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喝绿豆汤,往往只重口感,很少注意色泽的差别。我则误以为绿豆汤愈浓稠愈好,最美味者莫若雨后之混浊。 这偏见还甚早,远自小学五年级暑假观看妈妈煮绿豆汤,即牢牢萌生。妈妈的煮法很寻常,都是先将绿豆浸水好一阵,再煮滚。开盖,将削好的地瓜加进去一起煮。熟透后,放入适量的砂糖。有时不吃热的,等凉了一阵,放入冰箱,过了午后才取出来享用。那甜腻而冰凉、带有地瓜甜味的浓稠汤汁,遂成为我记忆中最美好的绿豆汤。 我喝绿豆汤的品味有所开窍,应在南部当兵服役时。那时弟弟在成大就读,有天趁休假时去探视。未遇,走出校门,天气闷热难消,看到一绿豆汤店面,客人特别多,因而顺势走了进去。当时在嘈杂而拥挤的人潮里,只想快点喝完走人。可才啜饮,顿时心凉脾开,暑意全消。意外地,喝到了有生以来最优质的绿豆汤。 我不禁仔细端详碗中美馔,这才发现,那表层之汤犹如一座碧绿之湖泊。每一匙舀出的绿豆,几乎粒粒完整,不像小时吃的稀烂模糊。但轻咬时,绿豆内部已经松软、熟烂。 这等境界如何办到的?猜想那绿豆势必浸泡得允当,火候也控制得宜。然后,在慢工细火中,另外熬煮一锅糖水,以适中的甜味,搭配了那豆香。 这一喝也真被其惯坏,此后品尝别地的绿豆汤,难免挑剔起来。或嫌其浓稠如粥,或挑其色泽过于混浊,不等。 绿豆在豆类里属于味甘性凉。古时红豆吃热,绿豆吃冷。进而之,红豆汤宜于北部食用,绿豆汤则适合南方。生津止渴的绿豆汤,盛夏时最让人退火,确有防暑降温、清热解毒等,众人琅琅上口之功效。 等我年纪大了,再到台南居留时,对它又有另一番层次的体验。印象最深刻的一回在永乐市场。王浩一脍炙人口的《慢食府城》里,生动地描述了许多大家已知的著名食物。所幸他还有藏私,在老市场里,我得以和其友人继续从容地走逛一些美味小店。 友人是老台南,论吃比挑嘴的台北人还讲究。若出台南食用,整个人仿佛失了魂魄。此样美食贤达,每餐之后,也必点水果切盘或饮料。那天大概是就近吧,特别带我品尝一家叫“杨”的绿豆汤。 “杨”在市场边的国华街,营业已近半世纪,根据友人的经验,用料实在,原味始终保留。我忘了实际内涵,只记得可加薏仁或加粉角仔。但我依老习惯,什么都未加。岂料,我的绿豆汤认知再次被颠覆。此后方才注意,台南大概是绿豆汤店家最多的地方。 台南的绿豆汤也不只是料实汤好,带有焦味的层次,还扩及店面的外貌。大家何妨仔细观察,凡相关店面,“绿豆汤”三个字都特别斗大。有的还自负到只打出“绿豆汤”,连店名都可省略。南部如是,台南犹为明显。三个大字背后,当然也隐含着一个城市的美食自信。 跨过此一绿豆汤之门坎,未几,我更喝到了经典。 所谓经典,未必是冠军美味,而是感受到一个合乎传统精神的店面,其食材也展现古老绿豆汤的内涵。 这间店来得甚晚,不是阿美,亦非庆中街郭家这些正记老牌。叶记绿豆汤,位于北区长荣路五段延平市场附近,名不见经传,亦无几十年老店之类的头衔。门面更没什么新颖,或讨好年轻族群的装潢,甚而是繁复的汤品内涵。 它只有两种,绿豆汤和绿豆汁,很台南的绿豆美学。新店开张,便这样简单又勇敢,显见老板一定对绿豆汤有一番生活智慧的体验,才能有此魄力。 以前随便路边摊买的,绿豆经常熬煮过头,喝起来总是粉粉沙沙,甚而吃到绿皮之尴尬。叶家的绿豆捞起来完整如初,颗粒饱满,色泽碧绿,明显地比其他店的通透。再入口品尝,绿豆外壳滑溜,内里香软,不烂不糊。 这回我也不再排斥粉角仔,或者说,此时我才真正见识到绿豆汤之精妙,当在此物的陪衬。 粉角仔系地瓜粉制成半透明状,看似永不融化之小冰块。猜想台南绿豆汤会加此物,可能有此渗凉之意。再加上其咀嚼时充满弹脆之感,刚好弥补了绿豆之粉松。两者合并,绿豆汤遂有多样层次,一如红豆加汤圆。 再观其店,特色大抵有三。首先,绿豆要每天现煮新鲜的,绝不卖隔夜货。其次,坚持只用台湾产的粉绿豆,台南五号。纵使成本比进口绿豆高,质量却较稳定、香醇。再来,砂糖也是选择台糖出产的。老板说绿豆在熬煮时一定要先浸泡过,熬煮五十分钟后再改用蒸的,让绿豆焖熟,这样煮出来的豆粒才会完整又绵软。 绿豆汁制法则是让绿豆滚到熟透后,再打成汁。有些知名店家都会加绿豆粉,叶家的绿豆汁最大特色是少了沙沙的感觉。喝时清澈,感觉不出有太多杂质和沉淀物。 只卖绿豆汤和绿豆汁,不做其他花样,当然是要把最好的绿豆原味呈现给顾客。 一家偏远的新店面,都不知还能撑多久,一开始即先坚持台南的传统,把绿豆汤的南方情境清楚展现。我对台南绿豆汤不得不致以最高敬意。这种自负的品味,也惟有府城,别无他处。(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