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该懂些世故再老呀我的生活意见_你该懂些世故再老呀我的生活意见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励志 > 你该懂些世故再老呀 > 我的生活意见

你该懂些世故再老呀——我的生活意见

看过美国电影《恋恋笔记本》之后,想到我们如何做艰难的选择,我于是写了一篇《当你找不到北时》,给人提供一些职业选择的建议。此文在豆瓣上发表之后,很多年轻朋友觉得获益匪浅。但文后也有一个朋友留言: “过了一定年龄,我已经不给年轻人提意见了,或许你也应该这么做。至少,不要根据一部好莱坞电影来给建议。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生活很无情地给我们一地鸡毛,也四处都是妥协。不要因为人们做出了一个寻常的决定而去论断他们。 如果你真要给人什么生活建议,不如说:不同人看待生活的方式不一样,找到你的方式吧。” 这位朋友好言相告,本身也是建议,我自己十分认同,在多数情况下我也会采纳。关于建议,我想起了和一个老朋友特瑞的一席谈话来。2005年我有事难以决定,于是向特瑞求教。特瑞首先问我:“你是不是真的要听我的建议?”我说为什么你这么问?他说很多人寻求建议,只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某个想法,而被咨询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个情况,说了一大堆,说者有心,听着无意。人生苦短,何必浪费这个精力呢?还有时候,有人遇到了两个姑娘,问你该选择哪个,其实可能只是要向你吹嘘一番。这时候他乱问,你就瞎答好了,你就说小芳很好,结果他八成去找小翠了。 还有人要求别人给建议,别人给出建议的时候也是好意,可是自己采纳后,由于种种建议者无从知道的原因,事情砸了,反倒会怪罪那些给建议的人来了。 所以给建议就好比借钱,最好既不要给,也不要受。 在美国,很多家庭出现问题的人,都跑去问婚姻顾问(marriage counselor)。这些人就是专门给你建议的。同事J的老婆就去过,我问效果怎样?他说不但没有效果,回来之后,她倒是满口关于沟通、倾听、理解的术语。“她现在满口怪话。”他说。他忍无可忍,提前就把婚离了。 话说回来,说我用一部好莱坞电影作为依据来给人提供建议,窃以为是个误会。自从看过丹尼尔•平克的《新思维》(A Whole New Mind)之后,我就发觉故事比道理更有力,更能说明问题,所以只是套用电影,来说明自己的一些想法而已。就好比人们用《谁动了我的奶酪》来讲变革,用《绿野仙踪》来讲责任意识,用《西游记》来说团队一样,不过都是借题发挥,搭思维的脚手架而已。 关于人生的建议,若全都是大道理,作用有限。你得有一定的思考能力,能够遵循合理的思路,才能寻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我曾经说过有什么疑难杂症,欢迎向老中医南桥求教,这是佯狂,是玩笑。除了西红柿炒鸡蛋怎么做之外,大部分关于人生的问题我是无法替代你回答的。可是又不知如何回绝,有时候反而会写一篇长文来。因为让我发觉写一千字随笔,比说一个“不”字更容易。本书中的这些文章好歹也是我用心写的,尽了我的努力,起码在当时,我希望有助于人,比如在不能给出具体建议的时候,希望能帮你提出问题,帮你整理思路。当然我也知道,话语有无力量,有无帮助,说话的人有责任,听的人也有责任。就好比福音书里说的撒种比喻。人撒种子四处撒,有的撒土里了,能生根发芽,有的撒石头上了,一会儿就晒死。其实世间什么信息不是这样呢? 本书所收文章,部分来自我过去给《南方都市报》所写的“生活意见”专栏,此专栏当时还颇受欢迎,因为我是用比较短的篇幅,试图介绍一些我所观察到的不同活法,以及在家庭关系、亲子教育诸多方面的具体做法。对我来说,在美国生活的这些年,由于观察到周遭的人物和故事,自己深受冲击,不吐不快。人有时候换一种生活环境,思维被激荡一下,看待问题的方式会比过去更全面一些。《纽约时报》曾发表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nder)的一篇文章The Benefits of Failing at French(纽约时报中文网译为《学外语吧,为了你的大脑永远年轻》),说他有心开花花不开,学法语没有成功,但是无意插柳柳成行,自己后来做认知测试,其中语言记忆、视觉记忆等方面的成绩都大幅度提高。“学习语言,仿佛是让大脑饮到了不老泉。”和学外语激活大脑一样,我也希望,观察一些他人的生活,也可能让我们的人生观多一个维度。生活的质量在乎我们思维的宽度和深度,这样的拓展是有必要的。 我这书心目中的对象,更多的是70后和80后的“三明治一代”。我是其中一员,我们这代人现在上有老下有小,方方面面的关系本身就不好处。再者,人口构成变化了,社会流动性大了,人的社会压力和社会保障方式也和过去截然不同,经济至上的思维也让传统的社会关系面目全非。有鉴于此,很多传统的观念都面临各方面的挑战。过去的一些说辞,今日面临“执行难”的问题。今日夫妻关系,和长辈的关系,和子女的关系,都处在激荡期。比如陈志武教授写他以后不要子女养老的话题,就引起了广泛争议,这是因为他说到了这个社会的痛处,或者说挠到了痒处。倘若我们这一代不是在旧思维和新思维之间青黄不接,假如我们还活在一个茨威格所说的那种价值观比较恒定的“昨日的世界”,他的话可能就像打水漂一样,只能荡起小小涟漪,何至于引起轩然大波?在快速转型期,我们需要多方位的思维。您就当我是一个客串主持,通过我只言片语的引导,将您自己相关的一些思考激发出来。 此书题为“你该懂些世故再老呀”,是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中弄臣说给李尔王的一句话。这里的世故,不是圆通、滑头那种世故,而是要弄明白不同情景下各种关系中的事理。读书人不是我们读了什么书可以出去装点门面,而是我们思维要有所不同,要能“明理”。这个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总觉得沟通是很难的事情,因为我们各揣着各的理。有时候我们需要外人给我们一些说法,好去走出思维的困境。 我们现在常担心“未富先老”,我担心的是“未富先蠢”,所以在这四十多岁的时候,力求多看多想,边反省边活着。也希望您一样。人拓展思维,有时候需要听不同的声音,甚至是和自己观念有所冲突的声音。我前年在机场买了一本某著名“情感专家”写的关于男女关系的书。这位作者是男性,但是写的很多说法,都是偏向女性。比如关系出了问题,无非是男方从小的成长背景中的阴影之类。为什么这样?一方面是故作绅士,另一方面是投机取巧:这类图书女性读者居多,作者不过是投其所好,印证市面上本来就在流传的很多说法而已,让一些女性固化已有的偏见,直到最后的关系完全溃败。我认为持比较中立的立场,不偏向哪一方,这是真正的平等;认为男人女人男女在关系的经营中,具有同等的行为能力和同等的责任。我力求做到这一点,甚至可能有些矫枉过正,因为我试图扭转我所观察到的那些情感专家的伪绅士做派 —— 这做派一度非常普遍。因此有些文章可能比较尖刻,过去部分发在博客上曾引起争议,被人(尤其女性)痛骂的也不少。可是我发现,每次回国做活动,我的读者中,反而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读者更多一些。如果一个人真心想拓宽思维,改善处境,不满足于自欺欺人地活着,未必希望你去投其所好。这是我敢剑走偏锋,冒险出此书的一个原因。 这不是一本情感专家的书。好多书里的想法,是我吃了亏之后的教训。一路跌跌撞撞过来,有时候我也不过是换个法子吐槽而已。我当然也想在自己观察之后,改变自己的为人处事,如教育孩子的方式,处理和他人的关系,但囿于自身局限性,未必尽都如意。但就如同涂子沛的《数据之巅》一书描述的那样,美国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在美国默默无闻,倒是在日本整体提高了日本工业的质量水准。我在想,或许会墙内开花墙外香呢?比如教育孩子,或许大家可以在交换观点的时候“易子相教”,这也符合“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圣训。有人看到我这些文章,能有些启发,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变,则善莫大也。 2014年7月初,我去上海人民广场散步,看到了一个“遇见达芬奇”的儿童画展览。顿时想起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千面蒙娜丽莎》,介绍美国小学里老师让儿童发挥创造力,画出多姿多彩的蒙娜丽莎,放在学校走廊展出的做法。很早以前我也介绍过“图书漂流”的做法,后来也发现国内兴起了这种模式。我不知道大家的创意来自何方,或许就有海外华人无意当中的一些介绍,给了一些有心人启发。对一个作者来说,有什么比自己的文字导致行动更振奋人心的事情呢? 借助此书出版的机会,我要感谢《南方都市报》的侯虹斌编辑。她鼓励、督促我写了一年多的专栏。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顾晓清老师,在此书编辑过程中的费心而出色的安排。她已经不止是我的编辑了,几乎不拿报酬的兼职在做经纪人,几年来给我创造了很多机会,让我能接触很多有趣的人和单位。我也感谢我的夫人和孩子多年来一直放任我躲起来写作,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关注。如果他们看到的话,我这里辩解一下:我这么打发八小时之外,比打麻将好多了,甚至好过当球迷。好歹没输钱,也没有丧气,最终还攒了一些书。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你该懂些世故再老呀》其他试读目录

• 我的生活意见 [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