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缸里的惊叹10. 违反直觉的旅客困境_浴缸里的惊叹10. 违反直觉的旅客困境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数学 > 浴缸里的惊叹 > 10. 违反直觉的旅客困境

浴缸里的惊叹——10. 违反直觉的旅客困境

某家航空公司把两个行李箱搞丢了。这两个行李箱里装的东西完全相同,但却属于A、B两名不同的旅客。航空公司派出一名经理,与这两名旅客协商赔偿事宜。经理向这两名旅客解释说,航空公司方面无法为丢失的行李箱估价,因此需要让两名旅客各自独立地写下一个2到100之间的正整数(包括2和100),表示自己对行李箱的估价,单位是元。如果这两名旅客写下的数完全相同,航空公司方面就认为这是行李箱的真实价值,并按照这个数目对两名旅客进行赔付。但是,如果其中一名旅客写下的数比另一名旅客更低,那么航空公司方面将会认为,前者的估价是真实的。航空公司将按照这个估价对两名旅客进行赔付,但报出此价的旅客会多得2元作为奖励,另一名旅客则会少得2元,作为估价过高的惩罚。举个例子:若A、B两人分别估价50元和40元,则A将会获得38元,B将会获得42元。 如果两名旅客都是绝对理性的,并且上述所有条件都已经成为这两名旅客的共识。那么,这两名旅客将会写下怎样的数呢? 如果你是第一次听说这个问题的话,你肯定不会相信这个问题的答案:最终结果是,两个人都只估价2元。为什么呢? 容易想到,对于这两个人来说,最好的结局便是两人都估价100元,这样一来,两个人都会得到100元钱。然而,其中一个人肯定会动一下歪脑筋:“如果对方估价100元,我估价99元,那么航空公司会认为我是诚实的,我就可以得到101元了,而对方只能得到97元。”另一个人其实也想到了这一点,因而两个人会不约而同地写下99元,其结果就是,两个人各得99元。有趣的是,如果两个人都想到了对方也会写下99元,那么每个人都会发现,把自己的估价重新提高到100元是无益的,但是把自己的估价减小到98元,会让自己的收益从99元提高到100元。结果,两个人都会把估价改为98元。总之,两个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不管对方报多少钱,我比对方少报1元总是最佳的选择。于是,这种恶性的心理战将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每个人都推出,自己应该把估价从3元改为2元。到了这一步,两人终于不再有争斗,于是就得到了刚才所说的答案。 这个有趣的问题最早是由印度经济学家Kaushik Basu在1994年的时候提出来的,我们把它叫做“旅客困境”(traveler's dilemma)。旅客困境和本章引言提到的囚徒困境一样,都阐述了这样一个现象:如果决策者都是绝对理性的,最终的结果有可能对大家都不利。事实上,如果把旅客困境稍微修改一下,规定两名旅客只能写下“2元”或者“3元”,那么整个博弈游戏就和囚徒困境完全一样了:都写下“3元”就都得3元,都写下“2元”就都得2元,若是一个写“3元”一个写“2元”的话,则前者只得1元,后者可以得4元;于是,每个人都会发现,不管对方写的是多少,自己把“3元”改成“2元”总会让自己多得1元。结果,两人就不约而同地写下了“2元”。这其实是一个最不好的结局。 类似的博弈现象还有很多。比方说,让10个人玩一个这样的游戏:给每个人都发100元钱,然后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捐出一部分钱;筹到的捐款将会用于投资,最后将会收回双倍的钱,并且均分给所有人(即使大家出的钱不一样多)。最好的结局固然是,每个人都拿出100元,最终每个人都会得到200元。但是,理性的决策者会这么想:“如果我只出99元钱,那么用于投资的基金就只有999元,最后大家将会获得1998元的回报,每个人都会分得199.8元;但是,别忘了我手里还有1元,因此最终加在一块儿,我不就有了200.8元了吗?事实上,如果我干脆一分钱也不出,我就能坐享180元的回报,我手里将会拥有280元!”如果每个人都是绝对理性的,那么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比别人出的少,总能让自己更赚一些。最后的结果竟然是,每个人都不愿意拿出一分钱! 在生活当中,这样的现象也很多,比方说中小学生补课的问题。最好的情况应该是,每个学校都不补课,这既保证了公平性,又减轻了孩子的负担。然而,每个学校都会想,如果别的学校不补课,我们学校哪怕只补一个小时,我们就赚到了。当然,等到所有学校都意识到这一点后,每个学校都会争着再多补一个小时。其结果就是,每个学校都在没完没了地补课,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悲惨现状。 Kaushik Basu提出的“旅客困境”,最大的价值就是把这种“理性的决策导致不可理喻的结果”这种现象放到了最大。在博弈论中,如果玩家们都做好决策并把所做的决策公之于众后,每个玩家都发现,单方面地修改自己的决策不会让自己更赚,我们就把此时众人的决策叫做一个“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这是以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John Nash)的名字命名的,看过电影《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的朋友应该对这个名字非常熟悉。我们往往会假设,如果某个博弈游戏存在唯一的纳什均衡,那么对于一群绝对自私并且绝对理性的玩家来说,这个纳什均衡就是最终的结局。旅客困境问题大胆地对这一观点发起了挑战。在旅客困境游戏中,“每个人都写2元”就是唯一的纳什均衡,按道理来说,这应该纯理性决策的最终结果。但是,这与人们的直觉以及现实的情况都相差太远了。2005年,Tilman Becker、Michael Carter和Jörg Naeve组织博弈论学会的成员玩了一次旅客困境游戏。这本应该是一群非常精于博弈分析的玩家,结果45个人当中只有3个人写下了“2元”。84.4%的人写下了大于等于90的数,其中写下“97元”、“98元”、“99元”、“100元”的分别有6人、9人、3人和10人;并且,所有人提交的结果两两相比之后,写下“97元”的人平均获利最多,大约为85元,写下“2元”的人平均获利则最少,只有3.9元。理论和现实的矛盾如此突出,以至于人们开始思考,纳什均衡真的能代表理性决策的结果吗?更进一步地问,究竟什么叫做“理性的决策”? 也就是说,最终每个人都会写下“2元”,仅仅是在“纳什均衡能代表理性决策的结果”这一假设下得到的。后来,数学家们还为“理性”下了很多不同的定义,得出了很多不同的结果,有一些或许会容易让人接受。例如,2011年,Joseph Halpern和Rafael Pass就提出用“最小遗憾”(regret minimization)来作为理性决策的标准。所谓一个决策的“遗憾度”,就是知道了对方的策略实际上是什么以后,最坏情况下会有多后悔。比方说,如果我写下了“50元”,后来发现对方写的是“40元”,于是我只得到38元。那么我心里会想:“要是刚才我写的是39元就好了,这样我就可以得到41元,能比我现在多得3元。”但是,这还不是最坏的情况。最坏的情况就是,后来发现对方写的竟然是100元,于是我只得到52元。我肯定会后悔死:“要是刚才我写的是99元就好了,这样我就可以得到101元,能比我现在多得49元。”这个“49元”就是我写下“50元”之后的遗憾度。那么,在所有可能的决策中,遗憾度最小的决策是什么呢?遗憾度最小的决策有5个,分别是“96元”、“97元”、“98元”、“99元”和“100元”,可以验证,它们的遗憾度都是3。你会发现,如果把“理性的决策”定义为“使得遗憾度达到最小的决策”,结果会非常符合实际!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浴缸里的惊叹》其他试读目录

• 前 言
• 1. 8个两两接触的四面体
• 2. 哪种颜色的小方块更多
• 3. 在哪里系鞋带更好
• 4. 有歧义的表盘
• 5.有趣的数字序列
• 6. 2554563768
• 7. 谁支付了啤酒钱
• 8. 另类的俄罗斯轮盘赌
• 9. 蓝眼睛岛上的故事
• 10. 违反直觉的旅客困境 [当前]
• 11. 最少需要多少通电话
• 12. 哪句话的结构不一样
• 13. 怎样安全到达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