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人鸿爪吴梅_曲人鸿爪吴梅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回忆录 > 曲人鸿爪 > 吴梅

曲人鸿爪——吴梅

一 吴梅 1937年春,充和二十四岁。有一天她捧着那本全新的《曲人鸿爪》册页,独自前往吴梅先生(1884-1939)在苏州的家。吴梅先生是充和最钦佩的曲人前辈;他不仅能作曲谱曲、唱曲、吹笛,而且还是著作等身的昆曲教育家。充和一向喊吴梅先生为伯伯,因为她父亲张冀牖是吴梅先生多年的好友,两家的子女一直都很熟。尤其是,充和喊吴梅先生的四公子吴南青(1910-1970)为四兄。虽然充和没正式做过吴梅先生的弟子(不像二姐允和曾在上海光华大学选过吴梅先生的昆曲课),但她个人经常向吴梅先生请教,也请他改过词,所以一直尊称他为老师(而且,充和所参加的幔亭曲社最初也是吴梅先生命名的)。总之,充和特别渴望这位"曲学大师"能在她的《曲人鸿爪》首页上题字。 那天,吴梅先生就在充和的书画册上抄录了他的自度曲,《北双调o沉醉东风》: 展生绡,艺林人在。指烟岚,画本天开。重摹梅道人,依旧娄东派。是先生自写胸怀。二老茅亭话劫灰,只满目云山未改。 吴梅先生这支曲子原为题清代画家王蓬心(王宸)的山水小幅而作,旨在捕捉王氏的文人画风格。盖王蓬心在文人画方面的成就甚高,不但是所谓的"四王"之一,也是娄东派的巨擘("依旧娄东派"),所以吴梅先生这首题画曲子主要是对传统文化的表扬,也可以说是和古代文人的一种对话。一般说来,文人画的风格就是不媚俗,不为谋利而作,故吴梅先生曰:"是先生自写胸怀。"由此可以引申到昆曲的基本文化特质:昆曲本来就应当与诗书画的韵致有其共通之处。有趣的是,吴梅先生曲中"画本天开"四字,正好说中了充和的《曲人鸿爪》书画册的用意,令人回味无穷。 然而好景不长,在吴梅先生为充和题字后的几个月里,卢沟桥事变突然爆发,抗日战争接着就开始了。当时许多知识分子都向四川、云南的方向逃亡,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1937年秋,吴梅先生一家人从苏州逃往武汉、桂林等处,再到昆明,后来由于日军轰炸昆明日益猛烈,又在1939年元月逃往云南大姚县的乡下李旗屯(即他的门生李一平的家乡)避难。在这同时,充和已从苏州到了成都,又辗转到了昆明。(当时充和与沈从文、张兆和一家都在昆明;充和的工作是负责编选散曲,沈从文编选小说,朱自清则编选散文。)当初充和刚到昆明的时候(大约1938年间),她曾经去拜访过吴梅先生,向他报告自己父亲的死讯,"吴伯伯"为此十分伤心。不久吴梅先生就从昆明搬去乡下,从此充和就没再见到他了。 然而,充和至今仍忘不了1939年她到昆明查阜西先生家参加的一个曲会。那天,昆明附近的许多曲友照常闻风而来,大家同聚一堂,在查府轮流唱曲,好不愉快。座中正好也有吴梅先生的儿子吴南青,他很会吹笛,经常在充和上台演出时扮演伴奏的角色。那天他也照例为充和吹笛。到了晚间,曲友们正在一起用餐时,吴南青先生突然接到一个电报。只见他看完电报之后,脸色变得沉重,接着立即起身,向大家鞠个躬,说道: "我父亲过去了。" 那个突来的消息令大家感到惊愕、悲戚。没想到年仅五十五岁的曲学大师吴梅突然在乡下病逝!曲友们个个热泪盈眶,不能自已。据说大师辞世前还在不断写诗、作曲、校对稿件,最后却因喉病复发去世,令人感到非常意外。 冥冥中吴梅先生的早逝似乎在提醒大家:尤其在战乱时期,昆曲的传承更加显得重要。原来,早在民国初年,昆曲已到了濒临失传的边缘,后来幸而在吴梅先生等人的努力之下,才使穆藕初、张锺来(张紫东)等先生创办了昆曲传习所,而直接促成了苏州昆曲的复兴。然而,在他年轻时,吴梅先生曾一度因找不到昆曲老师而感到烦恼。所以在《顾曲麈谈》中,他曾说道:"余十八九岁时,始喜读曲,苦无良师以为教导,心辄怏怏。"一直到后来,吴梅先生才终于有机会师从清唱大家俞粟庐(俞振飞之父)--当然,在那以前,他早已学诗于散原老人(陈寅恪之父),学词于朱祖谋。但自从学习昆曲艺术之后,吴梅先生则开始专心推动昆曲,不遗余力。他曾在苏州创建振声社,在南京办紫霞曲社,并参加其他各地的曲社活动,经常与王季烈、溥侗、俞振飞、夏焕新、项馨吾、张锺来等曲友相聚。在一些曲会彩串中,吴梅先生甚至还亲自登台客串。而且,无论在课堂或课外,他都不忘培养优秀的曲人后辈。在曲学方面,他的桃李满天下,是有目共睹的。吴梅先生的高足包括卢前(卢冀野)、任二北(任中敏)、汪经昌(汪薇史)、俞平伯等--他甚至曾经指导职业演员顾传玠、朱传茗等人排演他自制的《湘真词》曲谱,还收北昆演员韩世昌为学生。可以说,吴梅先生一生最重师生的薪火传承,据说一直到逝世的前夕,他还在努力校对他的得意门生卢前所作的《楚风烈》传奇,并为之题撰《羽调四季花》一曲。 不用说,吴梅先生的曲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但充和最佩服吴梅先生的,也就是他这种不断提携昆曲后辈的精神。值得玩味的是,吴梅先生的几个主要门徒(例如卢前、汪经昌等)也都在充和的《曲人鸿爪》里各自留下了他们的书画。无形间,充和的《曲人鸿爪》也就成了这种曲学薪传的最佳记录了。 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在昆明主办曲会的那位查阜西先生,后来成为充和的多年好友。查阜西先生是一位难得的业余曲家,不但唱曲,也弹古琴(抗战期间,他在昆明一家飞机公司里做事)。多年之后,有一回查阜西到美国表演古琴,演奏完毕之后就把他的那把贵重的明代古琴(名为寒泉)留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指定要补送给充和,算是赠给她的结婚礼物。至今充和仍屡次回忆,说当年她与汉思结婚,所收到的最佳三件礼物乃是:查阜西先生赠她的这把古琴;杨振声先生所赠的一块彩色墨(康熙年间所制);梅贻琦先生送她的明朝大碗(景泰年间所制)。充和一直感到很庆幸,他们1949年从中国到美国来时,把那宝贵的墨和碗都带出来了。 至于吴梅先生的儿子吴南青先生,自从1939年那次查阜西先生家中举行的曲会之后,一直继续与充和保持联络。后来,充和转到了重庆,在教育部工作,也就把吴南青先生介绍到教育部的礼乐馆里工作。但抗战结束后,大家终于又失散了。1949年后,吴南青先生继承父业,并曾担任昆曲科教师和编剧者,1957年加入北方昆曲社。据说他在"文革"期间(1970年9月)惨遭迫害而死。后来充和在美国听说吴南青先生惨死的消息,自然十分悲痛。(附注:当时许多有关大陆曲人的信息,都是张允和女士--即充和二姐--写信告诉充和的) 必须提到的是,1976年冬季,充和特别给她的昆曲得意门生宣立敦写书法,并表达对吴梅和吴南青两位的怀念。充和所抄录的就是《桃花扇o寄扇》中的《新水令》小曲(正巧宣立敦也是研究《桃花扇》的一位著名美国学者)。在那长长的一卷墨迹末尾,充和明明写道:"右《桃花扇o寄扇》中一曲,为霜厓(指吴梅先生)所拍,其嗣南青曾屡为迪曲,今无人唱矣。"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曲人鸿爪》其他试读目录

• 目录
• 前言:张充和的《曲人鸿爪》
• 代序:我和张充和的曲缘
• 吴梅 [当前]
• 杜岑
• 周仲眉夫妇:周仲眉、陈戊双
• 吴荫南
• 王季烈
• 吴逸群
• 韦均一
• 胡适
• 项馨吾
• 蒋复璁
• 郑骞
• 毓子山
• 吴子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