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中学生那些阳光灿烂的影像(后记) 那日松_八十年代中学生那些阳光灿烂的影像(后记) 那日松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人文 > 八十年代中学生 > 那些阳光灿烂的影像(后记) 那日松

八十年代中学生——那些阳光灿烂的影像(后记) 那日松

任曙林拍中学生的时候,也正是我的中学时代。从1981年上初中,到1987年高中毕业,我在北京师大附中度过了六年的光阴。所以,看他的照片,我会有一种特别的情感—仿佛在照片中重新看到了自己,以及那段曾经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任曙林是一个特别随意的人,用时髦的话讲,也叫“低调”,他算是“四月影会”的资深人士,也是“重要成员”,但他从不张扬,仿佛永远都是一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样子,虽然心怀锦绣,但却平和而普通。 他辞去公职很多年,一直做自由摄影师,生活过得相对清贫,但却从未见他躁动和不安。我曾经去过他的家里,装修简单,一尘不染,几件简朴的家具,一台老式的电脑,地板是他自己铺的,然后又自己涂上了浅蓝的颜色。坐在他的书房里喝茶,心情会变得非常平静。 具体什么时候认识任曙林的,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刚开始知道任曙林,我曾经把他当成了一个商业摄影师,因为他给我看的都是他拍的“商业片”—建筑、室内装修等等,那是他曾经的谋生的手艺。直到后来,2004年初,看到摄影家薛挺给他编辑的《八十年代中学生》幻灯片,才让我真正了解了曙林。 在2004年的平遥摄影节上,在我主持的幻灯晚会上,我放映了任曙林的《八十年代中学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是从那个时候吧,我和曙林成为了真正的好朋友,我一直把他当成兄长一样。之后的几年,曙林经常会到我的办公室聊天,其间我换了几个办公的地点,但不管多远,曙林总是骑着他的那辆28的大自行车,风尘仆仆,意气风发,一点也不像他那个岁数的人常有的昏庸的状态。 2007年,我和好友金平一起在798创立了“映艺术中心/映画廊”,我们的理想是,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的“摄影中心”。曙林是我们这种“理想主义情结”坚定的支持者。我们的展览,曙林每次都会认真地观看,有时候还把观感写成很长的短信发给我。 大概从2008年底开始,我和曙林开始商量正式举办《八十年代中学生》展览的计划,先从编辑图片开始,2008年夏季的一天晚上,我从曙林家里背回了一个硕大的军用书包,里面是将近五十本相册,是曙林近几年自己挑选整理的几千张“中学生”的照片,从年代到内容,分类很细,使我观看和编辑起来都很顺利。但即使这样,编辑这些图片也用了很长的时间。 2009年的4月的一天,我和曙林在他的家里一起做最后的挑选,最终选出了159张照片用于将来的展览和出版。这些照片正好跨越了1979年至1989年整整十年的“瞬间”。让我很惊讶的是,虽然《八十年代中学生》从未正式展出过,但任曙林却已经拥有了众多的粉丝,而这些粉丝绝大多数都跟摄影其实没有什么关系。 2010年的12月,由我策展的“任曙林/钟立风音乐影像展”在映画廊举行,这是一次崭新的尝试,现场民谣演唱与“八十年代中学生”图片幻灯放映相结合,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很多观众流下了热泪。 一位任曙林曾经拍摄过的女中学生,看完幻灯后,对任曙林说:本来她以为青春已经不在了,但现在她发现她的青春还活在这些照片里。 2011年4月30日,任曙林《八十年代中学生》摄影展即将正式举行了。从开始准备展览到今天,两年多过去了,我忽然感觉,其实这个展览早就开始了,从2004年的平遥开始,任曙林的那些照片中的“八十年代中学生们”就已经永远雕刻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八十年代中学生》其他试读目录

• 正在成长,正当青春” ——读任曙林中学生系列摄影 (陈丹青序言)
• 从妙峰山顶到中学校园(节选) 任曙林
• 耐看的平淡——任曙林《中学生》的摄影反叛 顾铮
• 那些阳光灿烂的影像(后记) 那日松 [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