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之道精神之道_寂静之道精神之道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宗教 > 寂静之道 > 精神之道

寂静之道——精神之道

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物质丰富多样,但这个时代的人看上去却并不安乐。生活富足却不快乐,不是幸福的生活。 在我的家乡德格,至今还保持着藏民族传统的生活状态,而且人们非常虔诚地信仰佛教,修持佛法是生活的主要内容。在那里,物质条件与大都市相去甚远,但人们的内心很安乐,常常能看到有人边干活边跳舞。走在夏季的草原上,更是随处可以看见人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而站在拥挤的城市街头,我很少看到人们发自内心地欢笑,只有一个个匆忙的身影。 科技和物质只能满足一些感官需求,无法满足精神需求,解决精神层面的烦恼。人对物质很容易厌倦,没得到时不甘心,千方百计去争取,一旦满足却又立即生厌。一个人如果没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生活很容易就陷入这种不甘和厌倦的循环,导致内心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空虚。真正的信仰能帮助排遣负面情绪,保持生活的平衡喜乐。 也有人把烦恼增多、内心空虚归咎于物质繁荣,其实不尽然。物质会对人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关键是人心在作怪。烦恼多,是因为物质条件改善后内心执着的东西更多了。内心空虚也是因为物质丰富后有更多逃避痛苦的选择,人们可以更频繁地变换安慰的方式,结果便更频繁地感受到不满足和挫败。 有的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为了追求富足而苦恼或者整日忙碌得忘记去生活的,大有人在。辛苦操劳一辈子,到头来还是不快乐,而一生却已经过去了。 高楼大厦、飞机、网络,这些先进的技术只是为人类的活动提供了便利,对学佛人来说,并不意味着发达。在我们看来,社会没有犯罪、众生平等、人们安居乐业,没有烦恼才是发达。 在这个幻化游舞的世界当中,金钱和地位没有什么实质的利益,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们的烦恼与痛苦。真正能对治这些烦恼与痛苦的只有佛法。 许多人没有足够的勇气承认自己需要帮助,或者不能谦逊地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每个人的世界观应由自己建立,盲目或被迫接受他人的观点都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但是封闭内心、固守成见同样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牧民家庭,虽然在我幼年的时候,藏地的寺庙基本都被毁坏了,但我在十一岁那年听说了札熙寺的哥宁活佛,就很想去拜见。阿妈一直没答应,因为路远,我年纪又太小。过了一两年,经不住我反复乞求,阿妈借了一匹马,拜托一位正好顺路的老喇嘛带我去札熙寺。那个时候,我就坚信自己这一生所能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跟随上师学习佛法,寻求终极的快乐和解脱。 我并不排斥其他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也很愿意增加对它们的了解,但我四十几年的人生经历和见闻让我确信:寻遍整个世界,唯有释迦牟尼佛宣讲的妙法能帮助人们实现永久的安乐。 幸福源自内心的安宁。许多人到了老年才真正开始关注心灵和生命的价值,更多的人,哪怕死亡迫在眉睫,也不去思考自己的一生何去何从。然而,无常的脚步从来不会为谁而停止,生命中的痛苦也不会因为谁忽略和回避它而减少一些。 希望过安定富足的生活,这一点藏族人与其他的民族并没有区别。然而,佛陀关于无常和因果的开示给了我们无限的勇气和希望,哪怕目不识丁的藏民也深信因果并无惧地接受无常,有着世俗教育难以造就的见地和胸襟。 真正的佛教绝对不是迷信, 它一定能真真切切地给众生带来利益。释迦牟尼佛也不鼓励盲目相信, 他说:“就像金子被加热、切割和打磨一样,你们要好好检视我说过的话,不要只是出于对我的敬畏而接受。” 很多不信佛的人,究其原因,不是因为他们不认同佛陀的教法,而是他们没有机会了解佛法,所以尽管对痛苦、无常有认识体会,却也无可奈何,不知道人竟然还有可能从痛苦中完全解脱。 为了让自己的心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安乐,无论是否接受佛教作为自己的信仰,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佛教。人生中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烦恼,产生的原因,止息的方法,佛法里都有清晰的解释。 日常生活里让人不如意、不开心、痛苦、烦恼的因缘那样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非在愁中即在病中。但是,人们总是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认为谈论苦是悲观消极或不吉祥的。痛苦是轮回生命的常态, 如果对痛苦没有正确、深入的认识,就不会有动力寻求解脱。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宣讲了苦、集、灭、道四谛, 首先宣说的就是苦谛。苦,生命的一切经历都不离痛苦的本质;集,痛苦的成因;灭,痛苦是可以止息的;道,止息痛苦的方法。四圣谛解释了什么是轮回、轮回的产生、是否能够结束轮回(即解脱),以及如何解脱。 为什么大多数所谓学佛者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想解脱?因为大家在心底不认为轮回真的那么苦。解脱之道始于对苦的正确认识,不从正确认识痛苦着手,脱离轮回几乎不可能。 六道轮回中所有生命的生存状态都具有苦的特质,这个“苦”不仅包括粗大剧烈的痛苦、伤害,也包括细微的不适、不如意等等。当你对苦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正确认识,远离痛苦就成为一股强烈的意愿,你迫切地想知道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生命中无所不在的缺憾——苦。而只有在你真正明白苦的成因后,才会知道苦是有可能终结的。于是,你通过各种途径远离痛苦、趣向安乐。 在四谛中,集是因,苦是果;道是因,灭是果,但佛陀在宣讲这两对因果时,先讲果再讲因。因为在实际修行中,是按苦、集、灭、道的顺序,而不是按因果的顺序来修的。 身处痛苦中,应该了知自己在痛苦中;痛苦就是痛苦,不要把它误解成别的。 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大类:苦苦、变苦和行苦。苦苦,是显而易见、不折不扣的痛苦,比如身体和精神的创伤、病痛、恐惧、生离死别。对苦苦,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谁也不会认为它们是别的东西而想去追求、亲近。 通常被我们理解为快乐的种种体验和现象是变苦,因其本质为苦,终将由快乐变成痛苦。相聚是快乐的,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相聚的快乐里隐含着分离的痛苦;恋爱是快乐的,而相爱容易相处难,恋爱的快乐里隐含着争吵、猜忌、怨恨的痛苦;年轻貌美是快乐的,只是岁月无情催人老,年轻的快乐里隐含着衰老的痛苦;为人父母是快乐的,可把娇小脆弱的生命抚养成人,要付出多少精力,提心吊胆、不寝不食,这其中又有多少辛苦;升职加薪是快乐的,不过压力和焦虑也随之升级。仔细思量,生活里每一项快乐都含带着日后的痛苦。 行苦是一种更深刻也更细微的痛苦,它指的是陷于轮回的众生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和不圆满,身心受到业力牵制,被种种烦恼束缚。普通人的生命皆是由烦恼中来,到烦恼中去,全然不得自主地流转、流转。如果不是亲身遭遇变故、痛苦,一般人很难体会“诸受是苦”的深义。对痛苦的了解越深入、越全面,我们就越被激励着去实践离苦得乐的方法。在疾病以及其他的痛苦面前,我们完全有可能保持尊严和从容。 现代人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假设,假如投资股票挣了钱, 假如退休了就去周游世界……我有时觉得奇怪,为什么人们不假设有来世, 这并不比假设有明天或有明年更荒谬。 常常听到质疑,说“如果有前世,为什么我不记得了”。记忆里没印象的不一定就没发生过,因为不记得就否认其存在,这没有道理。看不到前世后世并不能证明轮回不存在。如果经过观察和思考,没有谁能真正否定佛教关于轮回、转世的观点。 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位圣贤否认过轮回的存在,你也没有必要急于下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当你说“不相信轮回”时,你的意思其实是“不想相信有轮回”,因为轮回、转世这些概念听起来太陌生,让你感到束手无策,你甚至连试图了解它的兴趣和勇气都没有。 每次听说有人自杀时我心里都难过极了。死亡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巨大的未知,而未知多大恐惧就有多大! 死亡的过程是极其剧烈的变化,活着的人根本无法想象四大分离的那种痛苦。这个世界上没有真不怕死的人,以自杀的方式摆脱现世的痛苦,可以推知他们内心承受着多大的痛苦。第一次听说抑郁症时,汉族弟子们给我解释了很长时间我才明白。在藏地,我从来没听说过谁有抑郁症,也没听说过自杀。 也有很多人没来由地相信轮回是件浪漫的事,想当然以为自己来生肯定还是重回人间,甚至能回到今生今世的种种因缘中,继续一段段爱恨情仇, 这种想法实在是一厢情愿。 地狱的寒热、饿鬼的饥渴、旁生的愚痴、非天的争斗、天人的堕落以及人道的生老病死,六道中的痛苦无量无边,没有任何地方能让我们真正获得安乐,轮回的本质就是痛苦。 有人口气大,说不怕下地狱,这是他忘了地狱的痛苦。人道世界最大的痛苦与地狱里最小的痛苦都无法相提并论,谁也受不了地狱的痛苦,到时候再怎么后悔也来不及。 说不怕地狱的人不信佛,也不信因果。觉得自己很勇敢很坚强的人,在火旁边多烤一会儿都受不了,还怎么受得了地狱的痛苦? 不用说十八层地狱,最近的地狱与人间的痛苦都根本不一样,比如无数次地被切开、再长好、再被切开。 也许你觉得活命已经够忙的了,哪里还顾得上考虑死后的事。如果你因为忙于活而顾不上死,那么可以等到活腻味了再思考轮回、生死。不过,看看周围,多少人都是满怀着对生活的热情筹划,突然间离开这个世界的,你没有理由相信自己会更幸运。 常有人向我诉说事业不顺、婚姻不幸、失眠厌食,希望我给个方法解决这些麻烦,像看医生那样,得到一系列建议,然后一二三四,按照步骤去做,就可以万事如意。我大概常常让他们失望,因为我总说:“对生活不要要求太高,好好修行!”我希望他们少受痛苦,但我更希望他们明白:轮回就是这样充满缺憾。烦恼无尽的纠缠,这就是生活。 身在轮回中,却追求圆满,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迷惑。长久以来,我们一直认为人生中烦恼不断,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如果很努力、很用心,事情一定会有一个圆满的结果。可是,不论我们多注重锻炼保养,身体照样会生病、衰老;不论我们多么爱身边的亲人,他们早晚会与我们分离。事业、家庭,这一切,总有不如人意的地方。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无论贫富强弱,所有人都无可避免要经历这八种痛苦。各种各样粗大的、细微的、强烈的、温和的痛苦伴随着我们短暂的一生,你也可以把它们称为压抑、孤独、怨恨、哀愁、恐惧、贫穷……这些东西无论我们现在做得好或不好都会出现在生命中。 佛经中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称为娑婆世界,意思是能忍受缺憾的世界。痴心不改硬要在缺憾的世界里追求完美,会有结果吗? 只要有这个身体在,我们就必定经历生老病死;只要心里还有贪执、嗔恨、困惑、傲慢,我们就必定感受痛苦。 人们对痛苦通常持四种态度:有人希望痛苦尽快结束,以为眼下的痛苦结束了今后就会一直幸福;有人在痛苦的同时不忘享乐,痛苦并快乐着;有人虽然不再惧怕痛苦,但痛苦妨碍了他的修行;有人拥抱痛苦,在痛苦中找到通向自由的路途。 如果能以烦恼为契机去勘悟世间万象的本质,从烦恼入手去实现止息烦恼的最终目的,那么充满烦恼的人生就是我们解脱的最好机缘。 我们自以为经验老到、广闻博学,而绝大多数时候,不过是凭概念和联想在理解世界;我们自以为明察秋毫,事实上往往只看见想看的,听到想听的。佛陀教我们以开放的心去观察和倾听,才能真正看到和听到。可是用清新、开放的眼光认知内在和外部的世界,不仅需要勇气,还很辛苦。 有一些成见和误解比较容易纠正,只需要稍稍改变心的习惯,还有一些错误的假设从久远以来流传至今,已经成为“真理”和“常识”。我们如果想活得更真一点,有时不得不做个没有“常识”的人甚至是叛逆者。 那些舍弃今生的修行人,他们只是拒绝继续生活在谬误里,也不想躲在别人的经验里混日子。他们觉得受够了捉弄,于是坚决远离这些骗人的把戏,开始真心诚意地去认识和感受万事万物。 佛陀说,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人们对自身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误解,执幻为实,没有认识到事物皆依赖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条件刹那生灭,不是固有和恒常不变的,佛教里称之为“无我”和“无常”。 无常并非佛陀的发明,他只是指出了一个总被忽视的真相。佛法不向你承诺安全感或确定性,事实上,它恰恰要打破你对安全的幻想。 无常粉碎了我们对安全感、确定性的幻想,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脚下随时可能踩空时,便本能地想抓住什么,这就是执着的由来。而我们想抓住、想依靠的东西本质上却是抓不住、靠不住的,痛苦便由此而生。 如果你把痛苦纯粹当作一种负面经历,想方设法要避免它;或者认为痛苦意味着失败,要是自己能力足够,一切都摆得平,就不会有痛苦,如果你这样想,毫无疑问,当遇到挫折时,你会分外感到压抑、焦虑和不公平。 “我”是一种错觉, 我们的整个生活却建立在这个错觉的基础上。 一切痛苦都来自于自己的执着,如果有人让我们痛苦,我们首先应该检视的是自己。 无始以来,我们所追求的都是过得更好更快乐,更有安全感,然而,这种追求至今仍没有结果……是时候停下来重新思考了。如果不纠正两个错误,我们很难得到真正持久的安乐,一个是在缺憾中寻求完美,另一个是只想自己快乐。 要真正止息痛苦,只能从破除我执入手。无我是佛教最独特也是最深奥的见解,能听闻到无我法门是值得庆幸的。对真正寻求解脱的人来说,仅在理论上理解无我还不够,要彻底解脱痛苦必须证悟无我。 有些事实显而易见,人们却总也认不清,比如说无常。常听人感叹人生失意,这种挫败感很多时候正是对无常的体验。 看看这世界,人们整天忙忙碌碌,无非为逃避无常;苦恼、挣扎那么多, 也无非源自对无常的恐惧。然而这世上没有一件事物是恒久不变的,所以我们拥有的一切都必然同时给我们带来不安全感。 多数的人往往要到迫不得已的时候,比如遭受突如其来的变故, 才会意识到无常的存在,所以总误以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要知道,造成痛苦感受的不是无常,而是自己对无常的恐惧。克服这种恐惧有两个办法,一是熟悉无常,二是了解恐惧的原因。 无常的意思是变化。除了变化,生活中还有什么呢?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四季更迭,人事代谢,身体、情绪、思想,无一不在变化之中。 无常像一个面貌丑陋、内心温柔的怪人。不熟悉的人,害怕看见他的脸;了解他的人,能与他愉快相处。 无常不好也不坏,开心还是伤心,全看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与无常没有必然关系。佛陀希望我们明了:一切都会耗尽,一切都是无常,毫无例外。即使是佛陀本人也示现了疾病、衰老和圆寂。 如果我们认为某些无常是好的、温和的,可以接受的,某些无常则无法接受,这说明我们并没有真正领会诸行无常的深意。说到底,我们还是不够谦卑,不肯彻底放下心中的傲慢和成见去认识无常。 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变化起伏,有得有失,这是普遍的,也是自然的。假使你坦然接受无常是生命的规律,你会放松下来。 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中,因此不存在注定不变的命运。我们甚至要感谢无常,因为它意味着凡事都有改变的可能。因为无常,我们永远有希望。 倘若没有无常,黑夜永远等不到白天,低落的心情永远盼不到阳光灿烂,得病的身体永远不能恢复健康,离别的人永远不能再相聚,这样的世界想想都很糟糕,不是吗? 人的一生中有顺境也有逆境,然而无论何种际遇,如果能转为道用,透过它认识生命的本质,就都是一生的财富,得失起伏无不是觉悟的契机。 有生就有灭,有聚就有散,这不过是事物的平常状态。坚强或者脆弱,接受或者抗拒,生活都会继续。 我们不喜欢无常,因为它总在试图传达另一个让人深感威胁的信息:万事万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无我”的,没有永恒、固有、实存的性质。 这个世界上最陌生的人就是自己,我们似乎从来没有机会安静下来好好了解自己。每天早晨在镜子里看到的那个人是“我”吗? 人们相信有一个绝对存在的“我”,我的身体、我的想法、我的房子、我的家……这只是由于不了解自己而形成的误解。 再美妙的身体也是由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人的肉眼只能看到皮肤这个表层,皮肤的下面是血和肉,如果没有皮肤,你还会贪恋这样的身体吗? 一个人的身体,作为处于连续不断、无穷无尽的逐渐变化中的聚合体,会存在几年、几十年或者上百年,而思想、情绪、感受等心识却是念念生灭,更不具有常一性。如果身体不是“我”,刹那变化的心就更不可能是我了。 虽然迄今为止的科学发展还没有最终印证佛法中所说的“空性”,但一些研究成果,尤其是量子力学,已具有足够的说服力,使人们相信没有实存、常一的我。原子、电子、质子、中子、微子……将某种物质现象如此分解下去,就算分解到最后不是虚空,而是某种终极微小的单位,这个单位也不可能是“我”。 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自我”的感受执着为真实。对自己太执着的话,没法获得解脱。 具备无我的见地之后,经过反复观修、体认,我执会逐渐弱化。佛教中分析和修行的方法都是用来帮助破除执着。只有当证悟无我时,困扰我们无量劫的痛苦才会当下消失。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寂静之道》其他试读目录

• 精神之道 [当前]
• 快乐
• 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