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人四、内部因素:企业家精神_大商人四、内部因素:企业家精神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中国历史 > 大商人 > 四、内部因素:企业家精神

大商人——四、内部因素:企业家精神

    张謇说:“吾观于此,乃知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为成功之不二法门。”[1]     荣德生在73岁时说过一番话:“回想四十五年前,筚路蓝缕,创业伊始,由小做大,以至今日,自思亦甚可笑。有此成就,殊出意外,深愧既非实学,又无财力,事业但凭诚心,稳步前进,虽屡遭困厄艰难,均想尽方法应付,终告化险为夷。”     荣氏兄弟既无显赫家世,又无科举功名,更无雄厚资本,先天条件并无优势,外在的环境因素则和同时代人一致。荣德生总结自己创业成功的经验也概括为“勤、俭”二字,他喜欢说“勤劳耐苦”,1919年他亲自给无锡公益工商中学题写了“和平耐劳”的校训。我觉得,还应该加上识、能、德几个字,如果没有过人的见识,没有相当的管理能力,没有对兴学等公益事业的热忱,很难想象他们能成为那个时代享有盛誉的企业巨子。我很赞同“天道酬德”这个说法,成功背后一定有相通的因素,包括天道酬勤,天道酬俭,天道酬德。如果反之,那么一定是我们这个社会出了问题。     荣氏兄弟和刘鸿生既是企业家,也是资本家,他们拥有巨额的个人财富,在自己创办的大多数企业中控股。但企业家并不等同于资本家,包括张謇、范旭东、穆藕初、卢作孚在内,自身都不是资本家,没有什么资本,但他们也都不是职业经理人,而是企业创办人,他们和自己的企业血脉相连,企业和他们的生命合为一体。他们是企业的灵魂、核心,是企业的精神领袖,甚至是企业生命的源泉,他们给企业提供的是头脑,是动力。     何谓企业家?从张謇到卢作孚这些成功的企业家中,我们可以给企业家这个特定角色一个清晰的定位,企业家与资本家不同,与富人、有钱人也不同。1946年,享有“面粉大王”、“纺织大王”称誉的荣德生在上海被绑架,绑匪开价勒索百万美元,荣德生说自己是事业家,而不是资本家,因为自己的钱全部投资在事业上面,而资本家可以将钱放在家里。不信可以去调查。即使之后绑匪把价码降到了50万美元,他也没有打算给。他立下的四条遗嘱中有一条,如果拿出赎金将影响企业生产,宁可牺牲个人来保全事业。这就是企业家与资本家的不同,关键时刻看得最重的还是事业。企业家这个概念本身有着特定的内涵,我个人觉得,至少可以包括四个特征:     一是经济创造力,就是敢于挑战风险、勇于掌握新事业机会的创业精神,这是企业家的内在驱动力。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缺少类似的冒险、开拓、创新等因素。     二是核心价值观,实业救国、工业救国、民生救国、棉铁救国等理念曾风行中国,胡厥文中学毕业就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1914年考入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时,他认为机械是工业之本,于是选择了机械系。1918年毕业后他抱定一不做官,二不从教,终身以实业救国为己任。企业的凝聚力往往建立在企业家引导的核心价值之上,而并非完全依赖外在规章制度的约束。     三是社会责任感,不以赢利为唯一目标,重视社会信誉,以服务社会为自己的最高选择。“永久黄”团体制定的“四大信条”,民生公司在抗日战争特别是宜昌大撤退中的巨大牺牲和出色表现,都是最好的证据。“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这是张謇的名言。荣德生的座右铭是“立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卢作孚信奉的是“忠实地做事,诚恳地对人”。     四是管理制度化,现代企业不是旧式作坊,不是手工生产,而是组织起来的大规模机器生产,从生产到经营,如果没有制度规范,一切无从谈起。大生纱厂创办之前,张謇就制定了《厂约》和一系列章程,早期得到了较好的执行。穆藕初则率先引入美国最新的科学管理法,并使之本土化。各企业先后引入以严格核算为基础的理性化的簿记制度,包括会计成本核算制度。他们相信专家的作用,对新机器、新技术、新人才有了相当的认识,以工程师制代替了最初的工头制。尽管他们的企业在管理上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在抗日战争之前,荣氏企业、刘鸿生的一系列企业、卢作孚的民生公司、范旭东的“永久黄”团体等,都已经往制度化轨道上走去。     这四个特征缺一不可,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家的基本要件,共同构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家精神,对于一个真正的企业家来说,这种精神要比一切计算更具有根本性。荣德生在他哥哥荣宗敬60岁生日时说,精神才是立业之本,家兄一生事业靠的就是充实的精神。这个“精神”无疑就是企业家精神。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商人》其他试读目录

• 百年回声
• 图书目录
• 一、我的追寻之旅
• 二、近代企业家的五个来源
• 三、外在因素:制度的不可抗力
• 四、内部因素:企业家精神 [当前]
• 五、重温企业家的本土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