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德黑兰楔子_逃离德黑兰楔子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电影 > 逃离德黑兰 > 楔子

逃离德黑兰——楔子

那一天是1979年的12月19日,周六。傍晚,我正在工作室里绘画。窗外,落日依山而下,余辉映出一道长长的暗色光影,如同帷幕一般盖住了山谷。 本周早些时候,我收到了美国国务院下发的一份备忘录,其中包含一些令人震惊的消息:六名美国外交官逃离了被激进分子占领的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躲进了加拿大驻伊朗大使肯•泰勒(Ken Taylor)及其高级移民官约翰•希尔唐(John Sheardown)的府邸。 一个多月以前的11月4日,一群伊朗激进分子袭击了美国位于德黑兰的大使馆,扣押了66名美国人质,随即在全城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搜捕美国人的行动。他们指控美国人暗中从事“间谍”活动,试图破坏这个国家兴起的伊斯兰革命。 在大使馆被占领时,我已是中情局技术服务办公室(OTS)下属的全球伪装行动部门的负责人。在过去14年的职业生涯中,我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众多秘密行动,为特工和情报官员提供伪装支持,并协助营救“铁幕”背后的叛逃者和避难者。大使馆遭到攻击之后,我和我的团队立即行动起来,为潜入伊朗的先遣队准备各种所需的伪装品、虚假文件以及不同化名的掩护身份。而就在准备期间,我们收到了国务院的备忘录。 对于这六名美国人,国务院似乎采取了一种观望策略。在我看来,这是很有问题的。我最近刚去过一次伊朗,对于那里的危险,我有亲身经历。这个城市到处都是眼线,时时刻刻注视着你,搜寻着你。在任何时候,你都有可能会被发现。 这六个人已经躲藏了近两个月的时间,他们还能够坚持多久?如果这六名美国人必须逃跑,他们会去哪里?在位于德黑兰的美国大使馆外,每天都聚集着数千名群情激愤的伊朗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被抓,那么他们极有可能会被投入监狱甚至被处死。 我一直对我的团队讲,撤离行动有两种:一是遭到恶意追捕,二是未遭恶意追捕。我们不能等到这六名美国人四处逃亡时才去营救他们,因为那时候我们几乎不可能将他们安全救出。 电台正在播放歌曲《风雨无阻》(Come Rain or Come Shine)。在创作时,我经常会收听音乐。对我来说,音乐几乎与光线同等重要。 我的绘画生涯始于孩提时代,在1965年加入中央情报局时,我已经是一名艺术家了。至今,我仍认为我首先是一名画家,其次才是一个间谍。在中情局工作期间,绘画一直都是我纾解个中压力的出口。偶尔,我会对某些官僚的古怪行为感到气愤,甚至到了想掐死他们的地步,但如果让我回到工作室,拿起画笔,那么所有这些敌意都会烟消云散。 1974年外派回国之后,我的妻子凯伦(Karen)和我决定远离诡谲多变的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以便为我们的三个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我们在蓝岭山脉的山麓丘陵地带选定了一块40英亩的土地。在清理了灌木丛之后,我们便开始了主房的建造。连续三个夏天,我们基本上都在建这栋房子,而这期间,我们住在已经建好的小木屋里。这片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安提塔姆国家战场就在附近,时不时地,我们还会在枯树和落叶下发现一些内战遗物,比如说纽扣、子弹和胸甲等等。 我的工作室是与房子一起建造的,位于车库之上,进出要经过一段陡峭的楼梯。工作室三面为窗,空间开阔,铺有斜纹黄松木地板,而地板上则铺着有各式各样的东方地毯。室内摆放着一张巨大的白色沙发,还装饰有一些古董物品——这是凯伦为她的室内设计业务而收集的。这是一个很舒适的地方,而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属于我的独立空间。 那天下午的创作,源于与我工作相关的一个词语:“狼雨”。在一个令人压抑、沮丧、阴暗冬日夜晚,与窗外的茂密丛林对话。它传递的是一种我无法言表的悲伤,但直觉告诉我,我能把它画出来。 如果创作顺利,那么我的大脑就会迅速进入一种“阿尔法”模式:主观的、富于创造性的右脑就会实现突破。爱因斯坦曾对天才下过一个定义;他说,天才并不是你比所有人都聪明,而是你已经做好了获取灵感的准备。对我来说,这就是“阿尔法”的定义。我会通过绘画来纾解工作压力,并通过这种创作来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因为它会让你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已经做好了获取灵感的准备。 在对油画布的底层色着暗釉时,我的思绪迅速发生转变,一个初步的计划开始在脑海中显现出来。我们不仅要为这六名美国人伪造新的身份,提供伪装支持,而且要派人潜入伊朗,与他们取得联系,并对他们的撤退能力进行评估。 我的儿子伊恩(Ian)走进了工作室。他以一种艺术家特有的眼神审视着这幅画作,而当时他只有17岁。“很好,爸爸。”他一边说着一边后退一步,以便找到更好的角度,“但这需要多加一点蓝色。”他指的是狼的眼睛。 “快离开这儿,伊恩。我大概30分钟后去吃饭。告诉你妈妈,好吗?”我说。 电台中传出了埃拉(Ella)的一首歌曲——《只是其中之一》(Just one of those things)。伴随着歌声,我也开始用松节油清洗我的画笔,并给油画盖上防护罩。 无数问题开始涌入我的脑海。我如何说服这六名无辜的、未接受过隐秘行动训练的美国外交官,让他们相信,他们能够成功逃出伊朗?我需要编造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足以让几个“外国人”有理由在这种时候来到伊朗?我虽然组织过数十次的撤离行动,但这一次可以说是我所遇到的最具挑战的任务之一。 我关掉了收音机和电灯,静静地站在黑暗中,窗外一片漆黑,只有暖房里的枝形吊灯散发出朦胧的光。谍报行动是治理国家的一个工具,对于适当的、专业的谍报行动,国际上是有一套交涉规则的。但就目前伊朗的革命政府而言,唯一的规则就是没有任何规则。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逃离德黑兰》其他试读目录

• 楔子 [当前]
• 第一章 革命的伊朗(1)
• 第一章 革命的伊朗(2)
• 第一章 革命的伊朗(3)
• 第一章 革命的伊朗(4)
• 第一章 革命的伊朗(5)
• 第一章 革命的伊朗(6)
• 第二章 中情局(1)
• 第二章 中情局(2)
• 第二章 中情局(3)
• 第二章 中情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