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载: 主教的住宅被装扮一新,无数旗帜(当中有一面巨大的德国旗)飘扬在教堂的尖顶和其他建筑 物上。 钟声齐鸣。 房屋的门口悬挂着"热烈欢迎"的标语,阳台上则是"祝愿德国充满活力 、繁荣、强大"的横幅。 人们热情高唱"皇帝颂"和其他德国歌曲 舒勒克:《德国 在山东》,第13页。 安治泰和圣言会会士不仅是咄咄逼人的民族主义者,而且是积极的布道者。 他们的传教方法 并不受多数中国人的喜爱。 安治泰一建立起传教团,就把目光投向了兖州。 兖州是个非常敏 感的地方,因为它离曲阜和邹县一带的孔孟神庙很近,而且法国人曾经明确表示同意不在这 里传教 同上,第12页。 该书称1860年的《中法天津条约》禁止传教士在沂州周围地 区传教,但我在该条约的各种版本中都未发现这样一项条款。 不过,法国传教士的一份报告 提到法国人同意不在该地区进行传教活动。 参阅薛田资著,伊丽莎白•拉夫译:《韩理神甫 的一生》(教会出版社,1915年版),第79页。 有位圣言会传教士后来写道: 81 从一开始,安治泰主教就把注意力放到了城市……在主教的眼里,济宁特别重要,因为它是 山东省的商业都会,且被认为是夺取"圣城"兖州的滩头堡 薛田资:《在华二十五 年,1893-1918》(教会出版社,1924年版),第17页;爱德华兹:《山里人》,第83-85页 。 1891年,传教士成功地进入了济宁。 不久,安治泰主教的住宅也从阳谷县的小村庄坡里迁到 了该城。 但是,在兖州建立永久性传教机构的计划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严厉指责,此事拖了 10年之久(1886-1896年)。 1890年,安治泰前往欧洲,使他的教区接受了德国的保护。 他这 样做,部分原因是为了得到一个积极支持他进入兖州的保护者。 他没有失望。 德国的保护权 刚一确立,驻天津的一位德国领事就起身前往山东。 他一到济南就直奔巡抚衙门,迫使巡抚 会见了他(巡抚本来拒绝见他)。 之后,他又与巡抚调给他的一名卫兵前往兖州,并强行进入 城中。 此举几乎引起市民的骚动。 而在此期间,该领事表示他将不惜一死,谁敢先上来,他 就先打死谁。 幸运的是地方官头脑冷静,成功地驱散了人群,使事态没有进一步扩大。 尽管 德国人如此威逼恐吓,也未能在兖州成功地建立起一个传教机构。 直到5年后,因在甲午战 争中战败,中国政府抵抗外来压力的能力遭到极大削弱,兖州的传教机构才建立起来 薛田资:《韩理神甫的一生》,第79-84页;爱德华兹:《山里人》,第86-95页。 关于 这个案件的中文文献,见《教务教案档》,第5辑第1册、第2册和第6辑第1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