时间修法,也就不想只是参加法会,妄图灌顶加持,事实上只是浪费师父的时间。 我既然相信佛法是一条"自修自证"的路,连自己皈依的禅、密两宗的师父都不见了,当然更不会去其他的寺院参加法会等等。不去任何寺院走动,自己当然就不会以佛教徒的身分曝光,也不会与其他众多的佛教徒交流。 我不轻易和别人谈我的信仰。更绝不在衣饰、外观上留下任何和佛教徒产生联想的痕迹。 我成了一个黑户佛教徒。 ""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一只牡羊的金刚经笔记》其他试读目录

• 迟来的牡羊
• 黑户佛教徒 [当前]
• 四条绳索
• "十加二"年的挣扎
• 寻找屠龙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