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就上常青藤父母:孩子的第一个常青藤教授_一岁就上常青藤父母:孩子的第一个常青藤教授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一岁就上常青藤 > 父母:孩子的第一个常青藤教授

一岁就上常青藤——父母:孩子的第一个常青藤教授

我们生活在网络时代,关于早期智力开发的材料,可谓应有尽有:读物、磁带、录像、光盘、游戏,甚至还有增加智能的启蒙班。不过,这些现代智能开发技术和产品的效果却不佳,甚至会影响儿童智力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久看电视孩子会智能下降,老玩电子游戏智能也会下降。而最近的一系列研究也证明,那些利用新技术开发的智力的产品,也导致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后果。比如,在美国风行一时的《婴儿爱因斯坦》系列读物和光盘,销售额已经达到两亿美元,一度成了早期智力开发的经典。但是,华盛顿大学2007年8月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一系列对孩子的智力成长实际上有负面作用。在8~16个月之间的孩子,每天看1个小时的这种光盘,其掌握词汇的能力就会相应降低17%。我也听过一些国内出版的帮助儿童背诵古诗等等的音像制品,感觉更糟。只可惜国内有关研究不发达,无法知道这些东西对儿童究竟有多大危害。 怎么解释这种现象?我们不妨回到“常青藤原则”。常青藤上课重视小型讨论班,即使上大课,也往往在正式授课之外把大班拆成几个小组上讨论课,由教授或者研究生主持。这种教育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其功能不仅是传授一些死知识,而且要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置疑、辩论、说服、论证等等能力。这必须要教授在小班和学生面对面地互动中才能做到。这套传统,大概是来源于英国的牛津、剑桥。在那里,至今甚至还保留着师生一对一辅导的传统。可见面对面的教育的传统是多么源远流长和重要了。 到了美国的州立学校景象就不同了。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是美国最好的州立大学,也是响当当的世界名校。不过那里本科生教育的大课是有名的。大约10年前,我一位朋友为了儿子选大学到该校访问,发现大课规模上百人,老师根本不认识学生,甚至教室外还有出售课堂笔记的;那些逃课的学生,买了笔记复习一下,考试也能应付过去。后来那位朋友赶紧将孩子送到个名气小但规模也小的学校读书了。伯克利的教授,明星如云,其大课的精彩也是可想而知。但是,不管教授多么出色,不管其课堂是多么激动人心,这种满堂灌的大课,比起对话式的讨论班来,毕竟差一个等级。最近网络技术日新月异。耶鲁、麻省理工等名校,纷纷把课堂免费搬上网,有录像、有讲义、有阅读材料,免费供全世界的学子身临其境地使用。这种课,大多也是经明星教授精心准备开设的,质量绝对一流。但是,你在网上修遍这些课,还是拿不到毕业证书,也不能说受了常青藤的教育。关键是你没有在常青藤的环境中和师生们有过面对面的人际互动。 把这套“常青藤原则”搬到幼儿期的家教,也是一个道理。父母虽然未必是教育专家,但是父母和孩子面对面的互动,就如同是讨论班。这种天伦之乐不是父母单向对孩子传授信息,而是父母针对孩子的各种需求随时做出反应。比如父母给孩子读书,孩子马上会触景生情,从书里的故事讲到自己游乐场的经历,讲和爸爸妈妈去动物园看到的动物等等,父母马上也会跟着附和。这样的对话,激发孩子提问、想象,使孩子始终处于能动的状态。这才是一流的、“常青藤式”的教育。 那些智力开发的磁带、光盘是什么?质量粗劣的且不去说。即使是经过专家反复研究而制造的尖端产品,充其量也不过是“大课”,甚至是网络式的远程教育。这种教育再好,也不能代替父母与孩子那种面对面的对话式教育。在这种磁带、光盘主导的教育中,孩子完全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信息,没有选择的自由,没有做出回应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变得消极迟钝。与此相对,哪怕是父母随意和孩子玩耍,给孩子智力和感情上的良性刺激也要丰富得多。所以,让孩子过多地接触那些智力开发的产品,等于以之替代了父母和孩子们互动的时间。这就好像用州立大学的大课代替了常青藤的讨论班。效果怎么可能好呢?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孩子不得不接触一些教育类的音像制品时,大都亲自在身边监督,不断和孩子交流。比如,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我们的发音本身就有问题。当孩子学习发音和拼写规则时,我们也用了音像教程,并且和孩子一起观看。这等于是和孩子一起学英语,中间不时停下来提问,保证孩子充分消化;甚至有时孩子比我们先掌握,我们就会让孩子给我们讲解一下。我妻子则更为严格。她接受了许多美国家长的做法:在孩子读一本书之前,自己先读一遍,保证这些书的内容对孩子有益无害。这样,她也保证了自己和孩子活在一个世界里:孩子读的故事她都知道。孩子平时随便提起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我接不上茬,她则马上就可以和孩子讨论。同时,她每天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孩子读书、讲故事,甚至两个人一起编故事。孩子因为和妈妈消磨了太多快乐的时光,对电视、电子游戏等等,几乎没有兴趣。 父母如果不是平时不停地和孩子说话,有时你简直不能相信和这么小年纪的孩子可以讨论多么复杂的问题。一次,我哄8岁的女儿睡觉,这时总是她和我话最多的时刻。我一边和她东拉西扯,一边给她的腿和背按摩。看她那么舒舒服服,我不禁逗她:“你说,爸爸是不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我知道她一贯的思维习惯:从来不肯用“最”来描述任何事情。她的理论是:她必须见了所有的东西后,才可能用“最”来形容一个东西;而她是不可能见到所有东西的,所以她不能说“最”。这次她也不例外。虽然她不愿意得罪爸爸,但还是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嗯,你就是我的爸爸,我唯一的爸爸。不过,世界上有许多爸爸,我都没有见到。怎么能说谁最好呢?况且我的爸爸对我来说是最好的爸爸,对别的孩子来说肯定是他们自己的爸爸最好。这也没有办法比呀。”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一岁就上常青藤》其他试读目录

• 代序
• 导读
• 什么是常青藤的教育
• 不平等的童年
• 常青藤的第一课:啼哭
• 用古典音乐帮助孩子入睡
• “常青藤原则”戒除打孩子
• 孩子要宠不要惯——从分床说起
• 父母:孩子的第一个常青藤教授 [当前]