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小人书剧院关门啦!_导演小人书剧院关门啦!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戏剧 > 导演小人书 > 剧院关门啦!

导演小人书——剧院关门啦!

剧院关门啦! “唯有北京人艺有自己的风格。” “唯有北京人艺有自己的传统。” 这是学者、专家们讴歌人艺的咏叹调,在我看来,这却是中国戏剧的耻辱! 这么一个大国就那么一个有传统的剧院,还有脸宣扬,真不明白这些理论家们安的什么心。 北京人艺的晚辈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在空谈什么继承,什么中国学派,我都觉得烫嘴。“深厚的生活基础,鲜明的人物性格,京味的语言特色”——这叫传统?!这叫风格?!有见识的戏剧家吃了什么迷魂药了?什么巴掌挡住你的双眼?这是一般,特殊才是个性。 80年代我去过巴黎、柏林、伦敦,走访了传统深厚的皇家莎士比亚剧院、布莱希特剧院及莫斯科艺术剧院。 有次在柏林看了席勒剧院的一个戏,走出剧场,翻译问我:“此戏如何?” “这个剧院不久就会关门。”不知怎么说句这样的话。 第二年又去了柏林,还是那个翻译,问他:“席勒剧院还在吗?”他说:“真的关门啦。” 在布莱希特剧院看了它的保留剧目《大胆的妈妈》,和我多年前在北京看的电影纹丝不差。散场后我访问了那位演妈妈的主角:“这个保留剧目有什么改动吗?”她说:“一句台词都没有改过……”她的自豪感叫我不舒服,只好自我间离。 在英国我访问了皇家莎士比亚剧院艺术总监: “贵院演莎士比亚戏剧有不同表达方式吗?” “一切戏剧观都在莎士比亚戏剧中。” “莎士比亚是戏剧顶峰,戏剧还要不要发展?” 他的傲慢让我没心思跟他谈下去,我不客气地白话起中国戏曲,“你们西方是不可比拟的。” 访问莫斯科几家剧院,我知道莫斯科艺术剧院早已落伍了,塔干卡留比莫夫剧院、共青团剧院、瓦赫坦戈夫剧院早已超越了它,叶甫列莫夫早在70年代就成立了现代人剧院。前两年我们剧院也做国际邀请展,莫斯科艺术剧院带来的戏我看了十几分钟就走了,没什么新意。 在法国最有声望的莫里哀喜剧院(法兰西喜剧院)看了几次演出,真叫人失望。有一年看了《无病呻吟》,就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表演、读词、舞台……没有一丝新的东西。第二天访问了他们的负责人,他说:“我们保留了莫里哀时代的演出风格”。 无个性创作,不是艺术,是模仿。 重复就是倒退! 多年前,于是之老师让我排《茶馆》,我就提出条件:焦先生是我内心特别崇敬的一位大师,但如果今天排《茶馆》还按焦先生的版本描红,再重复原来的面貌,这不叫继承传统。但我们多年以来都是这样的“继承”,我后来和人艺都不争论了。 人艺的《雷雨》《茶馆》几十年前是怎么演的,几十年后整理整理还是这样演。这样的描红就是继承吗?我不认为是。没有发展就没有继承。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我排新版《茶馆》时,也是颤颤巍巍,实际上也不敢大动,因为那是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大动会遭到不同的意见。 现在我终于懂了,老艺术家为什么总说传统,不说传统就没的可说啦!重复、模仿、照搬是他们的宠儿。对那些努力发展传统的新一代,他们视而不见,不予承认。在他们眼里我已是不肖子孙。 近来整理《大将军寇流兰》,几年没演,都忘啦!这部戏很耗资费劲的,要组织百个民工做群众,还有两支人少的重金属摇滚乐队。 易立明对摇滚乐队较熟悉,选了几个酒吧叫我去看,最后选了“痛苦的信仰”“窒息”两支乐队。他们配合排戏很认真,可以专门创作配曲,也可以根据剧情即兴。排戏那些日子里震翻了人艺。如果没有他们的现场表演,用录音会逊色很多。 演出后一些专家们批评“莎士比亚的戏怎么放上了摇滚?不伦不类!” 传统是要发展的,不能用传统压人,更不能像某最高学府博导理直气壮所倡导的,按着年轻人的脑袋“描红模子”。革命都不能吃老本,艺术更吃不得,戏剧也没什么老本可吃。 新学戏剧的年轻人千万别读“戏剧创作指南”或是“表导演指南”。戏剧家把戏剧理论化,让人晕头转向,按他们标定的方向走,说不定走向南极……还是在大陆生存自在。去南极探险当然也可,但带回来的冰会化,企鹅会死,土生土长的东西才会存活。 艺术发展不是继承的结果,是独立创作的果实。自由、兴趣就是永恒的创造力!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导演小人书》其他试读目录

• 剧院关门啦! [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