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时代廉洁总理段祺瑞三造共和_北洋大时代廉洁总理段祺瑞三造共和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近代史 > 北洋大时代 > 廉洁总理段祺瑞三造共和

北洋大时代——廉洁总理段祺瑞三造共和

   官员道德楷模   ——廉洁总理段祺瑞   段祺瑞酷爱下围棋,为此还特意养了一批棋手,每月发给工资,以陪他下棋。同段祺瑞下棋时,棋手们都十分识相—不能赢,因为段祺瑞自尊心很强,输了他会很不高兴;但也不能多输,因为多输的话,会让段祺瑞看不起。   那么,段祺瑞最喜欢和谁一块下棋?   有个小棋手叫吴清源,任段府的棋手时年纪还小,最受段祺瑞的喜爱。他在和老段下棋的时候毫不客气,两人经常下个旗鼓相当。但随着吴清源水平的不断提高,段祺瑞和他对弈往往输多赢少,后来也就不再和他下了, 但每个月段祺瑞仍然按时给吴清源发工资。吴清源后来去了日本,因为有段祺瑞的资助,才能度过在日本的最艰难时期,日后成为日本围棋界的一流高手。   当时,达官贵人三妻四妾很时髦,段祺瑞也不免俗,讨了几房姨太太。他的第四位姨太太,貌美如花,知书达礼,段祺瑞很喜欢她。但她进门后始终愁眉不展,心事重重,只因为她已经有了意中人。段祺瑞便忍痛割爱,吩咐他妻子要像嫁女儿一样,置办嫁妆,吹吹打打,很热闹地成全她和意中人的婚事。段祺瑞让姨太太出嫁的事被传为佳话。   段祺瑞一生没有房产,这在民国初年的军阀政客中是绝无仅有的。段祺瑞在北京一直是租着房子生活,直到袁世凯以送套房子给他养女的名义(段在原配夫人过世后,娶了袁世凯的养女张氏为妻),给了段家一栋房子。这栋房产的原房主是与袁世凯打牌输了40万大洋,才把房子抵押给袁世凯的,可没给房契。等老袁一死,房主的儿子拿着房契来找段祺瑞,要收回房子。段祺瑞见人家手中有房契,二话没说,带着一家人搬了出去,这栋房子只住了两年。后来段祺瑞到天津、上海,都是租房而居,一生没有置产。   作为一国军政首脑,给段祺瑞送礼的人自然会排成长队,但他从来不收礼,只是遇见最亲近的下属和友人送来礼物却之不恭时,才会在礼物中挑选一两样最不值钱的东西留下,余者则悉数退还。江苏督军齐燮元曾送给段祺瑞几扇镶嵌着各种宝石的屏风,五光十色,非常珍贵。段祺瑞的家里人十分喜欢,盼望段能留下这件宝物。谁知第二天一早,段就派人将屏风归还给了齐燮元。张作霖给段送来一些东北特产,并不值钱,但段祺瑞死活不肯收,最后在张作霖副官一再恳求下,才勉强收下两条江鱼。只有一次例外,段祺瑞将别人送的礼物照单全收,那便是冯玉祥送来的一个大南瓜,因为实在没有办法把南瓜切一半还给冯玉祥。   最可称道的是,他晚年保持气节,不与日寇合作。“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持溥仪成立了伪满洲国,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多次到天津秘密拜访段祺瑞,想请他出面组织华北政府,并承诺日本将会全力支持。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段祺瑞始终以严词拒绝,誓不与日寇同流合污。   为避开日本人的要挟,段祺瑞举家迁到上海,并公开表明自己的抗日态度。接受《申报》记者采访时,段祺瑞说:“日本暴横行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国唯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求。语云:求人不如求己。全国积极准备,合力应付,则虽有十日本,何足畏哉?”“爱国朝野一致,救国唯有自救耳。”   段祺瑞生前生后都口碑如一,成为近代中国政治家的楷模。如果说,段祺瑞一生有污点,那便是他在任期间发生“三一八”惨案,军警屠杀爱国请愿学生,尽管罪魁祸首不是他,但他必须承担领导失职的责任。   段祺瑞在弥留之际,留下了亲笔遗嘱,内讲“八勿”,阐述国家复兴之道,即:“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固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骛时尚之纷华。本此八勿,以应万有,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转弱为强者亦在此矣。” 梁启超对他的评价是:“其人短处固所不免,然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中恐无人能比。”   段祺瑞算是个英雄,终其一生都在努力让中国走进民主政治的大门。但他是个末路英雄。令他困惑的是,他要统一中国的计划总是难以实现,反倒因此和北洋兄弟冯国璋、曹锟、吴佩孚等兵戎相见。北洋军阀之中,皖系曾势力最大却垮得最早。第一次直皖战争,段祺瑞亲自指挥的皖系军队只几天工夫,就被吴佩孚指挥的直系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他绝没想到,自己乃正统的北洋领袖,民国后第一批被封为最高军衔且是领衔者的“建威上将军”,居然打不过一个犯上作乱的部下,而且,败得血本无归!   面对民主政治大门口的一堆又一堆的历史废墟,段祺瑞无能为力。而正是这一堆堆废墟,堵在20世纪初中国的历史当口,致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进程异常迟缓。生不逢时,段祺瑞只能无奈发出千回百转把栏杆拍遍的英雄叹息。   值得一提的是,段祺瑞作为一个在解放后还有争议的北洋军阀,章士钊曾将段祺瑞的历史扼要书呈毛泽东。阅后,毛泽东笑说:“有功有罪,已经化敌为友了嘛。” 拥兵逼宫促共和   ——段祺瑞一造共和   1933年1月22日,身在南京的少将以上的军人接到蒋介石的命令,身着戎装到浦口车站恭候一位老人莅临,而蒋介石本人则在下关码头恭候。当这位老人出现时,蒋介石趋前敬礼,并搀扶他下船。晚上盛宴招待这位老者时,南京冠盖云集,文武要员全部出席作陪。   这位垂垂老者,就是曾经在20世纪初叱咤风云的段祺瑞。段祺瑞是北洋军阀的大首领,又是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被鞭挞的对象,所以,在很多人的眼中,他便成了“祸国殃民”的大反派。那么,段祺瑞是究竟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廷震动。10月15日,清陆军大臣荫昌率领冯国璋所属的北洋军,气势汹汹直扑武汉。但是荫昌没有指挥作战的经验和能力,而且北洋军队并不听从他的指挥。清政府束手无策,只好敦请袁世凯出山收拾残局。几经讨价还价,清政府不得不一再让步。10月27日,摄政王载沣下令召回荫昌,而以袁世凯为钦差大臣主持前方军事。同时,改派冯国璋为第一军统领指挥前方作战,段祺瑞为第二军统领负责后方治安。   冯国璋南下时,袁世凯密令其适可而止,见好就收。但冯国璋为抢头功,得寸进尺,增加兵力,继续进攻。北洋军11月1日攻占汉阳,21日攻占汉口后,冯国璋复下令猛攻武昌,险些坏了袁世凯“一石二鸟”的好事。此时,袁世凯实际上在谋划:既用清政府镇压革命派,又用革命派逼迫清政府,迫使双方都向他交权。   北洋军攻下汉口、汉阳后,袁世凯下令按兵不动。早在16日,他还在湖北督军时,就被清廷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冯国璋是袁世凯麾下大将,虽力挺袁世凯出山,却又钟情于满清皇朝。袁世凯担心自己赴京后冯国璋擅自大举进攻武昌,破坏他“以武力镇压革命军,以革命军逼迫清廷”的大计。于是,急令段祺瑞为第一军统领兼湖广总督,接替冯国璋主持武汉的军事。准备实施用清政府压迫革命军妥协的既定方针。   段祺瑞到任后,将司令部从汉口退驻到孝感。1911年12月中旬,表面上,袁世凯与革命党人在上海英租界进行着“南北和谈”。实际上是段祺瑞派亲信廖宇春与黄兴的代表顾忠琛达成了秘密协议:1.确定共和政体;2.优待清皇室;3.率先推翻清廷者为大总统;4.南北满汉军出力将士各享其应得之优待,并不负战时害敌之责;5.组织临时议会,恢复各地秩序。   然而,议和因孙中山的回国而有了变化。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回国抵达上海,12月29日,在南京的17省代表正式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在上海的孙中山得知消息,立即复电南京,表示接受。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在湖北督军的段祺瑞大怒道:“革命党背信弃义,真是岂有此理!”立即下令前线北洋军炮火齐发,炮弹暴风骤雨般倾泻向武昌城。但他没有挥师进攻,反而以北洋军主力统帅名义,接连电告清廷内阁、军咨府、陆军部,声言:“共和思想已深入将士之心,将领颇有不可遏之势。压制则立即暴动,敷衍亦必全溃。”段祺瑞向清廷发出了要求共和的强烈信号。在北京的袁世凯、徐世昌、王士珍等人连忙复电,规劝段祺瑞“切勿轻举妄动”。   孙中山误判了形势,以为清廷军队将领发生了内讧,随即下令黄兴率军兵分六路北伐。无奈南京临时政府的军队都是些乌合之众, 面对训练有素的北洋军,根本不堪一击,不久便败下阵来。孙中山只好通电表示:只要袁世凯推翻满清王朝,他随时将大总统的位子让给袁世凯。   1月26日,段祺瑞联名握有重兵的46名将领,致电清廷内阁、军咨府、陆军部,一致要求“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清廷如不速断,则江海尽失,势成坐亡”。    2月5日,段祺瑞再率第一军全体将领致电清廷:“共和国体,原以致君于尧舜,拯民于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挠,以至恩旨不颁,万民受困”,“瑞等不忍宇内有此败类也”,将“率全体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并将其司令部由湖北孝感回迁至河北保定。   段祺瑞的通电,实质上是以武力为威慑的最后通牒。隆裕太后接电后,知道大势已去,无法再拖延时间,慌忙召集皇亲王公商量,于1912年2月12日带着6岁的溥仪,做了清王朝最后一次朝见。然后发布谕旨,宣布清帝退位。袁世凯与段祺瑞有没有“力倡共和”的直接交流,不得而知,但两人确有推翻清廷统治的某种“默契”。袁世凯大功告成,段祺瑞“一造共和”功不可没。民国建立后,袁世凯顺理成章地被任命为民国大总统,段祺瑞出任了新政府的陆军总长。 历史时空中最诡异的政局   ——段祺瑞二造共和   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的首任大总统后,“北洋三杰”中的王士珍因忠于清廷而退隐还乡,态度暧昧的冯国璋外调南京,只有力主共和的段祺瑞留在北京,因为中央军事还离不开段祺瑞这个北洋军中的元老。然而,随着袁世凯称帝步伐的加快,两人的矛盾逐渐激化。段祺瑞得罪了一心想当太子的袁克定,命运很快发生逆转。   袁世凯的心腹幕僚阮忠枢受袁克定指派,试图动员段祺瑞再一次联络北洋将领,全国通电,拥护袁世凯称帝。不等阮忠枢说完,段祺瑞便愤怒地打断他的话,说道:“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袁大总统早就说过不当皇帝了,你们还敢胡闹!”   段祺瑞的不予配合,令袁克定火冒三丈,便经常在袁世凯耳边聒噪,说段祺瑞坏话,挑拨离间。不久,袁克定亲自前往河北正定请有忠君情结的王士珍出山。王士珍勉强同意后,袁世凯立即任命王士珍为陆军上将,委以统率办事处坐办,从而架空了段祺瑞。   不久,袁世凯主持会议讨论日本强加给中国的“二十一条”。会上大家义愤填膺,段祺瑞更是拍案而起,怒骂道:“小日本欺人太甚,如此条件过于苛刻,绝对不能接受!”会后,段祺瑞以陆军总长名义,领衔19省将军通电请缨,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示坚决反对签订“二十一条”,甚至不惜与日本人决一死战。   袁世凯称帝在即,有人劝段祺瑞,哪怕违心地表示一下“劝进”,也可以改善他与袁世凯的关系,否则他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而段祺瑞则公开宣称:“当年我领衔通电主张共和、取消帝制,如今却要我领衔通电取消共和,拥项城称帝,这种出尔反尔的事我是绝对不会干的!”随后,袁世凯免掉了段祺瑞陆军总长的职务。段祺瑞作为袁世凯昔日的心腹爱将,为什么转而反对袁世凯称帝呢?   事后,段祺瑞对侄儿段宏纲透露:袁称帝前,他曾五次劝阻,结果三次被拒绝,两次吃了闭门羹。他劝阻袁世凯称帝,说此事关系国家安危及袁氏身家性命是万不能做的。而袁称帝后,他未公开声讨,则是出于他受袁世凯几十年知遇之恩。所以,论公,段祺瑞宁死也不参与;论私,段祺瑞从此只有退隐,绝不多发一言。     袁世凯宣布称帝后,随着蔡锷的揭竿而起并取得军事上的胜利,看风使舵的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没想到,他一手培养起来的北洋将领会成为他的敌人,而领衔者竟是他多年的左膀右臂。面对内外混乱的局面,袁世凯想到让段祺瑞出山稳定局势。   此时,袁世凯已在忧急之中病倒,他写了一封亲笔信派人送到段祺瑞手中。信中言辞恳切,希望段祺瑞看在两人多年的交情上,能到中南海一叙。   段祺瑞看完信后,如约来到中南海。袁世凯充满歉意地说:“芝泉,你能来真是太好了,都怪我当初不听你的劝阻,闹到今天这个局面。我老了,身体也不好,还是请你出山,再帮我一次……”见到病榻上的袁世凯,段祺瑞答道:“若取消帝制,我愿全力相助。”     袁世凯在公府召开紧急会议,参加会议的除段祺瑞、徐世昌外,还有黎元洪,此三人皆为袁世凯称帝前一脚踢开的大员。会上,袁世凯首先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复任大总统,随后任命段祺瑞为参谋总长、徐世昌为国务总理,黎元洪仍为副总统,责成三人稳定局势。   然而,此时的袁世凯早已不复以前的威望了。南方的革命党人坚决要求其下野,称袁世凯复辟帝制已经背叛了民国,没有资格再任大总统。   袁世凯万分失望,他已经看出,黎元洪与他貌合神离,徐世昌对南北双方都起不到作用,只有段祺瑞,既在北洋军中有威望,且与蔡锷等人交情匪浅。进可以讲和,退可以付诸武力,此时恰逢徐世昌请辞,袁世凯便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   此时,全国各地要求袁世凯退位的呼声,与此前全国劝进的呼声一样强烈,南方革命党人坚决要袁世凯下台,否则坚决不进行南北和谈。袁世凯决定武力讨伐,但段祺瑞坚决主张和谈,反对付诸武力。他说:“既然总统坚持用兵,那您就另请高明吧,我辞职!”随即递交了辞呈。袁世凯不接受他的辞呈,还想亲自布置对独立各省的军事发动进攻,无奈北洋军已不听袁世凯指挥调遣。   不久后,袁世凯最宠信的陈宦突然通电全国,怒陈袁世凯罪状,而这个陈宦在几个月前临离京时,还匍匐在大总统的脚下,要求袁世凯一定要称帝,否则誓不回京。亲信的背叛对袁世凯的打击是致命的。袁世凯终日哀叹忠义古风不存,连气带病,最终忧愤积劳成疾,感染重病不治而病逝。   袁世凯死后,能够左右民国政局的实力人物只有段祺瑞了。他既是北洋军的元老,也是民国内阁总理、参谋总长、陆军总长,手里有军队,又是反对日本“二十一条”和反对“复辟帝制”的急先锋,可谓“德高望重”。当时段祺瑞想不想当大总统,我们不得而知。当时无论南北两派由谁出任民国总统,都势必会带来南北大动干戈,而令中国重陷混乱,何况北洋军内部并不团结,冯国璋野心勃勃,虎视眈眈。最终,段祺瑞推举“首义”都督而非革命党的黎元洪担任总统。1916年6月7日,黎元洪正式就职民国总统,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 蹒跚实践民主共和   ——段祺瑞三造共和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大小军阀几乎个个拥兵自重。倘若在真正的民主宪政下,黎元洪也许是一位有德行的政治家,但在唯凭武力加铁腕手段才能“摆平天下”的时代,黎元洪再有品德也只能沦为滑稽的政治配角。他三任副总统,两任大总统,终归“位至尊而无权,人至微而言轻”。   在北京没有军权,也没有嫡系军队的大总统黎元洪,与“武昌首义”被逼出来当鄂军都督时一个窝囊样儿,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主。在同段祺瑞的一系列纷争接连失败后,于1917年5月23日,终于挺起了腰杆子,一改往日唯唯诺诺的柔弱作风,果断下令免除了段祺瑞国务总理与陆军总长的职务。依据是,段祺瑞秘密与日本签订1亿元军事借款,其在国会所做“中日之间绝无秘密外交”的证词被揭穿。   是什么让黎元洪有这么大胆子撤了段祺瑞的国务总理与陆军总长的职务?   原来,黎元洪背后有了一位北洋军的实力派给他撑腰,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辫子大帅”、驻扎徐州的长江巡阅使张勋。民国已经走到第六个年头了,张勋依然统领着58个营,共计两万多名辫子军将士。张勋看到黎元洪屡受段祺瑞的欺压,便向他伸出橄榄枝,借进京“调停”之名,窃行复辟之实。张勋亲率5000精锐辫子兵开赴京城。   1917年6月30日晚,张勋潜入清宫召开“御前会议”。当夜,辫子军占领了交通要道以及媒介通讯部门。7月1日凌晨,在康有为、王士珍等保皇派的簇拥下,张勋穿上清代的蓝纱袍、黄马褂,戴上红顶花翎,扶12岁的溥仪登基。张勋自任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黎元洪做梦也没想到搬来的救星原来是灾星,他急忙签署了由副总统冯国璋代理大总统职务的手谕以示罪己,并以大局为重,重新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并令他调遣军队讨伐张勋。   段祺瑞未雨绸缪,驻扎天津的北洋军嫡系部队早已枕戈待旦。此时,他立即组成“讨逆军”,并自任总司令,于天津马厂誓师,公布张勋八大罪状,带兵5万余人进军北京,讨伐张勋。   7月8日,段祺瑞通过外交使节转致张勋,提出停战条件四项:(一)取消帝制;(二)解除辫子军武装;(三)保全张勋生命;(四)维持清室优待条件。19日双方谈判破裂。段祺瑞决心讨伐张勋,战火重燃。   张勋拥清帝复辟之前,段祺瑞已有所闻。张勋召集第四次徐州会议时,下野在天津的段祺瑞派亲信曾毓隽去参加会议。曾和张勋的谋士说,让张勋慎重考虑,如果做了违背共和的事,段祺瑞会第一个站出来抵抗。当时张勋的谋士“一再否认”,以哄骗段祺瑞。   12日,讨逆军攻入北京。据说全北京城的百姓都爬上城墙观看双方打仗,而这场战斗创下了世界军事史的奇观,“辫子军”一触即溃,整个战斗只死了几个人。得知大势已去,张勋仓皇逃入荷兰使馆。重做皇帝没几天的溥仪,得知复辟失败吓得放声大哭,急忙颁布了退位诏书,为时12天的复辟闹剧就这样结束了。   段祺瑞赶走张勋后,恢复共和政府,以“三造共和国”元勋的身份重掌政权。黎元洪自知理亏辞去大总统职务,冯国璋代理总统,段祺瑞自为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上层统治阶级人物思想逐步分化,段祺瑞的思想也在这个历史时期发生了转变,他主张共和,坚决反对帝制,并勇敢地付诸于行动。袁世凯恢复帝制和张勋拥清复辟的失败,主要是全国强烈反对的结果。但作为北洋军阀集团中地位仅次于袁世凯的重要人物,段祺瑞能够首先站出来主张共和,能够对其主子袁世凯恢复帝制采取不合作行动,能够起兵讨伐拥清帝复辟的张勋,在当时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段祺瑞为人严肃刻板,不苟言笑,生活朴素,清廉如水,一生无积蓄、房产,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他一生注重立德立品,是民国初众多具有德行的官员里的佼佼者。同时,他还具有非凡的组织才能,善于利用政治和军事手腕维护自己的统治。   在“三一八”惨案后,段祺瑞赶到事发现场面对死者长跪不起,发誓终生吃素,并将吃素功德回向给这些死者。在他病重时,医生建议他开荤以增强体质,他表示:“人可死,但荤绝不可开。”终于,他为坚守自己的信仰而从容离世。   段祺瑞一生与共和联系最为密切,为了中国走向共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曾四次发电逼迫清帝退位,三番五次奉劝袁世凯放弃称帝打算并以行动抵抗,后以武力赶走张勋。段祺瑞以实际行动倡导共和、维护共和,这一点足以使他名存中华民族青史。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北洋大时代》其他试读目录

• 袁世凯发迹之谜
• 袁世凯官场心计及其他
• 廉洁总理段祺瑞三造共和 [当前]
• 摇摆不定的宪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