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说唐贤相满朝_蒙曼说唐贤相满朝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中国历史 > 蒙曼说唐 > 贤相满朝

蒙曼说唐——贤相满朝

开元盛世之所以能迅速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宰相干得好,另一方面就得说是选相 选的好了。正是因为玄宗慧眼独具、知人善任、善于搭配,才会形成贤相满朝、 天下大治的喜人政治局面。那么,玄宗在拜相方略上到底有哪些特色?他本人是 否已经垂拱而治了呢? 第十四章 贤相满朝 上一章讲到,开元四年(716)年底,宋璟接姚崇的班当上了宰相。他一方面改变 姚崇过于灵活、过于权变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又继承了姚崇的基本路线。看起 来,似乎是个相当完美的宰相了。可是,让人意料不到的是,一场寓教于乐、针 砭时弊的“小品”表演,竟然导致宋璟被免职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宋璟罢相 因为宋璟办错了两件事。哪两件事呢?第一件叫做恶钱事件,第二件叫做旱魃事 件。 先看恶钱事件。所谓恶钱,不是我们今天说的假币,而是指私人铸造的铜钱。它 是真的,只是分量不够,成色也不好。唐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基本还是自然经济 占主体地位。老百姓一般都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实在有什么生产不了的东西 ,一般也是用物物交换的方式解决。比如我用两匹布换你的一坛子酒,基本上用 不着花钱。所以,国家铸很少的铜钱就能满足需求。可是到玄宗开元年间,随着 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逐步繁荣起来了,人们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政府铸的铜 钱不够用了。怎么办呢?那就自己造吧。搞点铜,照着开元通宝的样子仿造。可 是,私人仿造哪有政府造的钱精致呢?再说了,商人唯利是图,如果都照政府的 标准造钱,也就没什么赚头了。所以,造出的钱都是又小又薄,两个私钱还抵不 上一个官钱的分量。这就是所谓的恶钱。恶钱进入市场,当然会引起物价飞涨等 问题,事关国计民生,这让宋璟很头疼。怎么办呢?宋璟就下令严禁恶钱。不仅 禁止使用,而且谁手里要是有恶钱,还得限期收缴。按说这两个措施也都是对的 ,但是,你要是这么做,就必须考虑两个前提。第一,政府能够有足够的好钱来 占领市场;第二,对现有的恶钱持有者,必须要给足够的补偿,还要给足够的兑 换时间。可是,宋璟嫉恶如仇,脾气又急,这两个条件都没考虑清楚,就开始严 禁了。结果糟了,恶钱不让使用,马上市场上就因为没钱流通,一下子萧条了不 少;另外,到处收缴恶钱,也不给宽限,也不提补偿,人家那些恶钱的持有人也 不满意啊。人家手里的又不是假钱,只是分量和成色差些,你要收缴,不是跟抢 钱一样吗?搞得民怨沸腾。 正在这时候,又出了所谓旱魃事件。怎么回事呢?宋璟不是嫉恶如仇吗?他自己 道德高尚,就特别看不惯那些道德不够高尚的人。罪犯自然道德都不够高尚,所 以,宋璟很讨厌罪犯。在所有的罪犯之中,他特别讨厌那些已经判了刑,但是还 不服气,坚持上诉的人。这个道理很简单。宋璟觉得你已经犯罪了,就应该老老 实实地反省过错,接受惩罚,接受改造。如果你在这种情况下居然还分斤掰两, 给自己辩护,妄图减轻惩罚,那就是错上加错,就是刁民。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 ,他居然给御史台颁布了一道命令,说:罪犯只要认罪态度好,不上诉,就从轻 处罚,放了他都可以;如果坚持上诉,就给我关起来,关死为止!这不是意气用 事吗?完全不符合司法精神。好多人明明是受了冤枉,不得不提起申诉,这一下 可好,冤没申成,反倒要把牢底坐穿了。一时间舆论沸沸扬扬。 正好当时天旱,古代人科学水平低,以为天旱就是旱魃作怪。所谓旱魃就是一种 能导致干旱的怪物,一般是冤死鬼变的。怎么对付旱魃呢?按照风俗,就要举行 一个烧旱魃的仪式。两个演员,一个扮成旱魃的样子,另一个就审问他,审问完 了教训他一顿,再把他烧死。据说只要旱魃烧死了,老天就能下雨。 我们现在觉得这种仪式纯属迷信,但是古代人不一样。下不下雨关系国计民生, 所以,不仅老百姓热衷于烧旱魃,就连皇帝也要参加这种仪式。开元八年(720) ,关中平原遭遇旱灾,宫里就开始烧旱魃了。这一天,两个演员来到玄宗面前, 其中一个演员先扮成旱魃出来,另一个演员就问他:你为什么出来呀?这个演员 说:我是奉宰相的命令出来的呀!前头那个演员勃然大怒,喝斥道:大胆,你怎 敢说自己是奉宰相的命令出来的!扮成旱魃的演员回答说:宋相公不让人申冤, 关在监狱里那些受了冤枉的人可就惨啦?他们的怨气直达上天,我这个冤死鬼不 得不出来呀!这不是当着皇帝的面演讽刺小品嘛!而且讽刺的就是当朝宰相,这 两个演员的胆子也够大的。可是,要不怎么说玄宗是明君呢?他并没有怪这两个 演员。但是,对宋璟可就有意见了,你看,身为宰相,你不说平审冤案,反倒制 造冤案,你干的事儿都让演员当成讽刺小品的材料了,朝廷的脸往哪儿搁呀! 就这样,因为经济工作和司法工作的失误,开元八年初,宋璟也被免职了。此时 ,距离他拜相刚刚过了三年零半个月。可能有人又要给宋璟鸣不平了,宋璟人多 好啊!人谁无过,错了还可以改嘛,怎么就这么不给人机会呢?其实,唐玄宗绝 不是不给人机会的皇帝。事实上,宋璟被罢免,除了具体工作失误之外,还有一 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也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了。 怎么叫跟不上时代需要呢?如果说姚崇跟不上需要是因为太灵活的话,宋璟跟不 上需要就是因为太不灵活了。举个例子。开元五年(717),因为关中大旱,粮食 供应不上,所以唐玄宗决定和整个政府班子一起到洛阳去,减轻长安的经济负担 。这也是唐王朝的一贯做法,当时叫做“就食”,就是追着粮食走的意思。各项 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就要开拔之前,突然出了一件事,太庙的柱子坏了,整个房 子塌了。这太庙可是李唐皇室放祖宗灵位的地方啊,一下子垮塌下来,挺影响心 情的。唐玄宗就想听听宰相的意见。问宋璟是怎么回事。宋璟怎么回答呢?他言 之凿凿地说:这是天谴啊!您的父亲睿宗皇帝刚刚去世才半年,您本来应该老老 实实在宫里守丧才是。可是,您非要去洛阳。本来这个事情我就不同意,您不听 我的,现在怎么样,遭天谴了吧!我劝您赶快打消去洛阳的念头,好好反省一下 自己。一听宋璟这么解释,玄宗很郁闷。心想,我到洛阳又不是去旅游,不是因 为粮食不够吃才去的吗?现在你让我别去,那粮食问题怎么解决呀!到底去还是 不去呢?玄宗自己决定不下来。 左右为难之际,他忽然想起一个人来。谁呢?姚崇啊!姚崇虽然已经不当宰相了 ,但是,唐玄宗对他的判断力相当欣赏,何不再问问姚崇呢?那姚崇怎么说呢? 姚崇跟宋璟可不一样,他说:太庙坏了是吧?它早该坏呀!太庙的柱子还是前秦 皇帝苻坚留下来的呢,到今天好几百年了,坏了是正常,不坏倒是反常了呀!换 句话说,这柱子坏,正好赶上您要出门,不是因为您出门才坏的呀!您大老远往 洛阳跑,还不是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怎么会遭天谴呢!所以我劝您该走就走 ,否则粮食问题怎么解决呢?再说了,您已经宣布要走了,长安这边也作好了准 备,洛阳那边也作好了准备,如果又不去,不是白费事吗?那得造成多大的浪费 呀!至于太庙嘛,派人修修不就可以了吗?玄宗一听有道理,比宋璟那种不切实 际的建议高明多了,这才下定决心,到东都洛阳去。 太庙 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按周制,位于宫门前左(东)侧。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 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帝后、皇亲和功臣的神位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的配享殿。基本上历朝历代都有太庙。 这件事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宋璟太道德至上,不考虑实际情况,太不灵活了。 这样的事发生一次两次还行,老这样皇帝可就受不了了。开元八年,唐朝社会已 经出现了很大变化,新问题层出不穷,没有一点灵活性怎么行呢?所以,宋璟的 历史使命也完成了,该下台了。这样看来,宋璟下台和姚崇下台一样,都是唐玄 宗主动选择,并且一手操纵的结果。 宋璟的不灵活和道德至上最终给他带来了免职的命运,随着他的离去,开元初期 这个君明臣贤、锐意进取的历史阶段也结束了。那么,作为幕后推手的唐玄宗, 他在拜相方略上到底有哪些特色呢? 二、玄宗用人 姚崇和宋璟虽然不再当宰相了,但是,他们的功业可是留下来了。什么功业呢? 按照《开天传信记》的说法,就是“不六七年,天下大治”。这所谓的六七年是 个约数,其实就是指姚崇和宋璟当宰相这段时间。经过他们的一番努力,开元盛 世的规模初步奠定了。如果我们把开元盛世划分为三个时期的话,姚崇和宋璟的 时代应该叫做开元初期。两位贤相成就了这个时代,这个时代也成就了两位贤相 的美名。这两个宰相无论是上台还是下台,都是唐玄宗深度思考的结果,如果说 他们是千里马,玄宗就是伯乐。那么,这个时期,唐玄宗在拜相方略上,到底有 哪些特色呢?我觉得,唐玄宗有三个方略值得我们重视。 第一个方略就是宰相专任而不久任的原则。唐玄宗以前,无论是唐太宗也好,还 是武则天乃至唐中宗、睿宗也好,同一时间任用的宰相都非常多。多到什么程度 呢?中宗一朝号称三无坐处(宰相、御史、员外郎)。宰相多到连坐的地方都没 有。这么多宰相在一起各抒己见,谁也管不了谁,那到底谁作决定呢?当然是皇 帝。这样做的好处是皇帝可以驾驭宰相,可是,也有坏处,就是对皇帝的要求非 常高。皇帝既要当国家元首,还得当政府首脑,事必躬亲。这就需要皇帝精力过 人才行。唐前期谁能做到这一点呢?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唐太宗,一个是武则天 。只有这两个政治强人才能一边当皇帝,一边再兼着宰相。可是到了武则天以后 ,无论是中宗还是睿宗,就都不行了。唐玄宗看到这个问题了,他要改。怎么改 呢?就是放弃多相制,采用专任制。同一个时期,只有两个宰相,一个是中书令 ,一个是门下侍中。而且就在这两个宰相之中,又只有一个起主导作用。这样就 使得宰相的权力集中了。相权集中了,就可以委任责成,皇帝也就不必事事亲力 亲为。这是专任的好处。中国古代不是一直讲究皇帝要垂拱而治吗?垂拱而治, 唐太宗、武则天都做不到,但是唐玄宗就能做到。我们不是讲过唐玄宗业余爱好 广泛吗?他一个皇帝,哪来那么多时间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改变了行政 风格,不再事必躬亲了。所以,击鼓打毬那份潇洒,唐太宗没有,武则天也不多 ,但是,唐玄宗就能游刃有余。但是,宰相专任的必要补充是不久任。如果专任 并且久任,宰相权力就可能过大,就会威胁到皇权。所以,无论姚崇还是宋璟, 任期都在三年多一点。这样既有助于随时调整工作重点,也避免了宰相长期揽权 ,架空皇帝。宰相又能管事,又不会威胁皇帝,这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就 食 即到有粮食吃的地方去。唐代长安地区人口激增,粮食供应紧张。一遇粮荒,皇帝和大臣就前往东都洛阳就食。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京城从咸阳、长安、洛阳到开封的转移,就有『就食』的因素。 第二个方略就是红花绿叶相互搭配的原则。既然玄宗实行宰相专任制,同一时期 只有两个宰相,其中还有主有从。那就需要主从之间相互配合,一个当红花,另 一个就得甘当绿叶,绝不能互相争权打架。这样一来,搭配宰相要考虑两个人的 性格、能力乃至私人关系,这是相当不容易把握的事情。可是,唐玄宗把握得非 常好。他给姚崇搭配的宰相是卢怀慎。这个人办事能力不强,所以,让他给姚崇 当“伴食宰相”,绝不会和姚崇对着干。有人说,“伴食宰相”谁不会当呢?挑 一个窝囊的不就行了吗?那可不一定。任何社会里都有那么一群人,自己没能力 ,还看不惯别人有能力,专门给人使绊子,搞破坏。能够当“伴食宰相”,没能 力不是关键,有道德才是关键。《尚书•秦誓》说得好:“如有一介臣,断断猗 ,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 ,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一个好宰相应 该是什么样子呢?他不一定有多大本事,但是一定要心胸开阔,能容人。别人有 什么技能,他就像自己有技能那么高兴。别人说出什么漂亮话,他也像自己说了 漂亮话一样开心。这样的人就是好宰相。卢怀慎就是这样的人。套用姚崇的话: 忠厚之相,岂易得哉!姚崇有能,卢怀慎有德,两个人互补,这就是宰相搭配的 典范了。 玄宗给姚崇搭配了卢怀慎,给宋璟搭配的宰相叫苏颋。苏颋又是什么人呢?苏颋 比卢怀慎能干,他有几大优点。首先,苏颋是个才子。他是武则天时候的宰相苏 瓌的儿子,从小号称神童,出口成章。有一个小故事,记载在《明皇杂录》里。 说苏颋刚会说话的时候,有个京兆尹(相当于北京市长)是他爸爸的朋友,逗他 玩儿,随便问他:你说说看,京兆尹的“尹”字怎么写呀?苏颋张口就说:“丑 虽有足,甲不全身。见君无口,知伊少人。”把这个京兆尹听傻了。小时候这样 了得,大了就更厉害了。苏颋写文章和张说齐名,张说封为燕国公,他封为许国 公,两人合称“燕许大手笔”。据《新唐书》记载:唐玄宗发动唐隆政变,诛杀 韦皇后的时候,连夜要起草好多文告。找谁起草的呢?刘幽求起草了一部分,但 是忙不过来。正好苏颋在太极殿值班。让他写吧。苏颋口授,旁边有小吏笔录。 苏颋在那里?思泉涌,不断地往下说,小吏跟不上呀,只好求苏颋,说:苏相公 ,您能不能说慢一点,我的手腕子都要写折了!唐玄宗也爱好文学,对苏颋佩服 得五体投地,每次让苏颋起草诏书,都跟他交代说:这个诏书是要下发的,我这 里留不下,麻烦你再写个副本留在我这儿,我好跟你学习怎么写文章。这不是极 高的赞美吗?宋璟是个儒臣,现在让苏颋这个文人跟他搭配,以文辅儒,政治空 气都显得更加飘逸。 但是,才气纵横还不是苏颋的唯一优点。苏颋最大的优点和卢怀慎一样,是能够 摆正跟首席宰相的主从关系。卢怀慎摆正关系的做法是什么事都让姚崇办,他不 说话,就陪着吃饭。苏颋不一样。宋璟办什么事,他不是不做声,而是帮着办。 每次宋璟到皇帝面前直言极谏的时候,他就在旁边帮腔。苏颋能侃,脑子转得也 快,很能够给宋璟拾遗补缺。有时候宋璟和皇帝有分歧,皇帝比较强硬,眼看宋 璟这根铁筷子都要坚持不住了,苏颋还在那里坚持,一定协助宋璟把皇帝说服。 所以,宋璟对苏颋是百分之二百的满意。他曾经跟别人讲:我和苏家父子两代都 共过事。老苏相公是忠厚长者,固然难得;但是要说到公而忘私,能干敢言,还 是小苏相公更胜一筹啊!宋璟和苏颋为什么关系这么好呢?说到底还是因为玄宗 搭配得好。这么刚柔相济一搭配,无论是起主导作用的,还是起辅助作用的宰相 ,都发挥了自己的最大能量。红花绿叶交相辉映,这不又是两全其美吗? 苏颋 唐朝大臣、文学家,开元年间官至宰相。与『燕国公』张说长期同掌文诰,二人所制文诰,文辞典丽,天下称羡,时人称之为『燕许大手笔』。其诗骨力高峻,韵味深醇。 第三个方略是爱护老臣、发挥余热的原则。姚崇辞职之后,玄宗马上给了他一个 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衔。开府仪同三司是一品官,也是最高官阶的文散官,虽然是 个虚衔,但是从政治经济待遇来说,则无可挑剔。不仅如此,玄宗此后遇到政治 难题,还会咨询姚崇,让他当顾问。这个顾问,可不是顾得上就问,顾不上就不 问。玄宗规定,姚崇每五天就到宫里来觐见一次皇帝,对大政方针发表意见,直 到去世为止。这么对待姚崇,也这么对待宋璟。宋璟下台后,玄宗特地对他讲: 爱卿你是国家的元老,也是我的股肱耳目。现在虽然不当宰相了,但是,你有什 么想法,一定即时告诉我。宋璟不是喜欢直言极谏吗?一听皇帝这么说,马上提 了一堆意见。玄宗怎么对待他这些意见呢?玄宗亲笔给他写了回信,说:你提的 建议,我都贴在座位旁边了,这样我每天进来出去都能看到,终身都能受用。这 对老臣是个多大的激励啊!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呢?现在好多老年朋友都觉得,退 休是件很让人难受的事。从个人的角度说,一下子闲下来,容易让人感觉自己没 用了,产生失落感。那从单位的角度说呢?失去一个有长期工作经验的老同志, 其实也是个损失。但是,出于新陈代谢的需要,退休又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怎么 协调这种矛盾呢?看来玄宗的办法就非常好,既顺应时势需要罢免老臣,又不忘 旧恩,创造条件让老臣继续贡献智慧,发挥余热。这不是既有人情又有原则,两 全其美了吗? 讲了这么三个用人原则,大家肯定赞叹:这个玄宗,别看也才30多岁,治理国家 真有一套。这是什么?这是帅才! 毫无疑问,姚崇和宋璟绝对是两匹千里马!经过他们前赴后继的努力,开元盛世 的规模初步奠定了。那么,有了千里马,唐玄宗这个慧眼识英才的伯乐是不是就 可以高枕无忧,什么都不用做呢? 三、君明臣贤 可能有人会觉得,玄宗这么做也挺舒服的呀!让姚崇、宋璟他们在下面忙活,他 在上面垂拱而治,这皇帝当得还蛮滋润。皇帝垂拱而治是不是真就没事干了?那 可不是。玄宗在开元末年曾经讲过,他当皇帝30年,天天都是四更起床。四更, 那可是三点到五点啊!那他早起晚睡地都干什么呢?他把很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构 思政治蓝图和精选宰相上了。开元八年,宋璟不是也罢相了吗?让谁接班呢?唐 玄宗夜里睡不着,冥思苦想。想到半夜,他把中书侍郎叫来,说:有一个人,我 记得风度和操守都很好,是个当宰相的材料。这个人姓张,名字我一时想不起来 ,但是是两个字的,现在在北方当将军呢,你能帮我想想到底是谁吗?中书侍郎 说:是不是张齐丘啊?他姓张,名字是两个字,现在担任朔方节度使,是在北方 。玄宗想了想说:有可能。你给我起草一份制书,让他来当宰相。这个侍郎下去 写了。可是,玄宗心里还是觉得不踏实。就在那里翻以前大臣的奏疏。翻到后半 夜,忽然看见张嘉贞的奏书了。玄宗一拍脑袋,赶紧又派人把那个中书侍郎叫回 来了,说:错了错了!不是张齐丘,是张嘉贞。你赶快给我重新起草一份!就这 样,随着皇帝一夜未眠,新一代宰相又诞生了。我讲这个事情是?么意思呢?开 元年间天下大治局面的出现,是建立在玄宗君臣共同努力的基础之上的。明君任 用贤臣,贤臣辅佐明君,双方相辅相成。开元初期的整体政治特色,概括起来说 ,正是君臣一心,奋发有为。这个时期随着姚崇、宋璟离开宰相岗位基本结束了。 那么,玄宗心里,又在勾画着怎样的蓝图呢? 张嘉贞 唐朝大臣,蒲州猗氏(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开元年间宰相,一生性情刚直,生活简朴,在任上崇尚刑清政简,处事善于疏导开通,时人誉之。他的儿子、孙子也都官至宰相,后人称他们祖孙三代为『张三相』。 请看下章:张说复出。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蒙曼说唐》其他试读目录

• 书评:"三郎"最倾城的男人
• 风流帝王多情亦专情
• 英雄美人潞州构筑温柔乡
• 后妃争宠,从此玄宗不再立皇后
• 父纳子妻,杨贵妃三千宠爱集一身
• 贵妃二出宫门,明皇寝食难安
• 华清水温美人丽,从此君王不早朝
• 玄宗宠禄山,贵妃上演洗儿闹剧
• 唐玄宗逼死杨贵妃?
• 天子风流
• 忧患王子
• 因祸得福
• 异军突起
• 诛杀韦后
• 太子监国
• 荣登大宝
• 巅峰对决
• 姚崇拜相
• 稳定皇位
• 姚崇新政
• 姚崇罢相
• 宋璟守正
• 贤相满朝 [当前]
• 张说复出
• 二虎相争
• 牛刀小试
• 封禅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