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名士自风流第二篇 逍遥东山写风流_真名士自风流第二篇 逍遥东山写风流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中国历史 > 真名士自风流 > 第二篇 逍遥东山写风流

真名士自风流——第二篇 逍遥东山写风流

先来说说这个“东山”。东山在当时的会稽郡,现在的浙江上虞市郊。几年前,大导演谢晋到东山登山祭祖,称其为“娟雅第一山”。谢安是从二十多岁开始到东山隐居的,直到四十岁时被迫离开,接受桓温的邀请,去做他帐下的司马,这才踏上仕途。不过,谢安这个“东山逍遥”的闻名程度,比起淝水之战来也毫不逊色,就连元曲里都随口就唱“你东山里做谢安”……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个“东山逍遥”,到底曾有什么样的精彩。 千古兰亭会 这“逍遥”中最著名的故事,非“兰亭雅集”莫属。王羲之的古今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名传千古,这个“兰亭雅集”的典故,也几乎家喻户晓。这里,就来简述一下当时的盛况。 时间:永和九年的三月三,公元353年。 地点:会稽郡山阴之兰亭,现在的绍兴市西南。 人物:东道主王羲之(这时他是会稽郡的内史,就是郡太守)、当时最有名的40多位名士。其中有谢安、谢万、孙绰、王凝之(谢道韫的夫婿)、王徽之、王献之等等。 人物概况:谢安当时是三十三岁,王羲之的年龄现在有争议,反正比谢安大一些。最小的王献之才九岁,跟着老爹来凑热闹。 活动内容:一边畅谈人生哲理,一边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具体点儿说,就是名士们沿小溪而坐,把盛满酒的酒杯放在水面上,让它沿着溪水漂动,漂到谁面前,谁就喝干这杯酒,然后赋诗一首,做不出来就罚酒。王献之因为年龄小,写不出,居然就被罚了。 丰硕成果:共得诗37首。当然最最丰硕的,还是那幅千古一序。王羲之最后总结,微醉之中,振笔直遂,《兰亭集序》由此诞生。 精品举例:兰亭诗里佳作不少。把谢安和王羲之的两首摘几句来看。 王羲之诗: 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音。 虽无啸与歌,咏言有余馨…… 谢安诗: 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 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小注“三月三”:“三月三”在魏晋时叫做“上巳”节,那是个很盛大的节日,上至贵族王公,下至小民百姓,都要出去到水边过节。甚至女子们都要穿上艳丽的服装,走出门去。“曲水流觞”是过节的一个重要项目,人人如此,可并不是这回兰亭会名士们的发明,不过饮酒赋诗却是他们的专利了。不光汉人,北方也过“三月三”,石虎统治时期的三月三盛会,就热闹得很。) 深浓家族情 我们一千七百年来的文化名人们,一向对谢太傅这“东山逍遥”羡慕得不得了,但是,谢安的东山真的逍遥吗?其实并不是!至少他有两大摊子事儿必须得做,做好后才能跟他的名士朋友们饮酒作诗去。这两摊事儿,哪个也怠慢不得。 难缠的爱弟 谢安的第一个摊子,就是应付他的好弟弟谢万,替谢万收拾残局。可别小看这个摊子,它可维系着谢家三代人好不容易才得到的门户地位呢。 谢万实在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人。这兄弟是个风流名士的确不假,诗也写得好,可是实在不经世务,啥实际事儿也干不了,是那个时代著名的“白望”之一(呵呵,这个词,即可理解为“白指望”)。他二十岁左右吧,听说有人送了谢安一领“裘”(不妨理解为“裘皮大衣”,在那时也同样贵重),就惦记上了,来跟谢安要。但他不肯直说,却谎称:“我怕冷。”谢安岂不知这个爱弟的小心眼儿,估计他对谢万一贯的精神折磨,也有点受不了了,就说,你别胡说了,你不过是想穿出去炫耀罢了。然后又说,你不是怕冷吗?好啊,那没有比绵更保暖的了,给你30斤绵,拿去吧。谢万怏怏地抱着30斤绵,又不敢不拿走。瞧这一对兄弟。 谢万后来当了官,谢安深知他不是那块料,就老得给他出主意、想办法,还时不常到他当官的地方去吴兴郡,每天早上叩屏风叫他赶紧起床办公;谢万当将军,谢安得亲自去一一拜访他的手下,以“深著恩信”。后来要不是谢安替他聚拢了人心,谢万不战即败后,就差点儿被手下们杀了。谢安出仕前,估计有三成的心思都花在了这好弟弟身上。不过奇怪的是,谢安居然一辈子都十分喜欢他,除了裘皮大衣的事,谢安从来没有教训过他其实那回也不算教训。后来谢万死了,谢安伤心得不得了,居然十年不听音乐。 “芝兰玉树”和“金枝玉叶” 这里,就来说说谢安这个“逍遥东山”最重要的内容——谢家的才子才女们。 这是谢安的另一大摊子事儿。这个时候,这些孩子还都在谢安身边。后来他们长大,当官的当官,嫁人的嫁人,就再没有这时的热闹了。 说起谢家这些“芝兰玉树”和“金枝玉叶”们,先得知道,对当时那个士族社会来说,子弟们成器不成器,直接关系着这个家族将来的社会地位,可是件不得了的事。谢安在他的兄弟里排行第三,老大是谢奕,老二谢据就是那位“撒盐空中”的胡儿的爹,很早就死了,把遗孤们都扔给了谢安,老四是谢万,老五是谢石后来淝水之战的前线主帅,老六谢铁这一位,除了当永嘉太守之外,史书记载极少,他的后代倒有一些故事。 这兄弟六人,除了谢安是个闲人,余下死的死,做官的做官,谁也没空教育孩子。于是,谢安就成了谢氏这一大家子的“贤内助”,他得给“芝兰玉树”们讲诗文,让他们懂得思考,明白做人的道理。他们渐渐长大,他还得给他们筹划前途,并开始替他们求亲,给女儿侄女们物色夫婿…… 这样看,我们谢太傅做人也真是不容易,瞧个统计数字,看看这些小“玉树”到底有多少:仅史书中有记载的儿子就有11个,女儿至少有4个(可以肯定的是,实际上远不止这些)。守着这些怠慢不得的宝贝们,可如何能逍遥得了? 不过,也许谢安是真的逍遥,因为他的确对这些孩子都喜欢得不得了。极有可能,他就以给小“玉树”们当老师兼老爸为乐呢,天伦之乐,当然也算“逍遥”啦。 谢安绝对是个温存的家长,他是从不训斥子弟们的,体罚那就更不可能。这就是老子说的“行不言之教”,再明白点儿,就是以身作则。有一回,他的夫人刘氏管教儿子(刘夫人可是个既机智又厉害的女人啊,不然谢安的惧内也不会那么出名),她教训了儿子半天,可谢安却在一边一语不发。夫人一看他的悠闲,立刻不满意了,问他,哎?我怎么从来没看见你教训儿子啊?谢安倒也老实,笑答,噢,我只是喜欢用自己来教育他们罢了。呵呵,十分典型的老庄人生观啊。 下面分头说说我们谢太傅亲手调教出来的这些子弟们。他们中最出名的是“封”“胡”“羯”“末”四兄弟(这名字看上去很怪,不过这都是小名,那时的小名都是贱名,很多人都有。比如王导丞相的孙子王珣的小名,就叫“阿瓜”,有点像过去老人给儿子起名“狗剩儿”的意思)。当然了,最不能忘的,还有我们的道韫才女啊。 从“玉树”到将军 紫罗香囊 先来说说谢家这一辈里最了不起的子弟——谢玄。谢玄就是四兄弟中的“羯”,那时,不仅谢安,包括社会上的不少名流,也都常常亲切地称他“阿羯”。 别看谢玄一生戎马,从桓温手下一个小武将“司马”做起,一直做到北府兵统帅,车骑将军,但他小时候,可曾经是个标准的小纨袴模样。就喜欢华丽的衣服,手里拿个漂亮的紫罗香囊,腰上还要挂条别致的手巾,整个儿一个娇贵十足的公子哥儿。 还好,他这状态维持的时间不长,就被谢安早早地给调理过来了。谢安是一见他那模样就头疼,《世说新语》说“患之”,意动用法,就是“以之为患”,足见谢安心里有多烦。不过,谢安是一向不训斥子弟的,这回也一样。他倒是真没少花心思,既要让谢玄改了这毛病,还不能伤他的自尊。 有一天,他把谢玄叫来,说要跟他打赌玩。谢玄一听,立刻欣然答应。于是,叔侄俩就下赌注。谢安说,别的不要,就要他那个紫罗香囊。不一会儿,谢安把那香囊赢到了手。他思考一下,就当着谢玄的面,把香囊轻轻扔到火里,烧掉了,然后又若无其事地继续跟谢玄玩。小谢玄见到,一下子明白了,原来那东西不是好玩意,至少叔叔是很不喜欢的。谢安没有训斥他,反倒让他觉得心里很惭愧。 从此,我们未来的谢将军一改前非,再没做过那半男不女的装束,很是个男子汉的模样,为最后当上北府兵统帅,保卫国家,打下了最最最早的基础。 芝兰玉树 这个词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芝兰玉树”,后来一直被用来指代谢氏子弟,再后来,就变成有风度的美男子的代称了。它的最早来源,是出自我们谢玄将军之口。 那大概是谢玄已经二十岁之后的事。有一回,谢安像往常一样,把子弟们叫到一起,跟他们谈论人生之道。谢安冷不丁问了个问题,大意是,你们打算怎样面对人世间的事情,来让自己成为有才能的人呢?孩子们一下被问住了,这个问题听起来好深奥,不少孩子都还没认真想过呢。这时,偏是我们谢玄开口了,他说,就该像那“芝兰玉树”,在自家门庭前无拘无束地自由地生长!谢安微笑颔首,觉得他答得很妙,由此也更加欣赏这个“阿羯”了。“芝兰玉树”这个词,也一下流传了开来。 不过,这个问题,其实问得可并不简单啊。 先得大概知道一下当时天下的局势。谢安出山前,正是大权臣桓温的势力急剧膨胀的时候,他的篡位之心日益显现,从皇帝到百官,人人对他惧畏三分。凡是表现出忠心晋室、不支持他的大臣,都被整得很惨,重的诛灭三族,轻的也要下狱。就连出身琅玡王氏这么厉害的家族的王彪之,因为不买桓温的账,都被整进了监狱。 谢安这时候问孩子们这个问题,多少是有点儿用意的。那时,这些孩子不少都过了二十岁,开始到四处去做官了。本来谢家势力在那时就远比不上王家,子弟也没有人家那么多,他不放心哪,生怕这些孩子干些蠢事,不但帮不了朝廷,还会搭上自己的小命,所以才这么隐晦地问,好听听他们的态度。谢玄的回答最让他满意,因为谢玄正是借“芝兰玉树”来自比,隐晦地说明,这时的谢家子弟,最应该的就是韬晦自处,少说多做(最好是别说),把自己本分的事处理好,不去干预其他家族的事。谢安觉得这孩子真是明白了他的心思,所以很高兴。 (小注:后来,谢玄的第一个官职是在桓温帐下当司马。那时,他就是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但绝不参与什么党争,不支持桓温,但也从不当面跟他做对。其实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也许就等不到后来,成为北府兵的最高统帅了。我们谢玄还是很懂些做人的道行的,他只不过是不说罢了,却是个有智慧的人。) 咏絮才女“雅人”心 这里要说的,是谢家最了不起的才女——谢道韫。谢道韫是谢安大哥谢奕的女儿,谢玄的姐姐。谢奕就是那个灌老翁喝酒的县令。当然,后来他可不止是个县令了,而是接了堂兄谢尚的官职,当了豫州刺史,安西将军。不过谢奕的确是没啥才能,比不了堂兄谢尚,更比不上谢安,也就比谢万强一点儿。他从小就跟桓温是好朋友。但他当安西将军没一年,就死去了。这样,道韫和谢玄都变成了没爹的孩子,就一直跟着谢安。所以,道韫的故事,留传下来的,都是在跟着谢安之后发生的。 堪怜咏絮才 林黛玉“咏絮才”的典故,源于我们道韫才女,不过,一些人把谢道韫看成林黛玉那样多愁善感,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其实谢道韫和林黛玉是两种人。只是说起才气,倒是相当。这个“咏絮才”的故事非常著名,大致是这样: 道韫很小的时候,大约六七岁七八岁,有一回忽然下起了大雪(在江南,大雪还是不多见),谢安就把孩子召集起来,给他们讲文章义理。过了一会儿,雪下得更大了,谢安忽然兴致大起,欣然问孩子们,白雪纷纷何所似?这时胡儿谢朗立刻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而小道韫想了想,忽然充满遐想地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十分欣赏,笑得合不拢嘴。 这就是“咏絮才”的来历。小道韫那充满神思的愉快神色,就像在眼前似的,难怪我们谢太傅高兴得不得了。 不过这里,谢朗这一句也值得一说。谢朗就是四兄弟中的“胡”,大家都叫他“胡儿”。胡儿明显不是搞文学的料啊,如果当时的雪是那种小雪粒的话,胡儿的话就十分实在了,明摆更像“撒盐”嘛。道韫说的,显然是加入了自己的遐想,这在行家看来,自然很欣赏,一看她就是个才女的好苗儿。不过实诚的胡儿变成了我们大才女的反面对比,倒让人有点同情。 雅人深致 谢安教孩子们读书,《诗经》自然是必修课。有一回,他问大家,《诗经》里面,你们认为哪一句最好啊?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于是孩子们纷纷说起来。谢玄的回答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真是伤感,也很温情啊。道韫却回答:“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这一句出自《诗经·大雅·荡之什》,表达的是周王朝老臣忧心国事的咏叹。“穆如清风”,是指像清风那样有化养万物的雅德。道韫选的这一句明显比谢玄要更深沉,更有高境。于是,谢安称赞道韫有“雅人深致”。随后,谢安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他最喜欢“訏谟定命,远犹辰告”。这一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抑》,它的意思是说:“把宏伟规划审查制定下来,把远大的谋略传达给众人。”这毫无疑问是政治家的思想啊,果然,后来当谢安做宰相执政时,就是这个思路噢。 姐弟之情 道韫是谢玄的姐姐。老实说,在那个时代,女人的名气,都必须得依附什么男人才行,依附娘家父亲叔伯兄弟,依附夫家势力名声,等等等等,反正如果你们家男人没一个有出息的,一个女人再有才华,也难出名。道韫可谓得天地之精华,用一个朋友的文章所说“她身后,众神喧哗”。不能否认,这个是外因。道韫的大才是内因,但没这外因,她也难以名垂千古。 那时,谢玄渐渐有了名气,人们谈起道韫,会津津乐道地说,那是谢安的侄女,王羲之的儿媳,谢玄的姐姐呀!谢玄也十分敬重欣赏她,每每向别人说起姐姐来,总是十分自豪。而道韫却还常常觉得这弟弟不长进,曾嘲笑他说,你到底是太沉迷俗务呢,还是天分有限?谢玄听后,知道姐姐有见识,争辩也未必是她的对手,只好就笑笑算了。不过,在他心里,是一直为有这么一位姐姐而骄傲的,下面“林下风气”的故事,就恰恰是最好的证明了。 林下风气 在道韫的那个时代,她曾经好一段时间和另一个女子齐名。这个女子娘家姓张,她的哥哥叫张玄,也是个名士。有趣的是,那段时间,人们也一直喜欢把张玄和谢玄并称,把他们叫做“南北二玄”。而这两“玄”,张玄十分欣赏他的妹妹,谢玄则极为推崇他的姐姐,这下倒好,到底是“张玄的妹妹更出色还是谢玄的姐姐更出色”这件事儿,就成了无数没事人谈论的话题。张玄和谢玄是很好的朋友,不过一见面,谈起姐姐妹妹的事儿,就立刻争执起来,互不相让。这争论还持续了好一阵,男人们都这个恨:这俩好女子都嫁了人啊,见是难见着了,真是终生遗憾。直到有个尼姑说了句话,才算有了个结果。这尼姑也是个有学问的,并且两位夫人她都见过。她说:真要比起来,张玄的妹妹可算是大家闺秀里最出众的了,而谢玄的姐姐,神情洒脱自然,有竹林七贤一样的襟怀风度呀! 到了这里,大家都不争了。道韫妹妹当之无愧地占了上风。为什么呢?道韫的风度胸襟,已经不是那种小女儿家所能比的了,一个女子,居然有竹林七贤那样的胸襟!论才华,道韫也许比不了李清照,论美貌,道韫更比不了西施杨贵妃,但论风度襟怀,道韫却可说是冠绝古今啊。 说不尽的婚姻——天壤之中竟有王郎? 关于谢道韫的婚姻,一直被人们说个不停,但到底这婚姻是不是不幸呢?我们现在来看看。 谢道韫嫁给了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王凝之。首先,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桩政治婚姻。当时士族只能跟士族通婚,所以王、谢、桓、庾、殷等大贵族,还有皇家司马氏,就组成了个大圈子,娶妻嫁女,反正都是这几个姓。幸亏这几家都子女众多,还基本够嫁的,不然这近亲结婚恐怕是避免不了了。另外,当时谢安和王羲之是很好的朋友,这婚事也就显得顺理成章。 其实谢安是最喜欢王献之的,但王献之那时太小,才十四五岁。道韫在谢家的女儿里,是年龄比较大的,在谢安出山前,她就嫁到王家去了。 道韫出嫁不久,回娘家时就十分不高兴,对谢安抱怨说,咱们家的叔伯们,有二叔,有您,有万叔(哪个不是风度翩翩呢?),就算是同辈的兄弟们,有封儿,胡儿,羯儿,末儿(谁又是那迂腐不堪的愚人?),想不到,这天地之间,竟有像凝之这样的男人! 其实道韫真正看不上凝之的,是她觉得凝之迂腐,不够洒脱。假如,当时王献之已经二十岁,而谢安正好把道韫嫁给了他,是不是就完美了呢?然而历史不能假设,反正道韫是嫁给王凝之了。 我们不妨掉头来看看,王凝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首先,王凝之人品并不坏,相貌也不差,他也没做过什么对不起妻子的事;其次,凝之的书法很好,王家书法谢家诗,这是他们家的传家之宝嘛。他的最大问题就是太迂腐,但他绝不是那种奸险的小人。其实对一般的古代女子来说,能嫁个王凝之这样的,就已经高兴得不行啦。他虽迂腐,但可不是个白痴啊。 只是,我们道韫才女的眼光非比一般啊,连谢玄这样的,她都觉得不长进,更别提王凝之了。道韫聪明活泼,极有灵性,看不上凝之本也在情理之中。不过让人敬佩的是,虽然她有些不满意,但她并没有使小性儿,而是很识大体。她跟叔叔私下抱怨完了,该怎么样还怎么样,一辈子做王家的媳妇,做得又得体又大度,不仅王家人认可她,连社会上的名流后来也十分敬仰她,这跟林妹妹可是完全不同的呀。 解围王献之 道韫生性活泼而富有灵性,小时候在家里,叔叔并不重视那些烦琐的规矩礼仪,所以她总能和兄弟们在一起,尽情地畅谈哲理文思。而嫁了王凝之,她就不免时常感到寂寞了。有一天,她听说小叔王献之正在和几个朋友谈论人生义理,就忍不住跑去,躲在壁后偷听。原本王献之也是很厉害的,很少输给旁人,但那一回不知怎么,跟人家辩着辩着,就有些支持不住了。道韫听着,心里着急,再听王献之说的,越来越不对路。于是她灵机一动,就派婢女悄悄去对王献之说,嫂子愿替小郎解围。王献之微微吃惊,立刻又高兴起来。嫂子的才华,他是很了解的,另外,对于道韫的这种“真性情”,他也十分欣赏,立刻就答应了下来。于是,仆人们在大厅里摆下了“青绫步障”,道韫就坐在后面,开始同客人们辩论。要说也怪麻烦,这古代女子终归是不能见外客,就像皇太后训政,也必须要垂个帘一样。道韫就接着王献之的观点,跟客人们辩驳起来,不一会儿,居然把人家说得个个无言以对。王献之一边坐着,心里这个得意,颇以这位嫂嫂为骄傲。 临危不惧 谢安的临危不惧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而他这气度,领悟得最深的孩子,正是道韫。所以,当家里遭逢大难的时候,男人都没用了,倒是她一个弱女子挺身而出,保住了性命和家里的孩子。 不过这就得说说,王凝之这老兄的迂腐果然是世间少有了。孙恩作乱,在会稽郡起事,王凝之是会稽内史,就是太守。这样危急的时刻,作为一郡最高长官,您倒是赶快调兵防备,征讨叛匪呀。但王凝之不这么做,人家有自己的打算。王羲之他们家一直崇信五斗米教,王凝之更是迷信得不行。而这个孙恩,恰是五斗米教的领袖。王凝之丝毫不设防,天天在家里祈祷天师。部下劝他防备,他就说,我已经请了道祖派神兵天将援救,你们无须担心。说来也好笑,人家孙恩是五斗米教的领袖,就算他请来了“神兵”,“神兵”是帮孙恩还是帮他? 这一回海匪作乱,王凝之满门被杀。身历这样的灾祸,换做一般女子,早就吓得魂飞魄散了。但道韫竟然并不慌乱,十分镇定,而又大义凛然。她命令婢女们和她一起,都各自拿起武器来,反正要死,不如出去跟他们拼了。她坐上肩舆(一种类似平板的坐具),怀里还抱着三岁的外孙,让婢女们抬着出门去,她还亲手杀死了几个贼人。不过,这些小女子哪里抵得过潮水一样涌来的叛匪,最后还是被他们抓住了。孙恩是要把王家赶尽杀绝的,一看到道韫手里的孩子,立刻就想杀了他。这时道韫毫不畏惧,义正辞严地说,你们既然是来杀王家人的,和这孩子有什么关系?要杀他,就先杀了我吧!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真名士自风流》其他试读目录

• 序
• 引子
• 第一篇 “潇洒”是人生的起点
• 第二篇 逍遥东山写风流 [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