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活着,也为每一天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时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约翰•克利斯朵夫》 我初看到这段话时,想了几分钟。好像我自己也已经落入了这样的圈套。 从业于新闻媒体,兀自发现包围在身边的是层出不穷的负面新闻,人群分出诸多阵营,彼此打量、挑剔、苛责、仇恨;生而为人的责任转化为理所应当的压力,喘息难平;“淡定”这个词只存在于纸面上,并未根植于心里,一种黏腻的无奈在心房中攀爬蔓延,牵扯不清。欢乐的情绪能够维持的时间越来越短,脑中留下的是一片混沌的灰影。 我相信鄙人的这种情绪能套用给很多人。从它萌芽开始,我们就变成自己的影子了,不断重复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对纯真的情感越来越缺乏生产力。 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之上,我希望《活着》栏目能更持久。 创办于201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着》栏目,宗旨简单明朗:用专业影像关注普罗大众,反映社会现实,不回避真实存在的苦难。 “活着”两个字,本就披覆着浓郁的感情色彩,但如果仔细翻看《活着》每一期图片故事的读者评论,你会逐渐发现一个颠覆常人印象的事实:纪实的篇章并没有令观者沉溺于痛苦中无法自拔,反而使他们在窥视到最隐匿的角落之后,自然而然地与自身生活作对比,进而懂得珍惜,更加热烈地去“爱”。有一位读者在评论中说:“我是一个曾经想放弃自己生命,但又因为看到《活着》而继续活着的人。谢谢你们每一期的素材,它们让人找回活着的勇气。” 我不愿栏目成为苦难的贩卖者,如果故事偏重于悲情,那正是现今生活的倒影。影像的责任在于,不煽情,不冷漠,在苦难中发现人性之美。 当目睹《九旬慈母》中的母爱、《挖出我的“丰衣足食”》中的乐观,以及《钢笔爷爷》中的坚守,人性中可贵的情感、仁爱和坚韧浸染了观者的视线。在这些充满“正能量”的故事里,我们能读到世间最本真的美好,最永恒的爱意,最坚实的意志。 不记得多少次在评论中看到观众的泪水,不记得多少次被“请一直将这个栏目做下去”的“坚持系”评语所鼓励。栏目做不做、如何做,已经不仅是腾讯的事情,而是依存于所有认真生活的读者们。 更令人感怀的,是影像与观者的互动。读者们不是冷漠的旁观者,更不是绝望的抱怨者,他们易感、仁爱,是草根公益的行动者,尽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陷入困境的普通人。《割皮救女》故事发表之后,3天之内,可爱的读者们就为小迎春捐献了50万元。 借用一句电影评论中的话语:“无论生活如何跌宕,我们仍然本能地生存下去。这生存本身,足以打动任何人。” 前途仍长。“我来过,我看到了”。为活着,也为每一天,加油。 王崴 腾讯新闻《活着》栏目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