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莱叶的电影作者,及其传奇(2)_德莱叶的电影作者,及其传奇(2)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电影 > 德莱叶的电影 > 作者,及其传奇(2)

德莱叶的电影——作者,及其传奇(2)

德莱叶的轮廓是清晰的:一个不妥协的人,一个和商业绝缘的人,一个与艺术签了终身卖身契的人。作为导演的他,在完成《圣女贞德受难记》一片后,坚决只拍他想拍的电影,不惜付出多年不得资助无法拍片的代价。拒绝了委曲求全,他的电影尤其后期作品是直抒胸臆的自我表达,完整,纯粹。我无意也不可能撕裂这幅肖像,因为再没有什么所谓的真相可以取代它,我们所要做的,是思考这样一部艺术传记承载的历史与美学的双重意义。 我们需要关注三个问题。其一,作者面对的大环境。正如什克洛夫斯基说,作者的诞生是多方作用力会聚的交点,[1] 我们得面对,德莱叶入行时面对的经济、社会乃至审美环境。其二,作者面对的陈规旧习。在此我们仅关心艺术家对传统的态度,顺从或者叛逆,并不判断孰是孰非。其三,艺术家对传统的抗争,以及他能带来的改变。这改变不是翻天覆地的剧变,更多是一种鲜活的生命力,成为潜移默化的推力。在文学方面,尤瑞·泰涅亚诺夫如是说: 当人们谈到文学传统时,他们设想一条笔直的直线,不断有新生力量加入、延续,就像老树发新枝。然而事情远比那样复杂。传统不是一条不曾中断的直线,相反充满了挣扎,挣扎带来断裂,断点上产生更新,进而延续。每一种传承都发生在挣扎和破坏的底色上,传承的本质是以旧元素创造新秩序。[2] 回溯德莱叶的职业生涯,就是一部对旧典范旧模式大刀阔斧的改造书。 德莱叶最“挑衅”的发难,是关于电影的艺术属性。这个问题在卢米埃尔和梅里尔斯的时代,还不成之为问题。然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投身电影业的男男女女不得不沉思“电影VS艺术”这回事—一种大批量生产、以吸引大量观众为目标、遵从商业法则的媒介,有可能成全个人表达艺术观点吗?情感罐头、大众消遣,怎么能沾到“高端艺术”的边?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德莱叶的电影》其他试读目录

• 德莱叶的挑战(1)
• 德莱叶的挑战(2)
• 德莱叶的挑战(3)
• 德莱叶的挑战(4)
• 德莱叶的挑战(5)
• 几条概念(1)
• 几条概念(2)
• 几条概念(3)
• 几条概念(4)
• 几条概念(5)
• 几条概念(6)
• 作者,及其传奇(1)
• 作者,及其传奇(2) [当前]
• 作者,及其传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