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夏季的库尔斯克会战,红军顶住了德军的密集装甲突击,进而消除了库尔 斯克南北的德军奥廖尔和哈尔科夫突出部。 遭此大败,东线德陆战力量(含空军野战师和武装党卫军)至9月1日已经衰减为 2676000人。即使再凑上仆从军和海空部队,总员额也不过400万左右。坦克强击 火炮仅剩2798辆。其中,坦克可用率只有31%,强击火炮48.3%。 红军虽然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其1943年第三季度平均总兵力(含海空军)却依然 保持在700万左右,握有巨大优势。 但苏军一线兵力缺额严重。步兵师员额只有5000—6000人。只有一些近卫步兵师 保持在7000人左右。为了弥补步兵损失,苏联人甚至将炮组由9人缩减为6人。 战场态势的巨变和力量天平的倾斜,使东线战争的主动权,终于落到了俄国人手 中。 以何种方式来利用这种主动权,斯大林和他的统帅之间却存在着分歧。 在目标上,他们观点一致:红军下一步应向东线中部和南部发起主要攻势,争取 打到白俄罗斯东部和第聂伯河。在第聂伯河以及南部战线赢得胜利,更是重中之 重的首要目标。 但职业军人朱可夫,希望在左岸乌克兰实施大规模合围。红军应从哈尔科夫和伊 久姆出发,向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扎波罗热实施深远突击,以包围顿巴斯德 军集团。 政治领袖的斯大林,却不认为红军的实力足以实现朱可夫的计划,更不认为有充 裕的时间准备大规模的合围。 为了维持苏联的军工生产规模,斯大林现在急于夺回顿巴斯和左岸乌克兰的资源 。因此,进攻速度在他战略中成为了决定性因素。而为了获得速度,苏联各方面 军,就应同时发起声势浩大的正面攻势,逼迫遭到削弱的德军迅速撤退。 从战术层面看,快速全面推进,将使德军顾此失彼。德国人拿手好戏的装甲反击 也无从发挥,更没有时间在纵深构筑完善的防御工事。 朱可夫没有固执己见。事实上,斯大林的战略,的确比实施大合围保险的多。19 43年8月25日,朱可夫被召回莫斯科。斯大林再度要求,务必采取一切措施,以最 快速度夺取第聂伯河和莫洛奇纳亚河,阻止德军破坏顿巴斯和左岸乌克兰。当朱 可夫呈上要求增援的数据后,斯大林用蓝铅笔把请求规模缩减了30—40%。其余的 人员和装备,他要等到苏军接近第聂伯河后再发给。斯大林很清楚,第聂伯河才 是决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